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舊約正典的承認與證明

  A、內證

  從內證方面看,決定一本書是否正典,一方面要看作者有無先知的身分或職分;一方面要看作者是否有西乃山的經歷。換言之,敬虔的猶太人視摩西(五經)為無上的權威,因為只有他曾親聆上帝要他記錄的啟示(參出17:14;27-28;24:4-7;民33:2;申31:9,22,24),故五經為正典,在猶太史內是毫無懷疑的,其後的君王與先知共認此點︰

  大 衛  王上2:3

  亞瑪謝 王下14:6 (代下25:4)

  希西家 王下18:6 (代下30:16)

  瑪拿西 王下21:8 (代下33:8)

  約西亞 王下23:25(代下34:14)

  約沙法 代下17:9

  約哈斯 代下23:18

  此外,眾先知(經文過多不贅)也同樣承認。

  摩西曾預這在他以後必有一真先知興起(申18:15-19),帶領全國信服真神,故凡有先知的職分或恩賜的神人之文獻皆奉為正典。主耶穌既也承認舊約分為律法與先知兩大綱領(太5:17等),他也必承認非律法部分的經卷,也是我們今日俗稱非先知部分的書卷(如撒母耳記、約伯記、以斯拉記等),這等書主也稱它們為先知書,將之統歸於先知書範圍內。

  小結︰

 

先知固然指真先知,因為假先知在以色列內甚多(如巴蘭、巴力的先知),而考古學家亦供給(如馬列碑文Mari Tablets)資料,別的國家也有他們的先知。先知即上帝的代言人之意,故亞伯拉罕也稱為先知(創20:7)大衛亦是(徒2:30;尼12:24,36),祭司以西結亦是先知。神人是先知的另外一個名字,這種鑒別稱為先知的原則,在新約中俗稱為彼得的原則,因彼得強調只有先知的身分(或恩賜,參來1:1)才能背負(彼後1:21)上帝的話。

  B、外證

  從外證看,舊約三分法的書卷是上帝的正典有下列的支持︰

  (1)七十士譯本(250B.C.) 內記舊約的分法與現代分法相同,即39本(希伯來文22卷)。

  (2)傳道經(便西拉智訓,117B.C.)所記與我們的一致。

  (3)偽經(旁經、次經)的瑪喀比一書4:46;二書2:13等節引述舊約經典的範圍與今相同。

  (4)猶太史家約瑟夫(90B.C.)在其答Apion一書(1:8)中自稱我們猶太人的正典只有22卷 。

  (5)埃及猶太史家裴羅(Philo, C. 20B.C.?– 40A.D.)在其著作中也引證舊約正典與今無異。

  (6) 主耶穌自己說的話成為舊約正典最大的明證(參路24:27,44;太23:35;約10:34-35等處)。

  (7)主的門徒同樣使用及承證他們的經典。

  (8)初期的教父如耶柔米(350A.D);俄利根(250) ;特土良(200);米利圖(170);伏西比烏(325)等共證上文不差。

  (9)佔尼瓦(Jamnia, 90) 會議的討論,不是 那些書卷應列入舊約正典裡,而是那些書卷不該列入正典裡,就顯出正典早已存在,而那正典就是初期教會或猶太教的正典。

  (10)猶太遺傳巴巴拉聖卷集(Baba Bathra, 450)也引證舊約正典的範圍。

  (11)死海古卷的發現更堅定現今正典的範圍與地位,所有舊約的書卷全數在死海古卷中出現,及定準正典的數目。

社會批判詮釋例子

社會批判詮釋至今並沒有完整的聖經註釋書,仍然在探討和試用的階段。其最主要的解經步驟就是以社會批判的方法來分析經文。在此是參考洛其遜(John W. Rogerson)的一些註釋片段。

 

首先,洛其遜先以哈伯瑪斯的理論來探究以色列由支派部落至王國的形成過程。在大衛時期,以色列人懂得烙鐵,製做戰車和軍備,因此當時以色列人應用機械工具(鐵器)使大衛建立其王國。後來這些工具相應使用在建築、農業及一些生活層面致使當時的社會結構產生巨大變化。這讓肥沃的猶太國(南國)出現一個好大的勞工階級。比較落後的北國以色列卻團結起來不願意接收這樣的社會變化。這造成一種相異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洛其遜評論說:「按照哈伯瑪斯的理論這政治統合系統不能成功地溝通(communication)進入北國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他認為是這個社會因素致使當使南北國的分歧和敵視,也因此產生了舊約的歷史,當時的先知也必須面對這樣的時勢來了解當時的處境來傳信息。作為今日的詮釋者,我們必須按著這樣的看見,使用社會批判詮釋(所謂社會階層不能成功地溝通,使生活世界起了變化,這樣才產生了歷史/意義)來解釋當時的經文。

 

