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約書亞

    他是摩西之繼承人,帶領以色列人進迦南地!

<參考經文>

出埃及記
17:9 摩西對約書亞說:「你為我們選出人來,出去和亞瑪力人爭戰。明天我手裏要拿著 神的杖,站在山頂上。」
17:10 於是約書亞照著摩西對他所說的話行,和亞瑪力人爭戰。摩西、亞倫,與戶珥都上了山頂。

24:13 摩西和他的幫手約書亞起來,上了 神的山。

32:17 約書亞一聽見百姓呼喊的聲音,就對摩西說:「在營裏有爭戰的聲音。」

33:11 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裏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

民數記
11:25 耶和華在雲中降臨,對摩西說話,把降與他身上的靈分賜那七十個長老。靈停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就受感說話,以後卻沒有再說。
11:26 但有兩個人仍在營裏,一個名叫伊利達,一個名叫米達。他們本是在那些被錄的人中,卻沒有到會幕那裏去。靈停在他們身上,他們就在營裏說預言。
11:27 有個少年人跑來告訴摩西說:「伊利達、米達在營裏說預言。」
11:28 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就是摩西所揀選的一個人,說:「請我主摩西禁止他們。」
11:29 摩西對他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人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受感說話!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
11:30 於是,摩西和以色列的長老都回到營裏去。

13:16 這就是摩西所打發、窺探那地之人的名字。摩西就稱嫩的兒子何希阿為約書亞。

14:2 以色列眾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
14:3 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
14:4 眾人彼此說:「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
14:5 摩西、亞倫就俯伏在以色列全會眾面前。
14:6 窺探地的人中,嫩的兒子約書亞和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撕裂衣服,
14:7 對以色列全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
14:8 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
14:9 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也不要怕那地的居民;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食物,並且蔭庇他們的已經離開他們。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

14:28 你們告訴他們,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要照你們達到我耳中的話待你們。
14:29 你們的屍首必倒在這曠野,並且你們中間凡被數點、從二十歲以外、向我發怨言的,
14:30 必不得進我起誓應許叫你們住的那地;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才能進去。

27:18 耶和華對摩西說:「嫩的兒子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你將他領來,按手在他頭上,
27:19 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囑咐他,
27:20 又將你的尊榮給他幾分,使以色列全會眾都聽從他。
27:21 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亞撒面前;以利亞撒要憑烏陵的判斷,在耶和華面前為他求問。他和以色列全會眾都要遵以利亞撒的命出入。」
27:22 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將約書亞領來,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
27:23 按手在他頭上,囑咐他,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說的話。

32:10 當日,耶和華的怒氣發作,就起誓說:
32:11 『凡從埃及上來、二十歲以外的人斷不得看見我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因為他們沒有專心跟從我。
32:12 惟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可以看見,因為他們專心跟從我。』
32:13 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使他們在曠野飄流四十年,等到在耶和華眼前行惡的那一代人都消滅了。

34:16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34:17 「要給你們分地為業之人的名字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
34:18 又要從每支派中選一個首領幫助他們。……………………

申命記
1:37 耶和華為你的緣故也向我發怒,說:『你必不得進入那地。
1:38 伺候你、嫩的兒子約書亞,他必得進入那地;你要勉勵他,因為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為業。

3:21 那時我吩咐約書亞說:『你親眼看見了耶和華你 神向這二王所行的;耶和華也必向你所要去的各國照樣行。
3:22 你不要怕他們,因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 神。』

31:7 摩西召了約書亞來,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對他說:「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要和這百姓一同進入耶和華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所賜之地;你也要使他們承受那地為業。
31:8 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他必與你同在,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

34:9 嫩的兒子約書亞;因為摩西曾按手在他頭上,就被智慧的靈充滿,以色列人便聽從他,照著耶和華吩咐摩西的行了。

士師記
2:6 從前約書亞打發以色列百姓去的時候,他們各歸自己的地業,佔據地土。
2:7 約書亞在世和約書亞死後,那些見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大事的長老還在的時候,百姓都事奉耶和華。
2:8 耶和華的僕人、嫩的兒子約書亞,正一百一十歲就死了。
2:9 以色列人將他葬在他地業的境內,就是在以法蓮山地的亭拿‧希烈,在迦實山的北邊。

<人格特質>
1.     信心
民數記
14:6 窺探地的人中,嫩的兒子約書亞和耶孚尼的兒子迦勒撕裂衣服,
14:7 對以色列全會眾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極美之地。
14:8 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

2.     屬靈心志
約書亞記
3:5 約書亞吩咐百姓說:「你們要自潔,因為明天耶和華必在你們中間行奇事。」
8:30 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築一座壇,
8:31 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整石頭築的,照著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
8:32 約書亞在那裏,當著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
8:33 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長老、官長,並審判官,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民祝福,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
8:34 隨後,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咒詛的話,照著律法書上一切所寫的,都宣讀了一遍。
8:35 摩西所吩咐的一切話,約書亞在以色列全會眾和婦女、孩子,並他們中間寄居的外人面前,沒有一句不宣讀的。

3.     敬虔
約書亞記
5:14 他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甚麼話吩咐僕人。」
5:15 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對約書亞說:「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約書亞就照著行了。

4.     勇敢
約書亞記
10:25 約書亞對他們說:「你們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應當剛強壯膽,因為耶和華必這樣待你們所要攻打的一切仇敵。」

5.     深思熟慮
民數記
32:12 惟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可以看見,因為他們專心跟從我。

6.     順服
約書亞記
11:15 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7.     決斷力
約書亞記
24:15 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所事奉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妓女喇合接待探子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31節,《約書亞記》二章

《希伯來書》十一章31節,「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就是妓女喇合在接待探子的時候,這當然是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約書亞派兩個探子到耶利哥城去探測軍情時所發生的事情。那麼這一件事情當然跟四十年前約書亞自己是十二個探子中間的一個,或者他跟迦勒是十二個探子裡面兩個唯二有信心的有關。他們在整個迦南地走了四十天,很能幹,很棒,而且把這些迦南的土產葡萄都帶回去了。可是,他們雖然能幹,雖然很棒,可是除了迦勒和約書亞都沒有信心。他們不相信上帝的話,他們只憑著眼見,覺得城牆高大,人是巨人,我們就一定失敗。迦勒和約書亞力挽狂瀾挽不成,百姓都不要去。百姓聽到噩耗,都覺得我們不如回埃及去,我們寧可死在這裡,也不要去,以至於他們就要多在曠野走三十八年。也許,約書亞想到,上次派了十二個精英去,結果只有兩個成器,所以這一次不如就派兩個去吧。


這兩個探子是真的不成器。他們一到耶利哥城就被人家發現了,後來還是這個妓女喇合保護了他們。他們去的地方沒錯。我們不是在談情報,但如果今天要派你出去探測情報的話,到任何一個國家,你去哪裡?你看一些電影也知道,就要去這些酒樓、妓院、龍蛇雜處,人很複雜的地方。一方面,容易掩飾自己的身分;另外一方面,那裡人多,可以聽到一些情報。這兩個探子就跑到妓院去了,剛好是喇合所在的妓院,也不知道喇合是在那裡作妓女,還是作老闆的。


他們兩個一去,就有人密告耶利哥王。在密探去的時候,喇合也知道這個事,就把他們兩個藏起來。然後,當耶利哥人派來的這個反情報小組說,今天進來的那兩個人在哪裡的時候,喇合胸有成竹的告訴他們:「他們已經走了,你們去追吧。」這兩個以色列的探子不如耶利哥的探子;耶利哥的探子又不如這個妓女。這妓女喇合真是厲害、能幹,說起謊來是面不改色的。等到她把這些反情報的警總的人通通遣走了以後,妓女喇合就跑到樓頂上跟這兩個她藏的探子說:「我知道耶和華已經把這個城交在你們手裡了。以前耶和華怎麼樣讓法老的軍隊淹死在紅海裡面,還有亞摩利王西宏和噩在曠野怎麼被你們打敗;我們都知道,所以我們心都消化了。我實在是知道耶和華把這塊地方給你們了,所以我接待你們,我會保護你們的性命,等你們攻這個城的時候,務必要保護我們的性命。」(書二9-13)這是整個妓女喇合接待探子的事。

後來探子回去就跟約書亞說:「耶和華果然將那全地交在我們手中,因為當地的居民都已經嚇死了。我們一定能得勝。不過要救那個接待我們、保護我們的妓女喇合和她一家。」後來在耶利哥城坍了以後,妓女喇合和她一家都被保護了。


