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認識聖經詮釋學

聖經詮釋學(Biblical Hermeneutics)當算是這世紀尾在神學界興起的釋經學。它的興起可說是神學界對傳統釋經學的一種反動(reaction)。這個反動使兩千年來受制於“歷史”或“歷時性”(diachronic)觀念下的釋經學解放出來。可能是這“解放”過於激烈,造成詮釋學在這幾十年來的發展變成五花八門及論說混雜。原因各學者創新許多異別和複雜的理論。在短短一個課程內去認識這些複雜的詮釋方法,必須要按以下研究方向去進行:

 

一.新舊合併:在探討許多“新”式詮釋學的同時,我們不會因此而忘記了傳統釋經法帶給教會的好處。因此一方面持守傳統「文法-歷史式解經法」(grammatico-historical exegesis),也一方面發掘這些新式詮釋學的好處。

 

二.具體的認識:我們害怕抽象複雜的討論,更害怕無謂的臆測。華人教會的信徒比較喜歡具體的理念,更喜歡腳踏實地去作學問。雖然強調具體,但並不因此要把許多詮釋的理論摒棄,而是要把這些深奧的理論用簡單的話語來表達。我們會也小心不作無謂的臆測(speculation)

 

三.理論與實踐並重:扎實的實踐必須有深邃的理論作為基礎。每一個詮釋將按著「歷史-理論/批判-應用」這模式來編寫。相信這模式能夠引導我們進入更廣闊的理解層面。許多西方學者的研究心得將被引用。我會小心選擇這些資料,把應該引用的納入這份講義,把不必要的討論省略。當然,“必要”和“不必要”是個人主觀意見。相信我過去對解經學術的認識和經驗會幫助我作選擇。我會持守福音派信仰立場。堅持聖經是神所默示的,也完全正確,對於信徒的教導、督責、歸正、學義這些屬靈的操練都有益處。所有學術的討論必須建立在這立場上。

 

四.釋經式講章為目標:過去神學界認為釋經學的目的是系統神學。今日給我們另一種的看見,講道(傳講福音/解釋聖經)才是這個時代教會的教導系統。講道的信息是教會和信徒的指標。

 

 

 

歌羅西書之寫作目的和教導

 

歌羅西書二章8節的告誡指出了保羅作書的目的,就是要讀者們「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他們擄去。顯然,偽說已滲入歌羅西教會中間,威脅著教會的健康,所以保羅駁斥這異端邪說。

 

  保羅以正說來與偽說針鋒相對。所謂正說,便是讀者所領受傳統的教訓,大概是通過以巴弗向歌羅西教會傳講的(1:7,4:12、13)。上帝通過祂的愛子基督確立了教會作祂的選民(1:12-14);然而異端邪說卻勸誘歌羅西的信徒脫離教會之首基督,從而使他們失去作上帝子民的資格(2:18、19)。為此保羅重申之傳統,主要是有關基督和教會(1:15-20,2:9、10)。

 

  基督歌羅西書一章15至20節讚頌基督為先於一切的創世主,為救贖萬民的真神。「一切」即宇宙萬物,包括天上的、地上的、可見的、不可見的,教會和宇宙間一切權能。萬有(包括靈界有權能的)都是因基督被造,也是為基督被造。基督決不是橫亙在人上帝之間的諸神靈中介之一,而是擁有神體一切豐盛的至高者(1:19,2:9),人類只有在祂裏面才找到生命的滿足(2:10)。

 

  保羅特別強調基督之死的意義。歌羅西書第一章讚頌基督「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第20節)。保羅比較讀者過去與現在的狀況:他們過去在態度上和行為上均遠離上帝;今則藉著基督肉身受死得與上帝和好(1:21、22)。因人與上帝和好,上帝也改變了人的本性。

 

  基督之死不僅使人類與上帝的關係得以和好,而且將人類從「掌權者、執政者」的控訴下解救出來。那些「掌權者、執政者」是指鬼魔,他們根據律法來指控人類的虧欠。保羅卻向歌羅西人宣佈上帝已除去這些指控的根據,釘在十字架上(2:14);在十字架上,祂已把這些指控者暴露出來,並已勝過他們(2:15)。基督的受難並非悲劇,而是改變生命,對罪惡和魔鬼勢力的極大勝利。