洛其遜也應用社會批判理論來註解創造和出埃及的敘述文本。那起初的事件(創1:26-2:25)描述一個人與上帝之間、人與人之間(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完美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可是這完美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卻受亞當與夏娃之間的推卸責任和亞伯與該隱之間的抵賴破壞了(創3:12,16;4:9,10)。拉麥的暴力繼續破壞這已受傷的生活世界(創4:24)。巴別塔成為了一個混亂、肢解、推毀的象徵記號(創11:7-9)。就如當今後工業社會靠科技把完美的社會肢解一樣。當生活世界和溝通受了破壞,從此以後,這起初神的創造就失去了自由。亞伯拉罕的出現使這受破壞的世界重生一個希望。他的祝福是為「地上萬族的」(創12:13)。

 

出埃及的故事也說明了「一個堅固的溝通關係,那些被神解放的人不再互相轄制別人,或不理會有需要的弟兄姐妹。」

 

獻祭的系統提供了一個修補破壞溝通關係的途徑。洛其遜說這人類(人性)世界應有正常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

 

洛其遜繼續應用社會批判詮釋理論於王國和先知文件,說明那時先知們如何極力修補已破壞了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鎗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賽2:4)是修補受破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的好途徑。

 

當然,新約學者也可把這種社會批判詮釋理論應用來解釋一些新約的經文。保羅的更新觀念就是修補上帝與人、人與人之間已破壞的生活世界和溝通關係的最好途徑。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新約為舊約所定的標題

 

    新約作者稱這項計劃或發展為『應許』(epangelia)。在新約的每一部份,幾乎都可以找到經文,提到『應許』為舊約教訓的精髓,這類經文近40處之多。而且,只提到一項應許、一個計劃。當保羅站在被告席上分訴時,曾斷然肯定地說︰ 現在我站在這裡受審,是因為指望上帝向我們祖宗所應許的,這應許,我們十二個支派,晝夜切切的事奉上帝,都指望得著。  ——徒廿六6-7 

     故此,他的信念是基於一項應許,而非一個預言,或一堆零散的預測。那是上帝施恩亞伯拉罕,並藉著他賜福全世界的特定的單一計劃。

     這項應許乃是賜給亞伯拉罕,並且重復賜給以撒、雅各及大衛的。希伯來書作者說道,上帝『應許亞伯拉罕』,『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六 13-15,17)。

  甚且,以撒、雅各也成了『與他同得應許的子孫』。但『他們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希伯來書十一9,39-40)。

   這段經文並不是要提出矛盾,而是將接受應許之言(此乃整體應驗的部份樣本)及各方面的漸次應驗作一區別。顯然,他們都還沒有得到最後一層的應驗,但他們卻 得著應許的證據,他們『得了應許』,『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十一33,39)

  同樣的,保羅也認定『這應許』是給『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是屬乎恩典,並 要『歸給一切後裔』,『使他們可以承受世界』(羅四13,16)。

       而這項應許又是由許多細目所組成的,或許正因如此,新約作者談到應許時,總是用復數形式。這位作者常用復數形帶冠詞︰『應許列祖的話』(羅十五8-9;參九4)或『蒙應許』的亞伯拉罕。(來七6;參十一13,17)

  但使用復數形,並不削弱以一項應許來包羅所有應許的概念,包括賜福與警告、以色列與列國、彌賽亞與歷代所有的信徒團體,甚且也指出他多方面的特質與廣博的範疇。

      對新約作者而言,上帝的這項應許總結了所有上帝將要做的事,以及舊約所說的一切。並且,他要在每一段新時期中繼續工作。各種不同的人物都包含在這項應許裡,這應許也是給外邦人的福音(加三8,14,29;弗一13;二12;三6-7);從死裡復活的教義(徒廿六6-8;提後一1;來九15;十36;彼後三 4,9;約壹二24-25),聖靈應許的新豐盛(路廿四49;徒二33-39;加三14);由罪和罪果中得蒙救贖的教義(羅四2-5,9-10;雅二 21-23);以及最大的應許——耶穌彌賽亞(路一69-70,72-73;徒二38-39;三25-26;七2,17-18;十三23,32-33;加 三12)。

      在舊約中,這應許一再應驗,並且逐步應驗在彌賽亞僕人的兩次降臨上。甚至,在兩次降臨之後,這項應許仍在進行,直到永世,仍在實踐,永不取消或變更(加三 15-18;來六13,17-18)。第一世紀的人們相信,跟據來六18(注意這里說的『我們』『主格』與『我們』『受格』),上帝已經賜給他們兩項不能動搖、不能改變的證據,保證這項應許對他們而言,是不變也不滅的,正如對列祖一般,一是上帝應許的聖言(創十二;十五),一是上帝的起誓(創廿二)。如此,上帝就在永恆裡約束了自己。

      新約作者的特殊措辭,也運用了舊約所用的術語或意象。同樣地,以他們的立場顯示出一項強烈的預言,例如︰多次提到『我的兒子』,『我的聖者』、『僕人』、 『蒙揀選的那位』、『彌賽亞』、『國度』、『枝條』、『苗裔』、『大衛的燈台』、『後裔』、『耶西的根』、『角』、『獅子』、『星』等等。在他們的眼中, 他們是獻身於一項持續的教義中的。

聖靈的工作

 