我們又要想到喇合的信心在哪裡?我們說,信心是上帝的話。喇合什麼時候聽過上帝的話呢?我們說信心是出自上帝的啟示、上帝的話、上帝的應許。喇合什麼時候聽過呢?我們同樣在這件事上我們看到,喇合因著出賣自己民族的利益,喇合因著作耶奸,喇合因著作妓女;甚至最叫神學家頭痛的是,喇合因著說謊,叫這兩個得救。她如果不說謊,這兩個人真的很難被保護。你不要以為她不說謊可以辦到這個事。她如果不說謊的話,如果人家來說:「今天在你們家的那兩個人,現在把他們交出來。」喇合說:「打死,我也不說在哪裡。」這兩個人恐怕還是會被搜出來的。她必須把他們遣走,如此就可能非用謊言不可。


跟我們以前看以撒因著信給兩個兒子祝福的時候一樣,我們發現有一點困難,我們找不到信心在哪裡。我們找到喇合有說謊,喇合有出賣民族利益,喇合的職業是妓女;這裡都好像跟信心一點都不搭軋。不但跟信心不搭軋,且是違反信心,讓我們覺得很丟臉的,讓我們很臉紅的。


這裡有上帝的話。上帝的話在哪裡?上帝的話在上帝的作為。記得喇合對兩個探子說的話,她說:「耶和華在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使你們前面的紅海的水乾了。」這就是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應許、上帝的話。這件事是三十八年前的事,那時候喇合或還沒有出生,或還是個小孩子。她是當時就聽到這件事情,還是後來父母跟她講的,我們不知道;但是,你看看上帝的作為,三十八年前的一件事情,過了三十八年,耶利哥城的人還有很強烈的印象。當然,另外一件是最近的事,兩個亞摩利王被打敗,可是以色列人在紅海的那件事情,是三十八年前的事。三十八年前的大事,你能記得多少呢?這件事她記得非常清楚。這是上帝的作為,這是上帝的啟示。難怪上帝對法老和摩西說:「上帝讓法老存在,讓他心硬,好叫上帝的名傳遍天下。」因為法老心硬了,上帝就做出更奇妙的大事叫人記得。在這裡,我們也不去討論法老心硬合不合道德,我覺得是合道德的,固然是上帝作這個事,但也是法老自己一意孤行;他是咎由自取。但是,的確法老的心硬造成了很偉大的事,就是上帝的名聲傳到耶利哥。


上帝的作為就是上帝的啟示。信心要從上帝的作為、上帝的啟示來。這個上帝的作為,就在一個妓女的身上產生了信心。我們要說什麼呢?這個事,你向聰明通達的人就隱藏,向嬰孩和小孩就顯出來。主叫有智慧的人中了自己的詭計。耶利哥城的人聰不聰明?聰明。他們知不知道上帝在以色列人身上的作為?他們通通知道。那知道,他們應該有的反應是什麼呢?他們卻不知道了。他們是比以色列人聰明得多,以色列人的兩個探子一進去,馬上被偵查到了。我們承認他們是聰明,就跟外邦人比我們基督徒聰明一樣。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將來被定罪就是你有這個聰明才智知道上帝,你為什麼不去信靠祂呢?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既是明明可知的,你為什麼不去信靠呢?整個迦南地人的聰明能幹,恐怕都勝於以色列人,起碼耶利哥城的人比以色列的人聰明能幹。可是這麼聰明的人,聰明到馬上可以知道以色列人的探子來了,他們卻沒有一個更聰明、更正常、更應該的反應。如果當年世界的霸權,埃及都勝不過以色列的上帝,如果亞摩利的兩個王都勝不過以色列的上帝,那我們為什麼不投降呢?


可憐,全耶利哥城的人都知道人家這麼強悍,卻只有一個妓女喇合做了最正確的反應。喇合甚至說:「我們的心都消化了,膽氣都喪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在耶和華的面前站立得住。」如果不能,那幹麼做垂死的掙扎呢?如果不能,就投降嘛。整個迦南地只有喇合有這樣的智慧。整個迦南地只有基遍人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耶穌說:「當審判的時候,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太十二42我看審判的時候喇合也要定這世代的罪,基遍人也要定這世代的罪,因為我們比他們可能更聰明;可是,我們卻因著頑梗因著種種的原因拒絕去做他們做的事;定我們罪的,就在這裡。

喇合有信心。當然,她的說謊和其他那些是不對的。但我們還是相信,上帝可以藉著各樣正確的方法來拯救這兩個探子。但是,喇合的說謊和她接待探子,最少表現一件事,就是她知道,當這個全能的上帝來的時候,包括全能上帝的使者來到我們當中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投降,也就是信靠,順服,和和平平的接待。所以,那些滅掉的耶利哥城的人,《希伯來書》作者說「他們是不順從的人」;你會覺得這很奇怪,耶利哥城的人又沒有聽到什麼律法誡命,有什麼順不順從呢?你只能說,他們就是頑梗抵抗吧!對,頑梗抵抗就是不順從。換句話,從上帝來講,每一個不肯信靠上帝的人,管你有多少理由,就是不順從。


以色列人圍繞耶利哥城七日

經文:《希伯來書》十一章30

《希伯來書》十一章30節,「以色列人因著信,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這個當然是在《約書亞記》六章所記載的,就是以色列人進到迦南地的第一場戰爭,是用繞城的方式。一到六天,每天繞一圈;第七天繞七圈;總共繞了十三次。在繞耶利哥城牆最後一次的時候,就吹角喊叫,城牆就倒塌了。他們也得勝了。


各位,同樣請你不要只學外表的東西,而不學真實的。當以色列人繞牆的時候,如果你以為每場戰爭就是繞著城走幾圈就可以打勝,那你就是在騙自己了。因為,以色列人進迦南地,不是每次都是繞城的。事實上,只繞了那一次,其他的戰爭仍是照傳統的方式,一個城一個城的打下來。


大衛打死歌利亞,大衛是用機弦。當然,大衛也可以用禱告叫歌利亞死。有人生病,按手禱告就好。而耶穌醫病,有的時候是吩咐一句就好。甚至祂人不必在現場,只要說就好了。有的時候,祂是吐唾沫和泥塗在人家眼睛上。有的時候,祂還要叫人家去做這做那。有的時候,好像是第一次不夠完全,還要做第二次。

各位,上帝有各種做法。我們當然可以求上帝給我們最方便、最簡單的,但是上帝要怎麼做,我們都順服。我們要有信心才行,不是外表的模式要怎麼樣,而是內心是不是依靠上帝。所以,圍繞耶利哥城算不得什麼,這是我們信上帝的話,那就產生很奇妙的結果。你要有他們的信心,不一定要求圍繞任何一個東西,也不要模仿這個樣子;那個都是學表面的。

撒迦利亞書中的異象

撒迦利亞書最難明白的部分就是第一至六章裡的那十個異象。這十個異象都是關於選民以色列的豫言,初步應驗在撒迦利亞的時代,完全的應驗還待將來。


 1.上帝察看


  紅馬遍行全地異象。(一7-11)那些騎紅馬、黃馬、白馬的人是天使,奉上帝差遣在遍地察著,特別是察看著選民和壓迫他們的仇敵的情況。

 2.上帝掌權

    四角打散選民異象。(一18-19)四角是指那些欺壓以色列並分散他們至普天下的仇敵,可能就是但以理異象中所提的四大帝國。(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

 3.上帝施恩

  四匠打倒列強異象。(一20-21)四個匠人是指上帝擊破以色列仇敵的工具,可能就是啟示錄第六章裡的四匹馬。

 4.上帝保護

    準繩量度聖城異象。(二1-5)上帝對付以色列的仇敵之後,就重新興旺聖地。準繩是為量地而用,指上帝杖量,揀選耶路撒冷,並且住在其中。

 5.上帝得勝

  約書亞被潔淨異象。(三1-10)撒但名符其實是一個「控告者」,認為約書亞不配,不宜作大祭司,這是撒但阻撓主的計劃,使以色列人不再建殿。

 6.上帝成事

  燈合七燈照耀異象。(四1-10)金燈合是指以色列得潔淨後,在列國中作發光的器皿。不是器皿自己能發光,乃是器皿中的油發光,這油就是[耶和華的靈]。

 7.上帝授命

  二橄欖樹滴油異象。(四11-14)兩棵滿有油的橄欖樹,預表約書亞與所羅巴伯,倚靠耶和華的靈建築聖殿。

 8.上帝降災

  書卷施行毀滅異象。(五1-4)這飛行的書卷是指上帝的律法和公義。內容是主對罪人攻擊的話語,審判必臨到。

 9.上帝逐魔

  桶中婦人被遷異象。(五5—11)婦人坐在量器中,一面是指這罪惡是商業性的罪惡,如貪婪、欺詐、愛瑪門等,一面是指罪惡已滿盈,上帝必須執行審判。

 10.上帝審判

  四車執行刑罰異象。(六1-8)這四輛馬車是指天的四風,也就是啟示錄七章一至三節的四風,專為審判列國的罪惡的。



 