 

  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及其生命的源泉(2:19);教會則是基督的身體(1:18、24)。教會蒙上帝悅納並得與聖徒共享上帝國的基業;上帝將教會從黑暗世代的惡勢力下解救出來,並讓她分享那未來王國的權柄(1:12、13)。因此,教會無須懼怕世上「執政的」、「掌權的」,只管分享基督打敗魔鬼的勝利。

 

  洗禮教會當如何分享基督之死所換取的勝利呢?保羅提出割禮和洗禮來回答這問題。這兩個聖禮喻指基督徒與主同死同復活(2:11-15)。

 

  歌羅西書中,洗禮的主題也隱藏在以下經文中:「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2:20-23);「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3:1-4);「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3:5);「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3:9、10);「所以,你們既是上帝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3:12)。

 

基督徒因受洗而進入基督裏,藉此分享基督之死帶來的勝利,以及祂生命的大能。

 

 

聖經字義查考

 

  聖經是用文字寫成的,它也是上帝的話語。要明白經文的意思時,最基本的工具是要明白句子的意思。文字,是句子的最基本結構。我們必須研究文字的意思(語源學,etymology),比較文字的使用(上下文的意思),在文化中的應用(要使用聖經字典,神學詞典,或註釋書)

 

    我們必須查考經文中的字詞,尤其是重要的字眼。這須要對聖經原文的文法稍有認識。另外,也要借用一些聖經字典或神學辭典。首先把重要的字眼或詞句列出來,然後參考聖經原文字典或神學辭典(如果不會原文,那必須先從「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這本書中找出原文字典的號碼,藉著這號碼再到原文字典或原文神學詞典去認識該字的字義)。

 

上下文及以經解經

 

  上下文(Context of Text)就是經文的文脈,即一節經文整體的來龍去脈。其反面就是斷章取義。

 

    上下文的種類:

1. 緊接上下文(Immediate Context):乃是指上下文緊緊的連在一起,可從上下節,或上下段,或上下章找到上下文。

 例如:路10:25-37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是因為路10:25-29(行律法而得永生的討論)這上下文而引起,律法師要耶穌講解何謂愛自己的鄰舍。

2. 歷史的上下文(Historical Context):就是追溯經文的相連歷史關係和背景。

 例如:何西阿書4:1-19及5:3-4論及以色列人的邪蕩。如果查考其歷史上下文,是指他們遠離上帝並且拜偶像,犯了屬靈的淫亂,而不是指他們果真犯了肉體的淫亂。

 

    上下文的形式有以下幾類:

1. 行動之連貫性:例如,太4:1-11主耶穌受試探是緊接太3:13-17受洗並蒙上帝印證之行動之後。從這行動之連貫性中,發現耶穌受洗後要執行天父差派他到世上的工作,然而在工作開始前必要先受試探/試煉。

2. 思想連貫性:聖經作者是按著他們的思路來編寫的。

 例如:路15章的談論都是圍繞著天父的慈悲來編寫的三個相關的比喻。羅1-11章是延續1:16-17的主題所延伸下來的論証。

3. 行動和思想之連貫性:例如,約翰福音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皆是耶穌與不同背景的猶太人的對話。連貫起來,大約可看出某一方面的意義:耶穌/基督教與一般猶太教的對話(第二章),與正統猶太教的對話(第三章),與非正統猶太教對話(第四章)。

4. 與其他經卷之連貫性:有時必須把許多相關的經文並列一起來查考其上下文。

 例如,耶穌被膏這事必須把四卷福音書中相關的經文(可14:3-9;太26:6-13;路7:36-50;約12:1-8)來作比較,才能適當的解釋為何「到甚麼地方傳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意思。

 

以經解經法

 

    以經解經法堅持聖經有其自解之能力。深信聖經前呼後喚,貫穿一徹,經文可以互相輔助解釋。有以下步驟可遵行:

1. 找出類似的經文:這可藉著串珠聖經或是經文引得/彙編(Concordance)找出所有類似的經文。

 例如:耶穌說「求你將這杯撤去」(可14:36)。經文彙編列出以下相關的經文:

「他要向惡人密布羅網,有烈火、硫磺作他們杯中的分」(詩11:6)。

 「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分,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詩16:5)。

 「使我的福杯滿溢」(詩23:5)。

 「我要舉起救恩的杯」(詩116:13)。

 「我必將這杯,遞在苦待你的人手中」(賽51:23)。

 「只管歡喜快樂,苦杯也必傳到你那裡」(哀4:21)。

 

2. 觀察和互相對照這些經文,找出統一或是相異的意思。一般以較清楚之經文解釋較不清楚的經文,或是以新約之亮光解釋舊約的啟示。

 例如:比較以上各節經文,發現「杯」的意思有苦難的杯,救恩福氣的杯。

 以經解經告訴我們耶穌所指的杯是苦難的杯。

 

3. 如果以經解經不能肯定經文意思,必須使用其他註釋法,更詳細的考証。

 例如: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你若知道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直湧到永生」(約4:10)。

 到底這「活水」是指什麼呢?經文只提出一個素質;這活水可以賜給人永生。串珠及經文彙編給我們以下經文背景:

 「因為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了我這活水泉源」(耶2:13;)。

 類似舊約經文如結47:9;14:8皆指「活水」是維持以色列人生命/靈命的水。

 以賽亞書多提出指活水是「救恩的泉源」(賽12:3;43:20;44:3;55:1)。  

  舊約只提供我們一個背景,並不能給於具體的答案。

 新約啟示錄兩處指這活水與永生救恩有關(啟21:6;22:17)。

 約翰福音另外使用這活水的觀念:

 「信我的人,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要受聖靈說的」(約7:38)。

 

 對照以上經文,雖然不能完全肯定答案,已相離不遠:

 一.活水當然是救恩的泉源,賜人永生。

 二.約翰進一步指出活水也是上帝賜人的聖靈。可見聖靈也可以說是賜人救恩或永生的靈。

 

 

 

神蹟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神蹟就是不尋常的事或現象。這不尋常的事也出乎人的想像,意料,或邏輯之外。它也不在許多自然科學定律的範疇內。基督教/聖經所指的神蹟是上帝對人間/自然的特別作為。從聖經所用的四個字詞我們將對『神蹟』有較全面的了解:

 

1. 「大能」(Dunamis):指上帝的力量藉著耶穌所行的神蹟向這世界彰顯(太11:21;可6:2,5,14;9:39;徒13:10)。

 

2. 「奇蹟」(Teras):指明所發生的事,或所見的現象引起眾人的驚奇(可13:22;約4:48)。

 

3. 「工作」(Ergon):是指著上帝所作的大能大力之工(約5:20;10:25)。

 

4. 「記號」(Semeion/sign):說明所見的事是一個記號,是特別的記號,也是上帝給世界的記號。當時的人深深地知道在特別的時代,上帝會在這世界顯出許多特別的記號(約2:11;4:54;6:2;11:47)。

 

    因此,當我們為一個神蹟解釋時,必須先肯定該神蹟是屬於哪類型。不管怎樣,神蹟的目的是要向人顯明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使人看見人的榮耀。

 

神蹟的特性:

1. 神蹟與上帝的旨意和救贖計劃有極密切的關係。神蹟的顯現和實行是有上帝的特別的目的,也有上帝自己的時間。這要求我們對聖經有整體的認識或對上帝全面性的救贖計劃有認識。耶穌行神蹟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方便。上帝也不是因為人的信心大小來行神蹟。而神蹟也是公開的施行出來的。

 

2. 許多時候,神蹟中許多用詞句或人物或物件(稱為符號)是象徵性的。憑字面的解釋並不適合,必須找出其象徵意義。

 