  彌賽亞要繼承上帝對大衛的應許,以建立一個公平與公義的國度,但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不管人的用意多麼地良善,都不能以完全的公義治國,所以就必須有上帝的靈幫助,上帝的靈賜給彌賽亞的智慧、聰明、策略、知識是不可限量(賽十一2約三34),並且預言他要在地上建立屬靈的千禧年國度。

  當上帝的靈膏耶和華的僕人,他的回應則為傳報好信息給世上的人(賽六十一1)。在四十章7-8節,先知善用希伯來字的相關語來表達,希伯來文ruah一字,兼具「靈」與「風」兩個意思。當耶和華的風/氣(ruah)吹在草上時,它便枯萎,但上帝的話(亦是從祂的ruah所發出)卻永遠長存。耶和華的靈使人能宣揚上帝的旨意(賽四十八16),祂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也可以潔淨人內心的污穢,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上帝雖然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祂也樂意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

    然而以賽亞書還記載,上帝的靈使荒涼之地重新再生(賽三十四16—三十五2,五十九21—六十2,六十三10-14),如同上帝的靈在混沌中帶出秩序(創一2)。上帝的靈在創造時曾積極運行。上帝的靈也能改變道德的混亂,帶來秩序與公義,所以先知預言,等到聖靈從上澆灌我們,曠野就變為肥田,肥田看如樹林。那時,公平要居在曠野;公義要居在肥田。公義的果效必是平安;公義的效驗必是平穩,直到永遠。我的百姓必住在平安的居所,安穩的住處,平靜的安歇所。(賽三十二15-18,二十八6,四十二1,四十四3)。先知又預言,上帝要將聖靈澆灌選民的後裔,將福氣澆灌選民的子孫。他們要發生在草中,像溪水旁的柳樹。這個要說:我是屬耶和華的;那個要以雅各的名自稱;又一個要親手寫:歸耶和華的〔或譯:在手上寫歸耶和華〕,並自稱為以色列,這是描述教會發展的盛況,福音要遍傳世界,就是要靠聖靈的工作。

         但是人們若是不懂得尊重上帝,只用嘴唇尊敬上帝,心卻遠離上帝;耶和華就將沉睡的靈澆灌伳們,封閉他們的眼,蒙蓋他們的頭。他們的眼就是先知;他們的頭就是先見。所有的默示,他們看如封住的書卷,人將這書卷交給識字的,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能念,因為是封住了。」又將這書卷交給不識字的人,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識字。」所以他們智慧人的智慧必然消滅,聰明人的聰明必然隱藏(賽二十九10-14)。人若是繼續悖逆,使主的聖靈擔憂。上帝就要轉作他們的仇敵,親自攻擊他們,好讓他們思想眷顧他們的上帝在那裡,以便他們可以回轉歸向上帝(賽六十三10)。

先知哈該、撒迦利亞和聖殿重建

 

  耶路撒冷的聖殿在公元前586年遭巴比倫大軍焚燬。波斯興起時,古列大帝降詔,允許猶大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但是重建的過程歷經許多困難與挫折。

  1.歸回:

  這件事有古列大帝的幫助與鼓勵,猶大人歸回的很多。就是那些決定留在巴比倫不打算歸回的,也要出錢幫助建殿。古列大帝把巴比倫王擄去的聖殿器皿交給設巴薩負責運回耶路撒冷。

  2.築壇獻祭、守住棚節:

  猶大人歸回以後,七月間聚集在耶路撒冷。他們聚集如同一人。在所羅巴伯和耶書亞的領導下,他們照律法書所寫,築壇獻祭,並守住棚節。所羅巴伯是約雅斤王的孫子,代表大衛宗室,主理政治;耶書亞是大祭司,負責宗教事務。

  3.立殿的根基:

  這是歸回以後第二年二月間的事。立聖殿根基的時候,有祭司吹號、有詩班奏樂、有老年人激動得大聲哭號。

  4.撒瑪利亞人的阻擾:

  撒瑪利亞人聽到猶大人歸回重建聖殿,就前來干涉。首先他們說要參與建殿,當這個要求被拒絕以後,他們就百般阻撓。從古列年間,經過剛比西斯年間,一直到大利烏一世第二年,他們一直都設法破壞猶太人建殿的計劃。

  5.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

  被擄歸回的猶大人,他們建殿的熱忱因著撒瑪利亞人的仇視而消失。他們轉而關心、建造自己的房子。時間一晃就過了十幾年。大利烏一世第二年六月初一日,先知哈該責備猶大人,自己住天花板的房子,卻讓聖殿荒涼。 六月二十四日 ,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在先知哈該的鼓勵之下,率領百姓重啟建殿工程(該一12~15)。這當中還有先知撒迦利亞的鼓勵(拉五1~2)。

  6.河西總督達乃的反應:

  猶大人恢復建殿的工程馬上受到河西總督達乃和他同黨的注意。他們前來質問猶大人誰准許他們建殿修牆,並且奏告大利烏王,看應該怎樣辦理。在他們的報告中特別提到古列王允准猶大人建殿,請大利烏王調查並指示如何處理。

  7.大利烏王下令撥公款協助建殿:

  大利烏王在亞馬他城波斯皇帝的夏宮找到古列王核准建殿的諭旨,於是回覆河西總督達乃,要撥貢銀來幫助猶大人建殿(拉六1~15)。

  8.獻殿之禮:

  耶路撒冷的聖殿在大利烏王第六年十二月初三日,修建完畢。猶大人歡歡喜喜地行奉獻禮,並派祭司、利未人照律法書所寫,按著班次在聖殿裡事奉上帝。翌年 正月十四日 ,他們又歡歡喜喜地守逾越節。敬拜、事奉上帝真是一件喜樂的事,你覺得呢?有什麼事會影響你喜樂的心嗎?在事奉時如果遭遇挫折,你會怎樣反應?你會怎樣看這件事情?