撒迦利亞的生平

先知[撒迦利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所記念者]。舊約中至少二十七人具此名。在新約中施洗約翰的父親也叫撒迦利亞,(路一5)或許是因為同名的人太多,以斯拉記兩次提到撒迦利亞時,都特別註明是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拉五1、六14)撒迦利亞自己也兩次說明;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亞一1-7)。

撒迦利亞是被擄以後復國時期的先知,與哈該同時。他們在同樣的情況下說同樣的豫言,鼓勵所羅巴伯.約書亞和沮喪的百姓繼續建殿的工作,同時又給他們關乎將來復興和榮耀的指望。可是撒迦利亞比哈該年輕(亞二4),說豫言比哈該較遲兩個月(亞一1,比較該一1),較長兩年。(亞七1)據猶太人的傳說:撒迦利亞死後,葬在哈該墓旁。

  撒迦利亞書一章一節所以說:「易多的孫子,以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似乎默示聖經的聖靈在此有特別的意思。原來[易多]的意義是[在一個指定的時候],[比利家]的意義是[耶和華祝福],[撒迦利亞]的意義是[耶和華記念。]這三個名字的的意義合起來就是:「在一個指定的時候,耶和華祝福,耶和華記念。」這就是讀撒迦利亞書的妙鑰。誠然,上帝在一個指定的日子,必要祝福並記念祂的子民。

撒迦利亞的祖父易多是祭司,(尼十二4)可能他也承襲了祭司的職份。像其餘的以色列人一樣,他出生在巴比倫,飽受異鄉人之苦。當被擄七十年期滿之後,上帝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下詔通令全國,以色列民可以回到耶路撒冷去,重建聖殿,於是各支派的人共有四萬二千三百六十名回去,祭司易多一家也在其內。由於首領們受了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勸勉,再次起來動工,在大利烏王第六年,殿修成了。
 



