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主耶穌對其彌賽亞角色的看法

 

    在初期傳道的事工,耶穌一直拒絕宣稱自己就是彌賽亞,也禁止其12門徒用這名號稱呼祂。在可12:35-37討論大衛的子孫之問題時,耶穌不是公開聲稱自己擁有這個「基督」稱銜,而是要使這稱銜擺脫「大衛的子孫」所蘊含的政治意味。

 

    耶穌由始至終強調,舊約聖經的彌賽亞盼望在祂的工作裡已成全了,意味祂必然是彌賽亞。施洗約翰聽聞基督所作的事,就問耶穌是否那「要來的一位」,而祂的回覆指出賽35:5-6及賽61:1已按字面地應驗在祂身上了,特別是賽61:1毫無疑問是關於彌賽亞(太11: 2-5)耶穌曾在拿撒勒宣告說,這同一段經文「今天」已應驗了(路4:18-21)。

 

    耶穌禁止祂的門徒不要把「祂就是基督」的事告訴他人,繼而教導他們,祂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受苦、被人排拒,正是跟門徒彼得心中的彌賽亞大相徑庭的角色(可8:29-33)。耶穌更小心地採用「人子」的稱銜,而非「基督」(可8:31)。

 

    直到時機成熟,耶穌才在大祭司面前公開宣告自己的彌賽亞身份(可14:61及下)。耶穌接著強調祂作為「人子」的角色(並非「基督」)是在將來彰顯勝利並掌權,而不在於今世的政治權柄(可14:61-62及平行經文)。

 

    耶穌非常謹慎地挑選舊約經文來解釋祂的身份和工作。許多關於大衛後裔中的君王的預言,耶穌都沒有套用到自己身上(除了在可12:35-37有暗示之外,而且耶穌於該處是要淡化彌賽亞這方面的身分),也迴避其他的某些稱銜,例如「大衛的子孫」、「以色列王」(可10:47-48, 15:2;太12:23, 21:9, 21:15;約12:13, 18:33起),就像祂向來迴避「基督」一樣。

 

    然而,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時(可11:1-10),刻意公開表露祂彌賽亞的身分,為要讓人喚起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亞9:9-10):謙和的君王帶來的是和平,而不是爭戰。興奮的民眾要祂作一個更符合傳統上具民族主義色彩的王時,祂卻避開了(約6:15)。惟有待祂死過復活後,當人們再沒可能誤會祂的工作是進行政治解放時,祂才明確地表示,祂以「基督」的身分,承擔受苦的使命(路24:26, 24:46)。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哈巴谷之義人因信得生

 

    哈巴谷書只有三章,共 56 節,但其中闡述了一個重要的神學觀點,就是信心與公義的相連,豎立了真理的基石——義人因信得生。保羅在羅馬書闡述「因信稱義」的教義時,就引用了這句經文。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 義人必因信得生。』  原來上帝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 (羅 1:16-18

 

    保羅延伸哈巴谷的真理,告訴我們福音(耶穌基督的救恩)是上帝的大能,為要就一切相信的人。上帝的公義在耶穌基督的救恩上顯明出來,「顯明」原文是「啟示」,也就是說上帝藉著耶穌將祂自己啟示給我們。在基督的救恩裡,啟示了上帝公義與慈愛,也顯明了祂信實守約的屬性。

 

上帝的信實根植於祂的聖潔,祂的信實顯在——

 

1. 祂永不改變,「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2. 祂的大愛,「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

 

3. 祂的饒恕,「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4. 祂的帶領,「他帶領百姓歡樂而出,帶領選民歡呼前往…」

 

5. 祂的應許,「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

 

6. 上帝的保護,「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羅馬書裡的「信」faithpístis),是由字根 「被說服」(peithô) 來的,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的信心,也是上帝的恩典;是被上帝的大愛所說服的回應,不是人自己與生俱來的。因為出於上帝的信實,一定會拯救與審判,所以我們信靠。

 

    因此,稱義要靠信心,也可以說是忠心。舊約信心偉人單憑上帝的應許行事時,就是「出於信,以致於信」的表現。在他們行動前,上帝呼召他們,他們終其一生尊崇忠於上帝,而耶和華也時時引導供應他們。

 

    這便是哈巴谷在第三章的讚美詩的信念,保持對耶和華屬性和作為的確信,先知也加入了宣告猶大和巴比倫遭禍的行列,「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祂知道猶大國將要面臨信實的上帝的審判,上帝將要藉外邦的侵略,來管教祂的子民。然而哈巴谷也認識上帝信實的另一面——憐憫與慈愛,所以他完全信靠上帝。他宣告——因著信靠上帝,認識上帝作為背後的信實,這等人將要得生,被上帝稱為義人。

 

    被上帝視為義、得永生的人,必是相信上帝的人。反之,惟有藉著信心,才能在上帝面前稱義。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引用哈巴谷的金句,來鼓勵信徒當堅守信心。他說「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

 

   『 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 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  我們卻不是退後入沉淪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來 10:36-38

 

    他接著舉了很多舊約裡信心的例子,鼓勵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 12:1-2

 

    信心是信徒敬虔的行為與安靜等候上帝的根基。

 

    希伯來書闡述了信心的真義,書中列舉了許多信心人物,他們的盼望(或上帝給他們的應許)有許多在他們的一生都沒有實現,作者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因此他們的義是因著他們的相信而來。我們的信心時常是建立在看得見的神蹟、蒙應允的禱告上,但是「所望」和「未見」都是尚未實現的事情,甚至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生。哈巴谷書提醒我們,信心不是從上帝行過的神蹟得來,而是因著信心、我們看到上帝的神蹟。

哈巴谷之哈巴谷的讚美詩(3:1-19)

    先知以詩歌的形式,寫出對上帝的求告與讚美。流離詩(shigionoth)是一種感情澎湃的詩歌,有些傷感,類似流浪者之歌。先知在詩歌中稱頌上帝的位格(耶和華、聖者)和祂的作為。哈巴谷知道上帝對猶大的審判將到,呼求祂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反映出上帝公義和慈愛的屬性。

 

    先知重述上帝帶領子民出埃及的救贖,讚美上帝施恩的大能與榮耀。以英勇的戰士來描寫上帝的權柄(參 啟19主耶穌再來的描述),列國都將受審,上帝的忿怒通行大地。上帝雖管教子民使他們分散被擄,但是上帝要拯救復興選民。上帝將施行祂的旨意,信徒只好安靜等候。

 

    本書最後以信心的讚美結束——不論環境如何,一心仰望上帝。我們的力量、安危、拯救,都從上帝而來。苦難讓我們學習經歷上帝,看到祂的信實和權柄。

 

    就像先知在此說的,「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競、嘴唇發顫、骨中朽爛。我在所立之處戰競。我只可安靜等候...

 

    他認識到上帝的權柄而生畏戰競,然而他沒有只停留在畏縮的景況,而是平靜、肯定地等候。「等候」與「信靠」是同義字,等候是因為相信上帝是信實的,祂必要成就所應許的。上帝是我們的保障與救贖,因此我們的心因上帝而喜樂。

 

    哈巴谷書最後幾節的詩句,實在是一幅極美的畫面,「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上帝喜樂。  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先知宣告他對上帝的信心,不是來自外在的環境與條件。雖然在患難中,他對上帝的信靠,成為生活的力量、喜樂的源頭、行事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