  猶大人這一次所建造的聖殿,規模比所羅門建造的小多了(該二1~4),但是這個聖殿一直是猶大人生活的重心。國家已經亡了,得外邦君王所允許建造的聖殿,是他們唯一的盼望與寄託。自此,祭司在猶大人中,一直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他除了總管宗教事務外,也管理政治的事。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耶穌的時代。

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南國簡介

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兩國以後,南方的王國猶大只有一個王朝,是從大衛家傳下來的,自羅波安王開始,到西底家王為止,總共有二十位君王,其中一位是女王。南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主要由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組成,其他十個支派在耶羅波安的帶領下,脫離猶大另組國家,也就是北國,當時約為公元前931年。

南 國 君王有的敬畏上帝,帶領全國百姓單單敬拜上帝,有的卻隨從外邦的習俗,去拜各種偶像。在那些敬畏上帝的君王裡,有些能夠自始至終忠心於上帝,有些卻不能善終。

南國在約沙法王、希西家王、約西亞王的時期,有信仰大復興,這可從歷代志的資料裡看得出來。但是希西家王的兒子瑪拿西,也就是約西亞王的父親,以及約西亞以後諸王,並沒有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雖有先知耶利米大聲疾呼,以色列百姓 和 君王都沒有聽從悔改,以致於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攻陷,聖殿被焚,君王與百姓都被擄。南國在傳了三百多年以後,終於被滅。

 

耶羅波安王和先知亞希雅

 

  1.耶羅波安的出身

  耶羅波安原是所羅門王的臣僕,受命監管修理大衛城破口的工程。他是尼八的兒子,屬以法連支派的洗利達人,母親是寡婦。所羅門晚年受引誘去拜外邦神,上帝興起敵人攻擊他,耶羅波安就是其中的一個(王上十一26~28)。

  2.耶羅波安的事蹟

  1)被所羅門王派作監工。

  2)舉手攻擊所羅門王。

  3)受先知亞希雅啟示,以後將做以色列十個支派的王。

  4)被所羅門王追殺逃到埃及。

  5)以色列百姓請他回來,率領百姓求當時作王的羅波安減輕百姓負擔。

  6)被以色列百姓擁戴為王。

  7)建築示劍,設都於此。

  8)設立金牛犢於伯特利和但,陷民於罪。

  9)立凡民為祭司,自訂節期。

  10)上壇燒香,受神人警告,伸手吩咐人抓神人,手枯乾,壇破裂。

  11)和猶大王爭戰,敗給猶大王。

  12)先知亞希雅警告其拜偶像,將自取滅亡。

  13)作王22年而死。

    3.耶羅波安的功與過

  耶羅波安率領十個支派脫離大衛家,成為北國第一個王。這件事有上帝的旨意,經由先知亞希雅向耶羅波安宣佈,是上帝對所羅門拜偶像的一個懲罰(王上十一29~40)。耶羅波安作王總共22年,他是一個大有才能的人,有他的領導,以色列百姓才能脫離羅波安王的轄制,自成一國。但是耶羅波安沒有記取所羅門錯誤的教訓,反而在「伯特利」和「但」設立金牛犢,叫以色列百姓拜金牛犢,得罪上帝。耶羅波安這樣做有他政治上的考量,他擔心以色列百姓如果繼續上耶路撒冷敬拜上帝,會動搖對他的忠誠,回去歸向從前的羅波安王(王上十二25~31)。他沒有體認到提拔他作王的是耶和華,他應該要專心仰賴耶和華,反而用自己的方法要來鞏固自己的王位,以致於他所做的,成為北 國歷代 君王的不良傳統。聖經對北國國王的評語都是「他像耶羅波安王一樣犯罪,得罪上主,並且使以色列人陷在罪中」(王上十五26、34,十六26、31,廿二52等等,現代中文譯本)。這和聖經在論到南國一些敬畏上帝的君王時,都用大衛來做典範,剛好成為一個強烈的對比。