一本神聖的故事書

郭秀娟撰寫
小時候,我們一家十口,從老祖母到小嬰兒,時常擠在小小的榻榻米房間,日復一日,聽父親講述全本四大冊的「基度山恩仇記」,那真是童年一段最甜美的回憶。如今,白髮翩翩的父親,仍然樂此不疲,在圖書館擔任志工,以一口不太標準的台灣國語,講著童話故事,竟然還能吸引成群孩童聚精會神聆聽。
當然,父親說書的本事,依舊精采十足;然而,也可看出故事書的魅力,即使在廿世紀末的後現代世界,仍然不曾褪色。一個好聽的故事,實在是超越年齡、超越文化、超越時間和空間。
「講個故事給我聽吧!」──的確是人類心靈永恆的需求。
l          神所愛用的啟示文體
聖經,包含眾多文體類型(genres),其中佔最大篇幅的就是「敘事體」(narrative),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故事」(story)。下列舊約書卷幾乎全屬敘事體:創世記、約書亞、士師、路得、撒母耳上下、列王上下、歷代上下、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但以理、約拿和哈該。另外,出埃及記、民數記、耶利米、以西結、以賽亞和約伯記,也含有大量敘事部分。新約的四福音和使徒行傳,也多半屬敘事文體。
「故事」一詞,容易讓人和「虛構小說」劃上等號,因此一般聖經學者喜歡稱呼「敘事體」。聖經敘事體,乃是以故事型態,來呈現歷史和神學。
探討敘事體的文學性質,好比用一幅畫或素描,描述故事裡的世界,這樣的分析角度,有助於文本(text)整體意義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聖經故事的歷史性質也很重要,好像一扇窗戶,帶領讀者進入文本背後的事件。而聖經故事的神學性質,則有如一面鏡子,當讀者以相信和順服的心靈返照,就能領受文本所要傳達的信息。一段敘事經文的詮釋,必需包含文學、歷史和神學這三個面向,才算完全,這是聖經故事和世俗文學不同之處。
如果有人問:「聖經是怎樣的一本書?」
可能,最簡單明白的答案,就是:「聖經是關於神在歷史中行動的故事。」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一則完整的故事包含三部分:怎樣開始?中間發生了什麼?如何結尾?聖經開始於神對世界的創造以及對人的計劃;中間部分則是神對墮落人類的救贖史;最後,結束在神對人類的審判和天地的更新。
l          敘事體的文學特色
亞里斯多德又說:「故事的靈魂在於結構佈局(plot)。」這是組成故事的相關事件,彼此間常有因果關係(cause-effect)。結構佈局的核心,則是一切事件所環繞的中心衝突。從這一角度分析,聖經中的事件,都圍繞於善與惡不斷的衝突。
敘事體的另一特色,在於角色之間的互動。聖經也充滿這一特質,特別是「對白」(dialogue)的充分運用,展現角色間的互動關係。敘事體,還有一項特性,就是充滿日常生活的具體經驗,而非抽象命題。使事件生動活潑的動力,在於具象的顯示(show),而非抽象的述說(tell)。故事文體,藉著具體的生活場景、角色描寫和結構佈局,讓意義「道成肉身」。
聖經故事一方面非常寫實(realism),例如,一碗紅豆湯可以決定兩兄弟一生、甚至兩個民族的命運。另一方面,聖經又充滿神秘的浪漫特質(romantic)。例如,超自然的神蹟、爭戰冒險、屠龍英雄等等,都是現代奇幻小說的特色,聖經故事也具備這些內容,因為聖經的真正主角,是超越一切的神。難怪聖經故事,老少咸宜。
另外,角色所面對的抉擇,是使故事充滿懸疑、驚訝和新奇感,不可或缺的元素。整本聖經,幾乎都是關乎人類轉向神或背離神的選擇。人類站在十字路口上,在道德和屬靈上的抉擇,正是聖經故事的核心。一般故事的情節發展,都圍繞著主角(central protagonist)進行,聖經亦然。上帝乃是整本聖經最中心的角色,從創世記一直到啟示錄,都是如此。
從上述分析看來,聖經實在具有敘事文體的特色,本身就是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聖經的敘事本質,根源於神的性格,凸顯神是那位在歷史中,有所計劃有所行動的神。從故事角度來詮釋聖經,會比從神學和歷史角度,更貼近信徒的生活;因為活生生的故事,不只述說著遠古的事蹟,更是發生在你我周圍的事件,是可以普遍應用的人生經驗。
l          現代文學分析工具
現代文學批評理論,相當複雜,分析層面包羅廣闊,不是一般讀者所能駕馭。聖經中的故事,雖然具有細微並高度藝術之寫作技巧,但基本上文體相當簡潔,比較接近一般口傳民間文學。因此,太過複雜的現代分析理論和工具,可能並不完全適用。圖一含蓋現代敘事批判領域內各項分析工具,讀者欲深入探討,可參考文後所列相關書籍。
本文只擬就傳統的故事三元素:「故事場景」(setting)、「角色描寫」(characterization)和「結構佈局」(plot),進一步分析,作為解讀聖經敘事體裁的基本工具。
1.故事場景
聖經故事的敘述風格,一般而言,相當簡潔。因此,詮釋者必須加倍留意任何細微的描述。像是交待故事背景的經文,其重要性就常被解經家忽略。故事場景包括實物背景(physical)、時間背景(temporal)和文化背景(cultural)三種。
實景的描繪,常常是理解故事發展相當關鍵的環節。例如亞伯拉罕出現的場景,一再環繞田園和帳篷,凸顯他四海為家的客旅生活。實景又往往是營造故事氣氛的要素。例如,使徒行傳十二章詳細描寫牢房、守衛、鎖鏈和鐵門,蘊釀出既危險又緊張的氛圍。又如約瑟被賣(創三十七)的場景,位於偏遠地區、野地坑洞、靠近駱駝商隊的路線,作者藉這些來傳達兄長對弟弟的仇視。
實景有時也具備象徵功能。像是以穀物生長和豐收的意象,強調路得和波阿斯之間完美的愛情。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作者,更擅於利用地理環境,呈現象徵意義。例如,加利利是神彰顯救恩之地,耶路撒冷是主遭受棄絕之地。使徒行傳以猶太教的重鎮耶路撒冷起始,在漫長的旅程之後,卻停在外邦世界的首府羅馬。這些,在神學上都含有深遠的意義。
另外,實物背景有統一故事整體結構的功用。如出埃及記裡一再出現的曠野、水、火和石頭;而以斯帖和但以理的背景總離不開宮廷生活。
背景時間的交待,對故事詮釋也常是重要關鍵。例如,瞭解以斯帖事件發生在猶太亡國被擄時期,猶太人在波斯帝國統治下屬少數民族;還有,明白約拿所處的尼尼微,正是亞述帝國全盛時期的首都,他們以殘暴著名。這些時空定位,對事件意義的掌握非常重要。
最後,背景敘述還包含一系列社會和文化因素:風俗、禮儀和當地信仰習俗等等。比方,路得記這樣開始:「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短短幾個字,雖然只是事實資料,然而,一旦我們瞭解當時猶太人和摩押人敵對的文化背景,這項陳述即刻爆發出暗藏的懸疑之力。
一般人讀經,很容易忽略背景的重要性。愈是詳細描繪的背景,就愈有文章,往往牽動劇情發展的方向。這就是解讀敘事體的第一法則:注意作者費心描繪的背景資料,假如背景扮演重要角色,要嘗試分析背景對故事詮釋的貢獻。
2.角色描寫
生動鮮活的角色,容易使讀者認同,是故事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和角色相關的文學術語有:主角(protagonist)、反派(antagonist)、對比陪襯(foil character)、龍套角色(agent)、丑角(satiric)、多重性格角色(round character)、單一性格角色(flat character)等等。
拿這些小說術語來分析聖經人物,如大衛、所羅門甚至耶穌,可能有人會感覺不妥。的確有學者假藉文學分析之名,推翻聖經人物的真實性,我們卻不宜因噎廢食。
我們必須承認,聖經對一位歷史人物的描述,都是選擇性的,例如使徒約翰就坦承:「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廿一25)。作者只能選擇部分歷史事件,來凸顯所要表達的真理,因此,研究聖經作者如何描繪人物角色,有其價值。當然,我們必須隨時謹記聖經故事的歷史性質,才能避免信心失落的危險。
一般小說描繪人物外貌,多用直接陳述,透過作者之口、其他角色的反應或人物自白,不過這樣的寫法在聖經並不多見。即使有,也只是寥寥幾筆,和現代小說詳細描繪的寫法大異其趣;不過一旦出現,就值得特別留意。例如,在關鍵之處描述掃羅「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撒上九2);形容拔示巴「容貌甚美」(撒下十一2);說明以笏是「左撇子」(士三15);描寫參孫力氣大、蓄長髮(士十三~十六)。這些零星描述,對故事發展意義重大。
此外,聖經也很少直接描述角色的內心狀態和動機思想。例如創世記廿二章亞伯拉罕獻以撒那一大段,我們就讀不到任何關於亞伯拉罕內心的感受。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猶太學者阿爾特(Robert Alter)論到聖經角色刻劃,精闢地寫道:
聖經大多以第三人稱全知角度來敘述故事,對角色之動機、心態和道德觀,有一系列表達手法,其明顯性和確定性,在程度上逐步升高(a、b到c)。角色性格有下列表達方式:a.藉動作;藉表情、手勢、姿勢、服裝;b.藉其他角色的評語;藉人物對白;藉內心剖白,以摘要或內心讀白直接陳述;c.由作者直接陳述角色的心態和企圖,可以是直接了當的表白或積極的詮釋。(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 pp.116~117)
阿爾特以撒母耳記上十八14~30為例,詳細分析該段經文對掃羅、米甲和大衛等人物的刻劃。經文對掃羅的性格,以最明確的手法來描繪──內心獨白(v.17,v.21),甚至作者的詮釋(v.25b,v.28)。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位透明人物,赤裸裸地展露他對大衛的敵意。相反的,大衛的性格描寫卻極其模糊,經文對大衛的內心世界無所著墨,讀者不知道他是否愛米甲?是否真得謙虛到自以為配不上她?大衛是否有意隱藏自己的政治野心?他有否識破掃羅的陷阱?聖經作者只記錄大衛一些公開的行動和表白,未透露任何內情。
阿爾特認為這裡作者特別抑制,使用節制的筆法來描繪大衛。這種藝術型式,稱為「節制敘事」(narrative reticence),又稱作「省略」(omission)或「留白」(gapping)。作者藉此凸顯大衛個性上的多變和深沉,另一方面,也暗示他和米甲之間,是一樁政治意味極濃的婚姻。雖然經文兩次明言「米甲愛大衛」,我們卻無從捉摸大衛對米甲的反應。這種對大衛的性格和心態,刻意模糊的手法,也為這段夫妻感情,埋下暗潮洶湧的伏筆。
聖經通常以這種間接筆法刻劃人物,因此,讀者必須在字裡行間仔細揣摩,從經文的細微處,甚至從作者刻意遺漏之處,去捕捉作者的用意。
以該隱和亞伯的故事為例,讀者多半存有這樣的疑問:到底該隱所獻的祭,有什麼不好?因為不帶血嗎?還是該隱沒有用信心獻上?聖經只說神看不中該隱和他的供物,卻未言明神拒絕的理由何在?也未曾描述該隱獻祭的心態。
華爾克(Bruce Waltke)採納阿爾特的角色分析法,洞察出一些微細的間接提示,來解決這些疑問。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希伯來文學擅用角色對比來刻劃人物。在所獻的供物上,作者稱亞伯獻上羊群中「頭生的」,並且是羊肉最好的「脂油」部分。相對的,該隱所獻為「地裡的出產」,並沒有用「初熟的」相對字眼描述,也未說明是否最好的出產。華爾克下結論說:「亞伯獻上最好的…該隱則沒有。亞伯所獻代表他真心的敬拜;該隱所獻只是裝點門面而已,所以不被悅納。」這樣的詮釋,從經文觀察而得,極有說服力。
這就帶出解讀敘事體的第二法則:仔細觀察故事裡所有相關細節,儘可能去認識劇中人物,生動具體地陪伴主角參與故事的發展。
3.結構佈局
角色性格的描寫,事實上和結構佈局密不可分,因為角色的個性取決於該角色面對行動的抉擇。如前所述,結構佈局的核心在中心衝突事件,幾乎所有故事都圍繞著衝突核心發展。因此,要掌握故事的整體性,必得從結構佈局的衝突分析著手。圖二是採用波義思(V. Poythress)的結構佈局分析,以列王記上廿二章的故事來說明。
這段經文,至少包括三層衝突。以色列和亞蘭的爭戰,是第一層衝突,作為整段故事的場景,也是引發後續事件的原始衝突。第二層衝突,發生在耶和華的先知米該雅和所有假先知之間。最激烈的第三層衝突,則是米該雅和亞哈之間的衝突,是故事核心所在,代表了神和背道的以色列王之衝突。留意亞哈王的名字到最後一節才出現,作者一直用以色列王來稱呼,反之,猶大王約沙法的名字則不斷出現,可能作者藉此暗示他對亞哈的厭惡。
故事的張力,始於約沙法堅持求問耶和華。隨著亞哈一意孤行,故事張力一路升高。亞哈執意漠視神的啟示,戲劇性地改裝上陣,至終戰死沙場,化解了原始的衝突。這段記載以亞哈王為中心角色,所有事件都圍繞著他進行。不過歷代志在相對應的記載(代下十八章),卻以約沙法為中心角色,作者敘事觀點轉變。對照列王記和歷代志,往往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對比、甚至神學上的詮釋重點。
一般而言,主角受危機考驗,面對的可能是環境上的實質衝突、角色間的衝突、或是道德和屬靈上的抉擇。區分這些衝突的性質,常是掌握故事神學意義的關鍵。因此,解讀敘事體的第三法則是:辯識故事中衝突事件的性質,分析其發展經過和最終化解之道。
4.其他敘事技巧
聖經故事充滿格式和重覆(pattern and repetition)。例如,三段式的表達手法,在耶穌的比喻中就經常出現。關鍵點總是出現在第三段,如主人遠行、交銀予三僕的比喻;拒絕婚宴邀約的三個人;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另外,如彼得的三次否認主、耶穌三次堅固彼得、三次宣告自己的受死等等。並非數字三,有什麼特別魔力,這不過是敘事藝術上的一種創作成規。
格式的重覆,小至一再出現的關鍵字眼、重覆意象,大到角色造型和類似事件的重演,這些都是掌握中心意義和整體結構不可忽略之處。這就引到聖經敘事體的另一特色,聖經也存在文學批評上所謂的原型(archrtypes)和典型(type scenes),不論在人物造型或結構佈局上,都有這二者的痕跡。
聖經裡,常見的結構原型有:對理想的探索(quest)、拯救和新生、冒險的旅程、罪與罰、誘惑與試驗、受苦的僕人主旨、兄弟鬩牆,以及傳統的悲劇與喜劇等等。
阿爾特歸納出聖經最典型的英雄生平,常見「不孕的母親、英雄出世的喜訊宣告;井旁的定情;神在田野的顯現;初步的試驗;曠野的危機和轉機;垂死英雄的遺言。」
藉典型的故事型態,方便傳達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但是,避免定型化、偏離約定俗成的模式,則較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在文學創作過程中,常見作者在這兩極之間擺盪。聖經作者,在有限篇幅下,選擇性的記錄史實,也常有同樣現象。辯識原型的存在,或故事偏離原型之處,有助於故事的詮釋。
基本上,敘事體包含故事場景、角色描寫和結構佈局三者之間的互動。表達這三元素的敘事手法(narrative modes),可歸納為四類:直接敘事(direct narrative)、戲劇敘事(dramatic narrative)、描述(description)和詮釋(commentary) 。
聖經敘事體主要以直接描述、或戲劇手法呈現故事,很少有作者「明顯的詮釋」(explicit commentary),因此,詮釋者的責任重大。不過,故事本身,往往直接就能傳遞許多意義。釋經者應看待聖經故事,為人生經歷的寫照,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這和中國傳統認為小說具有教化功能的觀念一致,中國傳統認為小說是現實生活的化身,具有歷史上和傳統上的真實性。
l          意義的詮釋
當我們讀一篇故事,總會由然生出正面的同情(sympathetic),或負面不表同情(unsympathetic) 的共鳴,這正是作者的用意。運用敘事技巧,引發讀者對角色或事件的情感,進一步達到「移情認同」(empathetic identification)的作用,認同作者所傳達的是非觀。藉此傳達故事所要表現的大部分真理。
下面我們拿以掃出賣長子名分的故事,運用上述討論過的文學分析工具,來示範這段經文的詮釋(創廿五27~34,照原文直譯):
 