3. 必須留意當時四周圍的人對該神蹟的反應,因為他們的反應才是真正作者要表達的意義,而不是我們今天的人該如何去看這神蹟的效果。

 

解釋神蹟的一些基本原則:

1. 神蹟是特別的事件。因此神蹟不一定照公式或自然律來進行。要尋求當時行神蹟的處境(尤其是該書卷的作者和寫作目的),找出這神蹟所要顯示的目的。看看上下文是否有一些跡象指明這神蹟發生的目的。如與上帝的救贖計劃,時間等等。

 

2. 上帝是行神蹟的上帝。也有各種不同的“神蹟”(見以上的定義)。當然,撒旦也可以行許多異能奇事。因此,要分別各種神蹟的素質。處在末世時代,應十分小心與嚴肅的分清神蹟或邪術。上帝是活的上帝,因此,衪仍可以行神蹟:按著衪的旨意,為要印証衪的工作和存在。要記得聖經已經寫成,因此,現代的神蹟應受聖經的判斷衡量。

 

3. 時間是神蹟最好的試金石。真假神蹟有的時候要在時間考驗之下顯露出來。

 

4. 我們應從當時的人對該神蹟的反應和所認識的意義來看該神蹟的影響力。

 

5. 基督的復活和教會的存在就是最大的神蹟(路11:29-33)。也因這樣,耶穌不會為了人的滿足而行神蹟。

 

 

比喻

定義:希伯來文是Mashal,意思為箴言,明喻,比喻…(撒下12:1-4;14:1-11;賽5:1-7等等)。

   希臘文Parabole,有「並排」的意思,目的在作比較,因此是一種說明方法,就好像說:「天國好像…」。

   聖經學者蘭姆說:「比喻不同於寓言(Fable),因為比喻不注重細節,也不想入非非;比喻不同於神話(Myth),因為比喻並不是選擇容易被接受的民間故事;比喻也不同於寓意故事(Legend),因為比喻並不是每個細節都含有特別意義;比喻也不同於明喻或暗喻之類的象徵性修辭。」

 

為什麼耶穌要用比喻?

 

1. 按可4:10-12,是不想“外人”知道上帝國的奧祕。

  a. 對耶穌當時的處境來說,他是必須這樣作。因為當時反對他的人都想捉住他的把柄來控告他。因此就想從他的言行中找出一些直接清楚的控告証據。

   b. 彌賽亞完全顯示的時間還沒有到。 

   c. 天國本來就是一個奧秘。

2. 為了把上帝的信息用人間生活的例子告訴一般的人。

3. 為了要使聽的人去嘴嚼比喻中上帝豐富的信息。蘭姆指出,比喻是教導有回應的門徒之一種方法,也把真理對不回應的人隱藏起來。

 

比喻有以下的特徵:

1. 比喻取材於屬地的事件、習慣、或可能發生的事。

2. 信息卻是超越屬地的因素之上,包含屬靈的教訓,或神學的真理。

3. 在屬地的因素和屬靈的因素中間,有類比的因素。就是因為具有這類比的因素,比喻才作為說明和爭論之用。

4. 也因為比喻擁有以上不同的素質,所以每一個比喻都必須解釋。

 

解釋比喻的原則:

1. 神學原則:基督來傳揚福音,並宣稱天國已經近了。有許多比喻都與基督的身分和天國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解釋比喻時,我們必須問:這個比喻和基督(基督的身分、工作、榮耀、再來、審判等等)或天國(性質、預言、成長等等)有什麼關係。

  一般上,學者把比喻分成以下幾類:

   a. 關於上帝國度的:A.現在的、B.未來的。

  b. 關於天父屬性的。

  c. 關於末世審判的。

2. 文化原則:耶穌所講的比喻多取材自當時的文化背景資料。這些文化風俗習慣,物質文明都可以從比喻中看到。對當時文化的了解可以說是解釋比喻的一大認識。

3. 釋義原則:比喻都含著一個大前題或主題來講論。也因為這樣:

  a. 比喻是含著一個中心主題,因此每一個細節都不可能獨立存在。比喻中的細節如一些人物(配角),其他物件,或背景的變動等,都是為著整個比喻的主題而存在。

  b. 看看有沒有自釋的地方。一些比喻或在講論時,或在前,或在後的講論常附帶著解釋。這些解釋有時是明顯的,有時並不明顯。

  c. 看看上下文的解釋。或是取以經解經的原則來看看其他地方是否也有同一樣的比喻出現。

4. 教義原則:比喻所含的教訓或神學真理極其豐富。因此許多人都想取比喻來應用在這個時代中。釋義的原則說明我們不可以以自己主觀的神學觀點來取一個比喻的解釋,然後用來支持自己所要強調的神學觀點。

5. 應用的原則:就如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求聽眾有所反應,可以真正明白/體會當中的意義。今日的解經者必須觀察這比喻要求怎樣的回應?或是如何把意義應用在生活的處境裡。

 

 

 

預言/預表

 

預言:預言是上帝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上帝藉著衪的靈感動人說出來的事情。

預言略可分為:已成全的預言、在成全中之預言,及將來要成全之預言。

聖經的預言與其他民族或宗教的預言不相似,它含有上帝的應許,也必然會在在未來實現的。

 

解經者在解釋聖經預言時,必須遵循一些原則:

 

1. 必須注意那段預言經文所用的語言。我們必須決定所有的專有名詞、事件、地理、文化背景等。關於預言所用的語言,解經者必須注意其象徵性,詩歌體和表記的因素。

 

2. 須判斷先知和其他所說的預言之歷史背景:就是說要設法了解先知寫作時的觀念。

 

3. 解釋預言時要充份注意其上下文和思想的來龍去脈。

 

4. 解經者要注意先知著作的特性並不是系統化的;先知們是傳道者,是看見異象者,而不是學術性的講師,因此許多時候預言是沒有邏輯系統的。

 

5. 解經者也要熟悉其他聖經中的預言:這說明聖經中的預言是有相容性的,都指向一個大方向。一些預言也常重複,以一個『以經解經』的方法來解釋預言乃是不可缺少的。

 

預表:預表是對過去的事物、人物或歷史中的一個形式和制度的解釋,使到這些“表徵”(types),在以後找到其“本體”(antitypes)。

 

    這與預言的性質不相同,預表是認為上帝在不同的時間裡重複一個事實,預言則說明上帝的預言沒有牽連到兩個時代(時間),上帝將會在未來應驗所預言的東西。

 

按照福音派學者的建議,解釋預表應按下列規則:

 

1. 注意新約如何處理預表。新約常應用預表時,多注意到基督和救贖的事實。也是以其中的“大處”著眼,對於許多瑣碎的細節並不注重。

 

2. 在一個預表中,預表部分和非預表部分應加以辨別。說明作為一位解經的人,不可加上自己對該預表的想像力。比如,會幕中有許多東西根本沒有預表的意義,並不是祭司所有的舉動,獻祭中的每一樣因素,都可以在新約中找到其對稱的預表本體。

 

3. 除非有新約權威的支持,不可引用預表以支持某種教理。很明顯的,希伯來書使用預表來證明某些神學立場。但是,今天的解經者不可以學像希伯來書作者那樣註釋新的預表,因為我們並未受到聖靈的默示。解經者今天對預表的工作就是闡明聖經中預表的真理。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聖經是如何產生的

 

每個人都知道聖經一直是並且將繼續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書,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本神奇的書是如何流傳到今天的。事情可能是這樣發生的:在一些早期的普世“聖經會議”上,一群先知和祭司聚集在耶路撒冷,寫了一本宗教暢銷書。很快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分配書籍、指定作者並安排所有其他細節。完成後,宣傳主席委託巴勒斯坦報社印製了前一百萬份。

 

我們說它本可以這樣發生。但當然沒有。上帝用三種奇妙的方法精心雕琢出最受祝福的書——聖經。這三個“三位一體的工具”被稱為啟示、靈感和照明。讓我們用一個世俗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五十多年前,一位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著名德國科學家提出了一個關於我們宇宙本質的非常重要的數學概念。讓我們想像一下場景。他突然把你叫到他家參加一個秘密會議。他邀請您就座,並立即解釋您被邀請來的原因。他開始說:“我剛剛完成了自艾薩克·牛頓爵士時代以來最全面的科學理論之一。我要你把這一切寫在紙上,然後發給世界的新聞媒體。這是我驚人的理論——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E = mc2)!”