  耶羅波安和大衛有那些地方不一樣呢?首先,耶羅波安把上帝丟在背後,上帝藉先知亞希雅責備他說:「你竟行惡,比那在你以先的更甚,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我發怒,將我丟在背後。」(王上十四9)大衛卻是常將上帝擺在面前,這可從詩篇十六篇看得出來。你是將上帝擺在面前,還是丟在背後呢?其次,耶羅波安擔心失去王位,所以才立偶像。大衛在面臨失去王位時,卻是完全順服上帝的帶領與安排(參看撒下十五24~26)。這就是拜偶像與敬拜上帝的差別,前者是以人為主,偶像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後者卻是以上帝為主,而上帝是不能被人操弄的。敬拜上帝的人必須尊重上帝的主權,不論是福是禍,是順境或逆境,都要順服上帝。像耶羅波安這樣有才幹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大有成就,本來可以名留千古的人,卻因為帶領百姓拜偶像而遺臭萬年。這對今天有恩賜的基督徒來說,未嘗不是一個警惕。

  偶像不一定要具體有形,凡是會奪取我們的心,會取代上帝在我們心中應有地位的東西,都可以說是偶像。在你心中有那些可能的偶像,會使你偏離上帝呢?我們需要常常檢討,時時儆醒,才不會陷入罪中而不自覺。

  4.先知亞希雅

  先知亞希雅是示羅人,他曾經得上帝的指示,對耶羅波安預言他將要作以色列十個支派的王。他也同時勸勉耶羅波安要遵守上帝的誡命和律例。但是耶羅波安並沒有聽從亞希雅的勸告。後來當耶羅波安的兒子亞比雅病倒時,耶羅波安差遣妻子去見先知亞希雅,希望知道兒子的病會不會好。亞希雅明白地告訴她,她的兒子會死,而且只有這個兒子是平平安安地死去,被人埋葬,因為只有他在耶和華面前顯出善行來;其他屬耶羅波安的人都將不得好死(王上十四1~16)。這件事情實在值得我們深思。有時候,上帝取去一個人,是因為他是好人,要讓他免去將來的災難。

聖經是經得起考驗的書

  詩一一九89--"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 

  這是著名的大衛王說的話。事實證明《聖經》確是能經風暴,永存不朽的書。

   (1)《聖經》對宇宙的來源與完美的永恆,有清楚明確的說明。雖在科學不斷進步的各種潮流衝擊下,仍屹立不倒。二千年來《聖經》的創造論從不更改,也不許人更改。但科學家對於宇宙來源的種種理論,卻不斷修訂,未有最後定論。任何最新科學書籍,二十年後便已十分落後。唯獨《聖經》萬古常新。

   (2)《聖經》是世上遭受最多人反對並要極力消滅的一本書。又有無數人僅因保存《聖經》而受盡苦害,甚至被殺害。在近代的華人教會歷史中,已有許多人只因有一本《聖經》而被判多年苦獄,或因而殉道。但歷史上許多想消滅《聖經》的人,無論憑宗教的或政治的權勢,都隨時勢轉變而過去了,《聖經》仍然像發光的燈塔照耀在世上! 

  (3)每個時代與不同地區,有不同的世俗潮流和各種形式的敵神道理,風行一時,似乎對《聖經》極為不利。但《聖經》不但繼續存在,且歷年保持世界最暢銷書之紀錄。(按國際基甸會1982年的報告,每廿七天就有一百萬本《聖經》送出。)每年平均銷數超過二千五百萬本。近年已遠超這數字。甚至在無神主義的中國大陸,每年印行超過一百萬本《聖經》,仍供不應求。可見《聖經》自有其無法消滅的特質,是人類生命之糧。

   (4)《聖經》是偉大科學家所信奉的經書。根據 章力生 博士著的《科學家的信仰》,可知大科學家牛頓(SirIsaacNewton1642-1727)親自見證《聖經》的可信說:"我們應把上帝的話──《聖經》,視為至高無上的哲學。據我研究的結果,《聖經》之記載信而有徵,實遠非世俗歷史所能比。" 

  (5)美國之物理學家與大發明家愛迪生(ThomasAlvaEdisonl847-1931),對近代科學大有貢獻。人問他對《聖經》所記載的創造 主是否相信,他說:"當然,上帝的存在,在我凡可用化學來加以證明的。"他又寫了一篇座右銘,其中說:"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的神,充滿萬有的至高至尊的上帝的存在。" 

   (6)事實上受靈感寫《聖經》的人中,也有當代大有學問的人,如寫了《聖經》前五卷的摩西,是學會埃及一切學問的學者(徒七22),以及寫了箴言、傳 道書與雅歌的所羅門王,是當代的大生物學家、名詩人、政治家與哲學家(王上四32-34)……等。在各個不同的時代和各種人間的學問的衝擊下,《聖經》不斷被無數有真知灼見的人信奉為真理的標準,與一般人間著作迥異。

路得記神學

   路得記的神學    ,

路得記的神學

 

        路得記對上帝在日常生活中的主權作為——尤其是古代近東民族極為重視的三大需要:糧食、婚姻和兒女——提供了一幅圖畫。

      饑荒驅使以利米勒全家遷離猶大;可能同樣因為饑荒,拿俄米被逼在丈夫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之後重回故鄉。

      路得在需要婚姻保障的原因下,聽從婆婆的計議,大膽要求波阿斯作她的親屬。無兒無女對古代人來說是一件尷尬和引起關注的事。沒有後嗣的姓氏會被湮滅,產業會轉給他人。上帝賜福路得,不單讓她有一個兒子,而且更讓她成為一個重要家族——大衛家——的祖先。