描述背景 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
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裡。
以撒愛以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利百加卻愛雅各。
有一天,雅各熬湯,以掃從田野回來餓昏了。
戲劇敘事 以掃對雅各說:「我餓昏了,讓我灌一碗那紅、紅的東西吧!」
詮釋 (因此以掃又叫以東。)
戲劇敘事 雅各說:「你今日把長子的名分賣給我罷。」
以掃說:「我將要死,這長子的名分於我有什麼益處呢?」
雅各說:「你今日對我起誓罷。」
直接敘事 以掃就對他起了誓,把長子的名分賣給雅各。於是雅各將餅和紅豆湯給了以掃,[而且]以掃就吃了、[並且]喝了、[並且]起來、[和]走了。詮釋 [而且]這就是以掃輕看了他長子的名分。
 
首先,敘事手法的分析,對整體結構的掌握和經文詮釋大有幫助。在這麼短的篇幅裡,作者靈活運用四種不同敘事技巧,使故事鮮活起來。首先,作者彷彿用回顧的長鏡頭,交待了故事的家族背景。角色性格的鮮明對比(foils),很自然帶進下面激烈的衝突。父母偏心、兄弟鬩牆的故事原型,更是讀者日常生活再熟悉不過的經驗。
然後,距離拉近,時空定位更加確定。鏡頭對準那鍋紅通通的食物,來個大特寫。一鍋湯竟成了算計兄弟的利器,這裡我們看到聖經故事最寫實的一面。
接著,作者以直接對白的戲劇型態,生動呈現角色的性格和衝突。我們聽到以掃粗俗的言語、發出嬰孩般的哀鳴,我們對他自然不表同情。然而,雅各斤斤計較、精打細算的個性,也從「買賣」和「起誓」等對話顯露無疑。這些要求以命令語氣發出,描繪出雅各一逮住機會,就利用兄弟弱點來算計他、毫無愛心的人格弱點,同樣引不起讀者同情。
兩相比較,以掃是個為肚腹而活、沒有明天的人,他完全不在乎任何屬靈福氣的價值觀,較之陰險、奸詐的雅各,似乎更不獲作者青睞。因為,作者以嘲諷的筆法,告訴我們:這就是他被暱稱為以東(紅的意思)的原因。最後一節,更是聖經作者罕見使用的「明顯詮釋」,解明以掃輕視長子名分。特別稀奇的,阿爾特指出,當作者說明雅各為人「安靜」,他使用的字,正是描寫亞伯拉罕為人心中「正直」(創廿5~6)同樣的字,這和雅各名為「欺騙」之意,形成叫人納悶的強烈對比。或許,讀者得多讀廿章,到雅各老年時,才能洞察作者的用意。(Alter, pp.43~44)
故事的中心衝突在於長子名分的爭奪,在極端簡潔的文字裡,「長子名分」竟出現四次之多,輕易就可看出作者的重點。雅各是中心角色,他積極發動攻勢,置以掃於被試驗的抉擇場景。短視的以掃,根本不是對手,短短六節經文,整個情況就大逆轉。這一衝突事件,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明確的開頭、中間和結尾。此一事件的結局,深深影響兩兄弟的命運,和簡潔的篇幅對照,實在不成比例。
最後,焦點由近而遠,我們看到胃裡填飽的以掃,喪失長子名分,在螢幕上慢慢消失。這緩慢的節奏,是由作者的「修辭技巧」營造出來的。在希伯來文,作者用了五個「和」
字,擺在五個動作之前──吃、喝、起來、走、輕視。修辭學裡,稱此為「多重連結」(polysyndeton, 意為many conjunctions)。文法上,要表達一連串動作,可以不用「和」,也可以用許多「和」來連結。前者,讓讀者快速一口氣讀完,好盡快達到最後的高潮。但是,後者,卻提醒讀者一字一頓,慢慢思想每一步動作,因為每個動作都是意識清楚的行動,無所謂最後高潮 (參Bullinger, pp.208~211)。難怪新約作者,根據這一事件,斷然稱呼以掃是不敬虔的(參來十二16~17,或譯作貪戀世俗)。
l          基督徒的人生故事
那麼,上面這段經文的主題到底是什麼?對我們有何意義?
型式和意義密不可分,從故事強烈的人物對照,加上兩者皆為負面的角色描繪,我們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傳達的雙重信息。在屬靈層面上,以掃用一生屬靈的福氣,來交換即刻的肚腹滿足,永遠成為信徒價直觀取向的警誡。而雅各,則在道德層面上,負面地示範了兄弟間缺乏愛心,這一失敗,即將引發後續連串家庭紛爭。從後來雅各被拉班所騙,我們更清楚神對他人格弱點的管教。
這段故事,在救恩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因它決定了兩兄弟和兩個民族,截然不同的命運和前途;然而,這樣的人生經歷,豈不是在你我身邊天天上演?
我們實在需要更多運用文學批評工具,來詮釋聖經故事。因為,從整體經文分析和細微觀察,所導出的神學意義,會比抽象的教義歸納和系統神學,更有說服力。所有的小說或故事,都有一位掌控全局的作者,決定角色的命運,並傳達作者的價值觀。
上帝,不只是聖經背後的作者,也是每個基督徒人生故事的最終作者。基督徒一生的故事,也充滿我們前面討論過的故事原型:是一則蒙拯救的故事(西一13~14);是一則浪漫的追尋,以天堂為最終目標(約十四2~3,來十一16),以個人成聖為日常追求(太五48);也是不斷受試煉(彼前四12)並得新生命(林後五17)的故事。
當我們以故事角度來詮釋自己的一生,會提醒我們從消極的領受信仰和言語見證,進而激發積極的行動。基督徒的結局是主已經得勝的戰場,必有榮耀的冠冕和勝利,等著我們。好像約瑟的一生,從他童年的兩則異夢,已經確定了至終被神高舉的榮耀地位。然而,就如約瑟,仍須要面對人生各式各樣的角色和抉擇;我們該如何走每一步路,好和上帝──生命的作者,一起譜下美麗動人的篇章,而不是從已經得勝的戰場潰逃,才是信仰落實之道。
結語
每次,帶著信主不久的父親,去到教會崇拜,無奈講台上的信息,總叫父親忍不住打瞌睡。我時常在想,假如主日講員,有我父親說故事的本事,那該有多好!
這叫我想起素有「解經王子」美譽的講道家坎伯摩根(Campbell Morgan), 他的講台信息為什麼能那麼生動有力?除了聖經語文和聖經知識,原來摩根還「廣泛的閱讀了當代的文學名著,如狄更斯等人的著作。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和對普通常識的認識,充分表現在他的解經講道中」(《摩根略傳》,詹正義著,p.34),下面這一段友人對摩根講道的觀察,值得我們深思:
對摩根而言,聖經不只是一部神所啟示的書,而是一個可以觸摸得到的真實世界,他親自進入了這世界,並且喜愛住在那裡面。在這世界裡,他遇到許許多多的人物,他喜愛這些人,建立對他們深入的瞭解,並且深深的愛著他們。我們聽他傳講聖經中的人物…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好像在向我們述說他最知己的朋友的事那麼親切…最重要的是他在那世界裡朝見了耶穌基督的面。他長時間與祂同行、與祂交談。(p.63)
這正是我們提倡以文學角度來詮釋聖經、傳講信息,所想要達到的目標。讓我們回復孩童的純真,親自進入聖經世界,讓故事裡的人物和經驗,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借鏡和學習對象;讓信仰的原則,具體地融入我們正在創造的人生故事當中。
 