 

    然後他繼續解釋質量和能量如何等效,並且稱為質量的屬性只是集中的能量。當他繼續他對宇宙的驚人把握時,你會感到敬畏。最後他停下來說:“現在我想讓你用你自己的話把這一切都寫下來,但為了確保你做的每件事都正確,我想幫助你選擇這些詞。”

 

     所以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就是這樣度過的。愛因斯坦博士溫和而堅定地指導您從自己的詞彙中選擇動詞和名詞。終於你把這一切都記下來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對真理的準確和完整的啟示用你自己的筆跡和你個人的文字庫完美地描述了。

 

     在你離開之前,這位年邁的科學家再次說:“最後一件鼓勵你的事:我打算打電話給每一個重要的報紙和電視編輯,告訴他們他們將從你那裡收到的信息是真實的,他們都應該相信它並且發佈吧!”

 

    在這裡,我們有一個例子(無論多麼微弱),說明上帝的三個工具以及它們如何運作。當愛因斯坦博士叫你進來並向你傳授他偉大的真理時,啟示就發生了。當你寫下它時,當他指導你時,靈感就出現了。當他鼓勵新聞編輯接受你的報導時,啟發發生了。

 

    那麼我們是如何得到我們的聖經​​的呢?好吧,大約在主前 1400 年。上帝開始悄悄地召喚四十多個男人和女人來到他面前。哦,請注意,他不是一下子把他們都叫進來的。事實上,他花了將近十五個世紀才完成這項工作。他用簡單而崇高的語言向那些被選中的四十人講述了他偉大心靈的重擔。他們以神聖的安靜聆聽他講述創造和敗壞、譴責、稱義、成聖和榮耀。確實是有分量的詞。當他完成後,雕刻聖經的第一個工具被放在一邊。啟示已經發生。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位全能的作者,他快速而仔細地指導每個選定的人類船隻完成他分配的寫作任務。這四十個中的每一個都是單獨處理的。富農約伯與窮農阿莫斯的寫作方式不同。受過教育的保羅的話有時會比沒有受過教育的約翰或彼得的話更複雜。但所有人都將帶著上天本身的神聖認可。

 

    最後,最後一位抄寫員放下他(或她)的筆。天使們看著他們的創造者放下第二個工具來製作他的手稿。靈感已經發生。

 

    很快,成千上萬的男人和女人加入了最初的四十人的行列,開始了他們被分配的任務,將上帝的榮耀故事帶到地球的盡頭。當他們這樣做時,無數的人被攔住了,他們的心被說服了,從他們的罪孽中得救了。這一切是靠什麼秘密力量發生的?答案很簡單:聖經的作者正在使用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工具。照明繼續發生。

 

    聖經就這樣被塑造了。總結到目前為止,請考慮以下三個工具:

 

啟示:從上帝到人(人聽到上帝想要寫的)。

靈感:從人到紙(人寫上帝想要寫的東西)。

光照:從紙到心(人接受上帝所寫的光)。

 

既然我們已經觀察了這三種工具的用途,那麼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每種武器的性質。

我們是如何得到新約的

    大約 1,900 年前,上帝啟發了新約的作者。

 

    這些人寫的實際信件和書籍被稱為“親筆簽名”。

 

    不幸的是,我們沒有這些人寫的任何原始文件。

 

    為什麼上帝不保存這些原始文件,以便我們可以看到並可能觸摸它們?

 

    我們無法確定上帝為什麼不保存原始文件。 也許他知道有些人可能會看重實際的紙莎草紙,而不是上面寫的文字和想法。

 

    或者也許他知道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聖潔,只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原始的親筆簽名。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上帝都沒有保存新約作者製作的原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