         路得記的另一個重要主題是『恩』(希伯來文hesed)。首先是拿俄米宣稱路得和俄珥巴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8),因此願耶和華恩待她們。其後,拿俄米又稱讚波阿斯,因他向路得所施的恩,實在超過了律法有關恩待拾穗者的要求(二20)。波阿斯又對路得說,她願意嫁他和一直供養拿俄米的恩,比她先前的恩更大(三10)。上述每個例子中的人物都表現出捨己的愛,而他們最終亦獲得耶和華加倍的恩待;他們的付出絕對不會比上帝給予他們的多。

     【在摩押的艱苦歲月】

         作者告訴我們,路得記所記載的事件是在士師時期發生(一1)。從聖經一再強調『那時,以色列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十八1,十九1, 二十一25),我們便得知那是以色列的一個艱難時期。大部分臨到以利米勒及其家人的遭遇,都會同樣發生在進入應許地後背逆耶和華的以色列民身上,它們包括 旱災(申二十八23-24)、農作物失收(申二十八l8)、身所生的受咒詛(申二十八l8)和被擄到他方(申二十八36)。然而,上帝卻在這種種懲罰之中恩 待拿俄米和路得。

         當拿俄米知道上帝再次賜予猶大的百姓充足的糧食,便萌生回鄉的念頭,因為她或者能找到可投靠的親人。不過,她明白自己的處境將不可能供養兩位兒媳, 因此,她嘗試叫她們回娘家。最後,俄珥巴依依辭別,而路得卻定意跟隨拿俄米,甚至起誓表明她的決心。路得這個決定實在影響深遠:她將要離開她的親族,遠赴 一個陌生的國土;拿俄米能再婚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勢難供養路得日後的生計:也許最大的代價,就是要摒棄她所敬奉的神明,歸信耶和華。最後這點實在需要極大的信心,因為直至目前為止,她只經歷到這位上帝的審判;甚至拿俄米也認為是耶和華使她受苦(一20)。路得似乎因為深深愛護她的婆婆拿俄米,所以決意事奉這位上帝。

     【在波阿斯的田裡拾穗】 

        拿俄米和路得在開始割大麥的期間抵達伯利恆(約在四月底至五月初;根據猶太曆法則是第八個月),緊接而來的便是小麥收割的季節(二23)。對於這兩位急需糧食的寡婦來說,這誠然是一個絕佳的時機,因為律法要求田主要把田的四角和掉下來的莊稼留給窮人拾取。當經文告訴我們路得恰巧來到波阿斯的那塊田 裡拾取麥穗的時候(二3),我們就曉得上帝掌管人生活的細節;這個表面看來是碰巧的際遇,順利地為路得和拿俄米開啟了耶和華賜福她倆的大門。當路得問波阿斯為何如此恩待她這個外邦人時(她顯然喜出望外),波阿斯的答案是她對婆婆的愛顧早已傳到他的耳中(二11)。接著,波阿斯給她一個自己最終也有份使之成就的祝福:『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二12)

      因著波阿斯以仁慈和極其慷慨的態度待她, 以致她逐漸體會耶和華的豐足供應。路得帶著大麥滿載而歸(約24升)。就在同一個晚上,拿俄米告訴路得,波阿斯是她的一個至親,是其中一個可以贖她產業的親屬(參利二十五25-55)。她沒有提及作為贖回者的責任是要娶路得,但這似乎是她透露波阿斯是她親屬的原意。第23節顯示拿俄米沒有立即行動,她一直等到數週之後,待大麥和小麥的收割工作完成(在四月底至六月初之間)。

     【提出贖回的要求】  

       拿俄米決定訴諸贖回的權利,藉此為路得爭取婚姻的保障。不過,波阿斯顯然並不一定要履行此責任。這也許正是拿俄米為何要待至收割完畢的原因,為的 是讓他有更多時間觀察路得的人品。拿俄米計議叫路得睡在波阿斯的腳下,實在叫路得承擔極大的危險,萬一被別人發覺,便有遭到強暴和社會排斥的可能;然而,路得卻言聽計從,完全照她的吩咐做。路得懇求波阿斯用衣襟遮蓋她,意思就是求他娶她;波阿斯似乎樂於答應,因為:

  (1)路得願意履行以色列在婚姻方面的義務;

  (2)她寧願嫁給波阿斯而不願嫁給較為年輕的人;

  (3)城中的人都知道她是個賢德的女子。波阿斯對於路得那種對夫家全然委身,甘願放下自己的感覺和慾望的態度,感到十分難能可貴。

      事實上,上帝正是藉著波阿斯本人來應允他在二章l2節所發出的祈禱,不同的只是耶和華的翅膀如今具體地變成了波阿斯的衣襟。然而,波阿斯卻知道路得還有另一個更近的至親,後者有權優先選擇是否履行贖回的權利。次日清晨,路得攜同波阿斯所送的六簸箕大麥(約重58至95磅),以及波阿斯會問清楚那位至親會否盡此本分的承諾回到婆婆家中。上帝實在恩待路得。拿俄米清楚知道波阿斯一定會盡力滿足路得的請求。 