 
參考書籍:
1. Tremper Longman III, Literary Approaches to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from Moises Silva, General Editor of Foundations of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 six volumes in one(Grand Rapids: Zondervon, 1997).
2. Gordon D. Fee & Douglas Stuart,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Bible (Grand Rapids: Zondervon, 2nd edition, 1993).
3. Leland Ryken, Words of Delight (Grand Rapids: Baker, 1992).
4. Grant R. Osborne, The Hermeneutical Spiral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1991).
5. Leland Ryken, Whow to Read the Bible as Literature (Grand Rapids: Baker, 1984).
6. Robert Alter, 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1).
7. E. W. Bullinger, Figures of Speech Used in the Bible (Grand Rapids: Baker, 1968),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8.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約書亞記概述

日期:公元前1380
      摩西約在公元前1405死,之後約書亞成為領袖(猜想約書亞成為領袖其中的原因是年齡比迦勒大)。
          迦勒在開始曠野漂流時是40歲,而在完結漂流為止是78歲(參書14:7)。
         約書亞在征服迦南地之後死,當時年110歲(參士2:8)。
作者:約書亞。有關他死後的部份,最後一章的尾部是別的人加上。
對象:正進入應許之地的以色列人,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參書13:1)。
各支派的分地:十二支派經約書亞和大祭司用抽籤方法分配地界(參書13:6)。

成書的目的:
1. 歷史性的目的:記載了上帝怎樣實現祂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藉約書亞帶領以色列定居應許地。
2. 教義性的目的:a. 上帝忠實於祂的應許;
                           b. 一個得勝的生命必須活在上帝的信心中;
                           c. 上帝的恩典雖是免費,我們必須經歷信心的掙扎而得。

全書的重點與內容:
1. 進入應許之地(1-5章上)
a. 子民的準備(1-3章上)
   i. 四十年的不信與審判終到達應許地的外圍,約書亞勉勵他們「剛強壯膽不要驚怕」。
   ii. 內心的預備:「謹守遵行律法書上所寫的一切話」(參書1:8)。
   iii. 外在的預備:遣出兩探子窺探這地(參書第二章,與摩西所派出的探子不同,因他們帶來好信息:「那地的一切居民在我們面前心都消化了」(2:24))。
       iv. 最後的預備是隨從約櫃的後面〔上帝的同在和帶領〕前進。
        b. 子民的旅程(3下-4章)
           i. 約旦河水分開,子民進應許地(3下)。
           ii. 立石為記(4章)。
        c. 子民的潔淨(5上)
           約書亞命新的一代受割禮,更新上帝與亞伯拉罕的約。

2. 攻佔應許地(5下-12章)
        a. 得勝的啟示(5下)
           得勝的要訣是承認耶和華是軍隊的元帥。
        b. 得勝的實現營中不能有罪惡(6-11章)
        c. 得勝的記錄(12章)
「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書11:23)

3. 殖民於應許之地(13-24章)
不單是進入、得勝,更是憑信擁有:「還有許多未得之地…」(13:1)
        a. 土地的分配(13-21章)
        i. 約旦河東--兩支派半: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
        ii. 約旦河西--九支派半:瑪拿西半支派、以法蓮、猶大、便雅憫、西緬、西布倫、以薩迦、亞設、拿弗他利、但。
        iii. 利未產業--因為上帝是他們的份,所以分不到土地(13:33)。不過利未人亦能從十一支派中得到四十八個城市(21:41)。
        iv. 激動的戰士(14:7-12)
                     迦勒與約書亞的對話,是聖經中一個感人的見證。
        b. 作證之壇(22章)
            i. 在巴勒斯坦的示羅設立了會幕(18:1)
        ii. 有兩個半東部支派在約旦河邊築了祭壇,以紀念他們與西部支派所共分的產業。
        iii. 起初他們這樣的作為被誤解為悖逆,後來前嫌冰釋,因而避免爆發內戰。                     
        c. 宣講上帝的道(23-24章)
           約書亞對以色列人最後的遺言(分兩部份):
            i. 指示以色列人要守耶和華的誡命(23章)。
            ii. 以色列人既從上帝得應許地,就更要去事奉祂。

約書亞記的問題:
1. 一個科學性的問題:約書亞的「長日」(10:10-13)
三個可能性的解釋:
  a. 圖特恩(Totten, 在其書Our Race)及淩默爾(Harry Rimmer,在其書The Harmony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皆支持這樣的看法。另外在埃及、中國、印度也有這長日的記錄:在天文曆法的計算之中,的確發現少了一天。
  b. 威爾遜(Robert Dick Wilson):將第十三節譯為「太陽停止了」(Sun be silent or cease, leave off)意思是表達出約書亞的禱告將烈日暫時停頓下來,以致他的軍隊可以在一個更有利的情況下作戰。
  c. 科爾(C. F. Keil)及德里斯撤(F. Delitzsch)。這兩位著名舊約學者:以一日作為四十八小時的看法是出現困難的,他們提意為:日頭出現的時間是因為大氣的反射而延長了。(蘇特(Rendle Short)在其書Modern Discovery and the Bible)指出這是一個極有可能的建議,因為在大氣中的氪(krypton)會產生這樣的果效。)

2. 一個道德性的問題:屠殺迦南人(書6,8,10)
有幾點是藉得注意的:
  a. 謀殺與公義的殺人不同:謀殺是蓄意及恨惡以致奪取一個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聖經中有提及死刑(創9:6),自衛(出22:2),不可非議的戰爭(創14)。
  b. 迦南人不算為無辜:迦南人很早就受上帝的咒詛(創9:25),他們是邪惡的,行不道德的事情。上帝形容這地的罪應有的結果為「連地也玷污了,所以我追討那地的罪孽,那地也吐出它的居民。」(利18:25)
  c. 這地無辜的居民不會遭受殺害:所多瑪俄摩拉是很明顯的例子,若有十個義人全城都會得救(創18:22起)(創19:15)、上帝又拯救三萬二千在道德上潔淨的人(民31:35)、妓女喇合和她的全家(來11:31)。
  d. 上帝給與迦南人幾百年的時間悔改的機會(彼後3:9),才施行毀滅(創5:16),正如癌細胞的割除。
  e. 以色列人面對的不是一個宗教的聖戰,而是上帝的爭戰(出23:27-30;申7:3-6;書8:24-26)。以色列人作為上帝審判的手。


耶穌時代的背景之兩約之間

  聖經的舊約止於以色列亡國、被擄、與歸回,當時歸回的主要是猶大支派,後來又發展出以遵守律法為主的猶太宗教,所以他們就被稱為猶太人。從那時起,一直到耶穌的時代,可以說歷經了四個時期,總共有五百多年。這段時期通稱為兩約之間,亦即新約與舊約之間。