         波阿斯來到城門,為著自己能最終擁有以利米勒的產業和娶得路得而作出精明的部署。那位至親很樂意贖死人的地,卻不肯娶路得,以免對自己構成損害。 產業繼承權顯然包括一個要求,就是親屬要為死了的人留後。年老的拿俄米當然不能再為以利米勒留後,但路得卻可以。那位近親若要獲得以利米勒的產業,就得動 用本身的財產,可是,日後當以利米勒的後人到了法定的年齡,便可以有權索回有關的土地。因此,他斷定贖回此地是無利可圖的。反之,波阿斯的情況卻截然不同,他不單願意贖回以利米勒的土地,更願意為他留後。於是,波阿斯和這位至親,就在眾長老的見證下,即場按照一方脫下鞋子交給另一方的風俗來達成他們的協議。我們再一次看見上帝的主權伸展至日常生活的各個細節,包括經過策略性安排的法律性協議。接著,在城門坐著的見證人便祝福此協議,祈求耶和華使路得像建立以色列家的拉結和利亞二人一樣,使波阿斯的家像他瑪給猶大所生法勒斯的家一樣(創三十八章)。雖然法勒斯的出生是個醜聞,但他的後裔卻成了猶大支派其中一 個最重要的宗族。路得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取名俄備得,同時延續了波阿斯和拿俄米的家系。『俄備得』之名意指『工人或服侍的人』;在此語境表示俄備得成了服 侍拿俄米的人,因為他確保了她的家系得以延續。

     【俄備得的家譜】  

       這家譜的重要之處,是在於俄備得(路得的兒子)與大衛(將來的王家)有血脈的關係。上帝不單將後裔和家庭賜給拿俄米和路得,更讓她們有份成為猶大其中一個重要家族的成員。這家譜對路得記來說十分重要,因為它表明耶和華如何在這段民心背逆的時期,巧妙地保存了一些義人的家族,其中包括大衛家。

列王記上下之神學主題--展望新約

 

  列王記所載事蹟與人物,其中隱含或明示著新約時代救贖恩典的展望。除了上述大衛國度引申至彌賽亞國度的實現之外,尚有下列各點:

  A.以利亞預表施洗約翰(瑪四5、6)(約一21)

      這在耶穌形容約翰為「那應當來的以利亞」(太十一14,十七12)時印證了。他們一生雷同之處頗多,如:穿著特別(王下一7~8;太三4)、都面對女人的威脅(王上十九2、10、14;太十四3~12)、都在約但河膏他們的接棒人(王下二9~14;太三13~17)、都是先驅者(路一17;瑪四6)。

  B.以利沙預表耶穌基督

        耶穌行神蹟奇事的類型與以利沙所行的一樣(賽六十一1~3);讓瞎子看見(王下六18~20)、治好大痲瘋(王下五)、使人復活(王下四32~37,八4~5,十三21)、將好消息帶給絕望的人(四1~7,七1~2,八6)。

列王記上下之價值

 

  1.彰顯上帝是掌管歷史的主宰

  列王記只是選擇性的記述,並非鉅細靡遺地盡述。作者特別著墨描述某一些人的生平,用以彰顯上帝是歷史的主宰;例如,猶大王大衛是理想的君王模範,尼八之子耶羅波安是以色列王引百姓犯罪的代表人物。亞哈及耶戶則代表晚節不保的君王,他們雖然開始改革,並受到當時先知的督責,卻未貫徹改革之工,最終遭受厄運。

  列王記也凸顯了對猶大王所羅門、希西家、約西亞以及以色列王亞哈的記載,他們是以色列與猶大改革的明星,而其他列王則以總結方式輕輕帶過。

  2.顯示上帝是賞善罰惡的公義之上帝

  本書中一再地記載那些離棄真神的君王如何自取其禍,以作為後人的警戒,同時也記載那些順服上帝律法的君王的事蹟,以鼓勵後人跟隨上帝以得到祂所應許的福氣。可以說,本書大部分的篇幅都用來描述那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遵行上帝律法的君王事蹟。

  3.展現上帝的救恩與選民信仰的歷史

  本書不僅是政治性或宗教性的編年史,也同時帶有神學註解的價值。若非本書提供的細節,我們對大衛永遠王朝之應許如何發展將一無所知,也無法認識到所羅門的智慧及榮華、先知以利亞與以利沙的偉蹟、以色列及猶大被擄的經過及原因,或其他經文所提到的事件。這些事蹟的記載,藉著上帝對大衛王國的永續存在的應許與實現,預表了上帝藉基督耶穌救恩的計畫,鋪陳在歷史上的一段軌跡。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雅各預言眾子

 創四十九1-33

      雅各末了,靈性很高,用預言把他眾子將來必遇的事告訴他們。這不但是論到他們各人,也是論到他們十二個支派,其中多受他們的影響。

      他按次序說預言,首先說長子流便,因犯罪而失去長子的名分,從他的後裔沒有出任何君王、全師或先知,只出了背叛摩西的大坍、亞比蘭(民十六l、25、30)。西緬和利未因殘忍殺人、而受詛咒、被分散,以後西緬支派被猶大支派所併吞,利未支派沒有分得土地。猶大支派得勝有尊榮,將來有君王出生在這支派中,不但有大衛,更有彌賽亞耶穌基督(結廿一27)。