1.歸回時期:這是波斯統治的時代,公元前538~332年。

  波斯王古列時期,猶太人第一次歸回,由大衛的後裔所羅巴伯與祭司約書亞領導。他們一回到猶大地,立刻著手重建聖殿,但是才開工沒多久,就遇到鄰邦阻撓,建殿聖工遂遭擱置。幸好此時有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及時起來鼓勵百姓,他們才在大利烏王一世第二年復工,而於第六年完工。這段建殿經過記載在舊約的以斯拉記裡。

  文士以斯拉帶領第二批猶太人歸回,他搜集、考究律法,並在聖殿裡負責教導律法。相傳五經的編纂他的功勞不小。同時期還有省長尼希米,率領百姓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並整頓當時的一些弊病。稍後,猶太人險遭滅族,以斯帖挺身而出,整個民族得蒙上帝奇妙拯救。

  最後,瑪拉基提醒百姓歸向上帝,並且預言主的使者即將來到。舊約就寫到瑪拉基書為止。

2.熬煉時期:這是希臘統治的時代,公元前332~167年。

  希臘在亞歷山大的率領之下,征服波斯,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接著,他又揮兵南進,征服埃及,在尼羅河口建立一個完全希臘化的城市,以自己的名字為城名,叫做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早年師事亞里斯多德,熱愛希臘文化,深信藉著希臘文化可以統一天下。因此,他把希臘文化散佈到他所建立的帝國各處。但是他在33歲時英年早逝,死了以後,帝國分裂為四,其中兩個與猶太地有密切關係,亦即南邊的埃及多利買王朝與北邊的敘利亞西流古王朝,此兩王朝在文化上均承襲希臘的影響。猶太位於兩雄之間,不但成為兩雄必爭之地,也成為他們交鋒之處,因而經常成為殺戮戰場。

  首先,猶太在埃及多利買王朝的統管之下(公元前323~198年)。此時,埃及的統治者仍為希臘人,不過,其推行希臘化的手段比較溫和,而且不干預猶太人的宗教。多利買王朝的非拉鐵非王(公元前285~246年)還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一個宏大的圖書館,收藏各國圖書。他善待猶太人,致力保存猶太文化,甚至花錢買贖猶太奴隸。最重要的是他召集猶太學者完成舊約翻譯工作,舊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就在非拉鐵非王的授命下完成。


  接著,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接管猶太(公元前198~167年)。原先,猶太人歡迎安提阿古III的統治,但後來他與羅馬交戰,戰敗需賠鉅款,遂向猶太人索重稅,而引起猶太人的不滿。他把巴勒斯坦及鄰近地區劃分為加利利、猶太、撒馬利亞、特拉可尼等區。等到安提阿古IV繼位時(公元前186年),猶太人可以說開始了一段艱苦的歲月。西流古王朝原先就致力於傳播希臘文化,鼓勵屬民學希臘語,並接受希臘的風俗習慣。在猶太人中間為了要不要接受希臘文化,已經產生不同看法。有些顯赫富有的人,為了迎合統治者,就全盤接受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可謂當時之新潮派,他們則自稱為進步黨或自由派。另一些比較保守的人,堅持猶太傳統文化及信仰,他們自稱為哈西典人,意思就是敬虔派。安提阿古IV極力推行希臘化,他傲慢又兇殘,向猶太人索重稅,並且兩次接受賄賂,任意更換大祭司,因此遭猶太人抵制。有一次他和埃及王打仗,猶太人聽說他陣亡,大開慶祝會,不料他活著回來,見狀大怒,更加逼迫猶太人,不准他們行割禮、守安息日,並擄掠耶路撒冷。據說他殺了四萬,又俘虜四萬猶太人。最叫猶太人難以消受的是,他在耶路撒冷聖殿裡安放宙斯(Zeus)的神像,立宙斯的祭壇,又強迫猶太人獻豬給宙斯,時為公元前168年12月25日。猶太人對他可以說恨之入骨。

3.中興時期:這是馬加比革命的時期,公元前167~63年。

  安提阿古IV不但在耶路撒冷這樣做,還要把這種拜偶像的習俗推行到各地。公元前167年,有一個敘利亞軍官率領一批士兵來到耶路撒冷城西的莫頂Modin小城,高築希臘神像,並召人民來獻祭。他對當地極有名望的老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威迫利誘,要他帶頭順服國王,獻祭給神像。馬他提亞不從,但有一個猶太人為了討好長官,竟然上前獻祭,馬他提亞見狀,怒不可遏,當場就把他給殺了。他的兒子們一不做,二不休,又把敘利亞軍官也殺了。經他們登高一呼,凡是願意敬拜上帝,遵守律法,不願意聽從國王去拜偶像的猶太人,都來跟隨他們。馬他提亞此時年紀已經老邁,臨終時指定三子猶大繼續領導。猶大驍勇善戰,大家暱稱他為馬加比(Maccabees),意思就是「執鐵鎚者」,因此這段事蹟就被稱為「馬加比革命」。

  兩年後,也就是公元前165年的12月25日 ,猶太人在耶路撒冷潔淨聖殿,去除偶像,再一次將聖殿奉獻給上帝,這就是耶穌時期「修殿節」的由來。猶太人現在稱它為「看努加」,亦即「奉獻節」的意思;又由於過節時家家戶戶點臘燭慶祝,於是又叫做「眾光節」。

  之後,猶太人在馬他提亞五個兒子們逐一領導之下,繼續奮鬥﹔雖然敘利亞王屢次派軍隊鎮壓,皆未成功。到馬他提亞其中一個兒子西門任領袖時,他被猶太人擁立為終身大祭司。此時敘利亞國力稍弱,需要猶太人的支持,遂容許猶太人自治。西門在公元前139年又與羅馬結盟,羅馬承認猶大國的獨立自主權。但是未多久,西門和他的兩個兒子被他的女婿暗殺,僅存的兒子約翰赫迦納及時登基,赫迦納終成大祭司和國家元首,這就開始了哈斯摩尼王朝。

4.亡國時期:這是羅馬統治的時期,公元前63年─公元70年。

  猶太人在敘利亞西流古王朝沒落之後,經過一百多年光榮的獨立時期。其實猶太人真正的敵人不是外來的侵略者,而是內部的不團結。當時,猶太人有兩大黨派,一個是支持馬加比 家族作 君王和祭司的人,他們擁有政治權勢,是耶穌時代撒都該人的前身;另一個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哈西典人。他們原先也支持馬加比家族,但是在爭取到宗教方面的自由之後,即不再過問政治,法利賽人就是從他們演變而來。這兩派的人經常有爭執,而哈斯摩尼王朝更是為了王位的繼承,內部迭起紛爭。當時,羅馬正逐漸興起,猶太最後敵不過羅馬的勢力,終為羅馬的龐貝將軍所奪。

  此時有以土買人(亦即以東人)安提帕崛起,他被龐貝授命為哈斯摩尼王朝的首相和顧問,在猶太地操有實權。但是他同時卻又幫助凱撒,因此當凱撒後來戰勝龐貝成為羅馬執政官時,就委派安提帕為猶太、撒馬利亞和加利利三省的省長,其兒子希律後來更被封為王。哈斯摩年王朝到此告一段落,其子孫只能擔任大祭司職。希律,就是後來被稱為大希律的,四處逢迎,起初極力援助安東尼(Antony),後來又見風轉舵,支持屋大維(Octavian),因此,不論誰當羅馬皇帝,希律都得到他們的信任。屋大維,亦即後來被尊稱為奧古斯都的,當上羅馬皇帝以後,更把猶太附近的撒瑪利亞、加利利、推羅海濱,甚至遠到埃及,都交給希律管轄,並正式任命他為王,時為公元前37年。希律為討好猶太人,在公元前20年為他們蓋了一座宏偉的聖殿,但聖殿尚未蓋成,他就在公元前4年去世,他的兒子們被封為巴勒斯坦不同地區的分封王。

  猶太人雖然有這些外來的分封王,但是真正控制他們,得其心的是祭司。大祭司的職位原是世襲,而且是終身職。與祭司共同治理百姓的還有由長老們組成的議會。除了納貢和外交事務外,猶太人其實享有相當大的自主權。

  但是猶太人還是不滿羅馬的干預與統治,陸續有叛變,惟其內部卻又不和;公元70年羅馬的提多將軍摧毀耶路撒冷,其軍隊焚燒聖殿,猶太人自殺或被殺的很多,猶太史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所寫的書《猶太戰史》對此有詳細描述。猶太人最後一次起義是在公元135年,由巴克巴(Bar~cachba)所領導,導火線是因當時羅馬皇帝哈德良 (Hadrian,117~ 138 A .D.)下令禁止行割禮,並在耶路撒冷聖殿舊址建造朱彼特(Jupiter)神廟。但此叛變並未成功,巴克巴被捕。從此以後,耶路撒冷變成羅馬人的城市,猶太至此可以說是徹底覆亡。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主耶穌復活後的顯現


           現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哥林多前書
 1.  向抹大拉馬利亞

 16:9-11

 20:11-18

 2.  向其餘婦女
 28:9-10




 3.  向以馬忤斯路上的兩個門徒

 16:12-13
 34:13-35


 4.  向西門彼得


 24:34

 15:5
 5.  向十個門徒


 24:36-43
 20:19-25

 6.  向十一個門徒



 20:26-31

 7.  向七個門徒



 21:1-23

 8.  向五百個門徒
 28:16-20



 15:6
 9.  向弟弟雅各




 15:7
10.  向十一個門徒

 16:14-20
 24:44-49


四福音書總論

1. 福音的形容

1) 上帝的福音  (可1:14)  6) 得救的福音  (弗1:13)
2) 上帝恩惠的福音  (徒20:24)  7) 天國的福音  (太4:23)
3) 可稱之上帝的福音  (提前1:10)  8) 基督榮耀的福音  (腓1:27)
4) 永遠的福音  (啟14:6)  9) 平安的福音  (弗6:15)
5) 祂兒子的福音  (羅1:9)  
 
2. 福音的意義

    福音作為一個信息,是關乎上帝兒子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特別是祂降世為人、受死和復活所帶來的救恩盼望(參可1:1; 羅1:2-4; 林前15:3-4)。福音書則是有關主生平、福音信息的紀錄。在初期教會中,有許多記主生平的著作流傳於世(見路1:1),但只有四本(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約翰福音)後來被教會納入正典,公認為聖靈默示而成的作品;其餘的著作如巴拿巴福音、彼得福音等,則被視為「偽經」。

3.  福音書的形成

    這大概可分為三階段:主講論、口傳、成書。當主在世上宣講時,祂並沒有書寫記錄,但用了許多方便記憶的語句(參太5:3-12; 可2:17, 21-22)。在教會初期,使徒和第一代見證人的宣講中,不斷引用、重覆主原來的話語,這就形成口傳的資料(參徒20:35; 林前11:23-26)。但當第一代見證人年事漸高,耶穌生平及教訓的收集成書便變得十分重要。由主後六十至一百年間,四本福音書也就分別由使徒(馬太和約翰)和使徒門生(馬可和路加)相繼完成。

4.  福音書的異同

    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三本福音書有許多相似之處,故有「符類福音」(或「對觀福音」)之稱。馬可福音全書共661節,當中有606節在馬太福音出現,又308節與路加福音的經文相似;只有31節沒有在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兩書出現而已。另外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也有約250節相似,是馬可福音所沒有記載的資料。由此可見,這三卷福音書之間確實有許多相似、重覆之處。目前許多學者接受的看法是:馬可福音為第一本寫成的福音書;當馬太及路加書寫時,不約而同參考了馬可福音及另一份資料(學者通稱Q資料),只是他們另外各自擁有一些獨特的資料,以致三卷福音有其異同之處。上述解釋有其根據與長處,但也有弱點和限制,只能看為一種理論。無論如何,符類福音書之間在文字和內容上雖有相同之處,但在重點上卻各有不同,難怪第二世紀他提安所編的一本四福音合參,不獨不能取代福音書的地位,反被淘汰,終告式微。因這緣故,信徒研讀聖經時,必須留意各福音書的獨特性和信息重點。
    約翰福音顯然與符類福音有所差別(有關內容、神蹟、時間、教訓、詞彙上的特色)。這可能是因為約翰福音成書於符類福音之後,而作者(使徒約翰)避免重覆符類福音的內容,並且在神學上側重信、生命、信徒與主聯合等教訓。因此約翰福音有補充符類福音的作用,同時亦反映出作者多年對主生平和身分的咀嚼和體會。

5. 福音書的價值

    福音書除了提供有關主生平及教訓的可靠資料外,還有神學上的貢獻。四本福音書分別以不同地方,針對不同的受眾而作出不同角度的闡釋。馬太針對猶太人,強調基督為彌賽亞,應驗舊約的預言。馬可針對羅馬人,強調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取了僕人的身分服事人,為人捨命。路加的對象是受希臘文化薰陶的外邦人,要表明基督為人類的救主。約翰對未信的外邦人及散居的猶太人宣講耶穌是基督,重點在上帝兒子的神性。這些不同的角度、互為補充的描繪,正反映出主耶穌基督的豐盛和偉大。

新約聖經的原稿

    新約聖經有二十七卷經文。若把原典形成的過程,按事情發生的先後作排列,可粗略的分作四個階段:

(1) 最先的是耶穌在世上所宣講和所行的事跡。

(2) 接著便是五旬節之後,門徒在一起過著教會生活之自然產品。這包括了使徒對外宣揚,對內的教導及聚在一起之敬拜。

(3) 當教會漸漸擴展,使徒出傳福音建立教會,因而開始寫下書信。

(4)再後才有福音書把耶穌的事跡筆錄下來。

    如此看來,新約原稿是來自以上(3)(4)的時期。換言之,有關(1)(2)的記載,并不是在事情發生之時的即時筆錄,反之,是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口傳,才成為新約中筆錄的文獻。從口傳傳統到筆錄成書,直至被納入正典(Canon)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但從頭到尾,聖靈都在引導。

    根據新約學者A.T. Robertson,新約各卷成書的日期約略如下:
馬太福音 主後50 - 60
馬可福音 主後60 - 70
路加福音 主後59 - 62
約翰福音 主後90
使徒行傳 主後63
羅馬書 主後54 - 57
林前、林後 主後54 - 57
加拉太書 主後54 - 57
以弗所書 主後61 - 63
腓立比書 主後61 - 63
歌羅西書 主後61 - 63
帖前、帖後 主後50 - 51
提前、提後、提多 主後65 - 68
腓利門 主後61 - 63
希伯來書 主後69
雅各書 主後50以前
彼前 主後65
彼後 主後66 67
約壹、約貳、約三 主後85 - 90
猶大 主後65 - 67
啟示錄 主後95

    原稿是寫在什麼材料上的呢?是寫在蒲草紙或皮紙上。蒲草紙制造業在埃及很發達,尼羅河淺水三角洲中,生長了許多蒲草。它的莖長十二至十五尺,約與人的腰一般粗,橫切面呈三角狀。把它砍成一節一節的,每節一尺長,再沿縱向擘開,將髓心切成細長條,在一個平坦的地方,先鋪一層紋理方向一致的長條,上面再放一層,這一層的紋理與剛才那一層互相垂直,把這兩層壓在一起,就成了一種書寫材料,這個材料的韌度在當時可算為好紙,但至今已變得極脆弱,有時一碰就變成粉末。這是為什麼新約的原稿難存到今天的緣故。皮紙或精皮紙是牛、綿羊、山羊、羚羊的皮作的。先去皮,再洗清、軟化、磨光、最後涂一層白堊(白色土)就成了。新約原稿是將寫好的蒲草紙或皮紙,做成卷軸。這是把蒲草紙邊與邊相粘,成一長張,再把這一長張繞在軸上,就是一卷書了。每卷通常不會超過三十五尺長。新約兩本最長的書,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可以各用三十一尺或三十二尺的蒲草紙寫完。卷軸上的文字是一列一列地寫,每列二、三寸寬,與軸平行,高度當然視蒲草紙而定。(抄本codex 形式的出現要在第二世紀初才有。)
    原稿是用什麼文字寫成的?是希臘文。在耶穌時代,巴勒斯坦的日常用語有兩種:一是亞蘭文(Aramaic),這是從希伯來文衍生出來的文字,有人稱它為 a cousin of Hebrew,在新約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亞蘭文的名字,如巴多羅買、巴拿巴等﹔另一是流行在當地的普通希臘文,Koine Greek,不是古典希臘文。很可能耶穌當時說的就是這個希臘方言。新約書卷是用通行在羅馬帝國的希臘文字寫成的。字體大概是大楷體(uncials),寫的時候特別工整、仔細,每個字母分開,像英文的大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