      西布倫住在海口,在分地時應驗了(書十九11)。但作道上的蛇,後來首先拜偶像(士十八19、27、31)。對約瑟的祝福非常豐富,因為他敬畏上帝、與弟兄迥異,而特別蒙上帝的幫助和賜福(創四十九22-26),對便雅憫的預言更顯非人意。

  雅各再次囑咐他的眾子,要將他葬在亞伯拉罕和以撒及他們的配偶所葬的地方。在他的祝福中,他表明其心志是不與西緬和利未同謀、聯絡;對他們的墮落,他向來等候上帝的救恩。對約瑟則將一切成就歸於上帝的大能拯救(創四十九6、18、24-25);他沒有一處顯明他自己,但在凡事上都看見上帝、高舉上帝,而俯伏敬拜他的上帝。

  歸他列祖那裡乃表明死並非結束生命,而是將靈交給萬靈之父,並要與列祖相會(路十六23)。


猶大之事蹟

 

  創卅八1-30

      在雅各的眾子中,我們特別提出猶大的事,是因為他的後裔是最大的支派,是大衛王的祖先,耶穌也是從猶大支派出來的(來七14)。

      這裡記載的事雖然是一件家醜,但有它的意義。當時兄死,弟娶嫂為立後是一種慣例,因二長子死去,不願三子娶長媳他瑪氏為妻,於是叫她回父家等候。 但等了許久仍未娶她,因此她扮作妓女,由猶太懷孕,以歸猶大家。

      猶大本以為她是淫婦,但卻看到印、帶子和杖,就承認是自己的,而以他瑪為義,腹內雙生、相爭出生,卻都出現在耶穌的家譜中(太一3)。

      猶太兩個兒子因干犯了至死的罪而死,但猶大並沒有犯至死的罪就沒有死。他承認他瑪有義,表明自己不義,有悔罪之心,以後不再犯罪。

      他蒙上帝赦免,可以不影響子孫,如大衛與烏利亞的妻子在罪中所生的兒子死了,但蒙赦罪後生了所羅門,卻為上帝喜愛(撒下十二13、15、 18、24-25)。上帝有赦免之恩,使人敬畏他(詩一三04)。

詩篇第二篇:主和祂的受膏者

 

    本篇雖無標題短語的簡介,使徒行傳四25卻將它歸於大衛,徒十三33又稱它為「詩篇第二篇」。新約中多處引用此篇,一方面因為它高舉上帝的受膏者,一方面因它描述祂在全地作王的異象。

      本篇詩對於上帝的國度和祂給予所立之王的應許,表達出極度強烈的歡欣鼓舞之情,無人能望其項背。

      一般註釋家認為這是加冕之詩,但若仔細查考,似乎是日後遇到困難之時(如:撒下十章)回想加冕的情境(7~9節)。

      大衛本人登基的時候,在歸屬的民中並沒有背叛的意圖(3節)。所羅門遇到許多這類狀況,但在他以後的王則很少。

      然而,這些威脅所激起的忿怒,以及此處的應許所富含的榮耀,需要針對一位比大衛或所羅門更偉大的王,才顯得合理。

論智慧

 

【智慧的背景含義】

    雅各在1:5-8及3:13-18這兩段經文中提及智慧。

    1:5-8,雅各談論試煉這主題,勸勉其讀者在忍耐試煉時,缺乏智慧者可向上帝祈求智慧。

    3:13-18,雅各將屬世智慧(即「屬地的、屬情慾的、屬鬼魔的」﹙3:15﹚)與「從上頭來的」智慧作一個對比,並且指出「從上頭來的」智慧則會產生基督徒生命裏頭的美德。

    1:17-18,「智慧」這詞彙或主題雖然沒有明顯的出現,但是作者則提及「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3:17a)

    大衛斯認為讀者根據本文所提及的智慧為最大的恩賜,而應當會連想到它就是指智慧而論。

    穆爾認為智慧在雅各書中不佔顯要的角色,他認為雅各只在兩處經文中提及,並且不打算在傳統之外另拓展其意義。然而,大衛斯卻認為在雅各書中智慧是恩典的其中一面。這一個概念對雅各書的作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它通常卻不被看為與本書其他概念有關聯。因此,雅各書中的智慧之功能常常沒有被人深入的了解。而雅各書只被人看為基督徒的智慧罷了,而不是最大的恩賜。

    希臘文「智慧」(σοφια),按照希臘人的了解,σοφια一詞為屬世聰明人或屬靈人的知識。但是σοφια對猶太人來說,那是指上帝的一個屬性。

    在舊約,「智慧」(hokhmah)這個名詞與「有智慧的」(hakham)這個形容詞常常用來指稱實用的技藝。這些詞彙用在設計、建造會幕的巧匠身上︰例如,出35:30-36:1;28:3;35:25-26等。這些智慧或實用的技藝皆由耶和華所賜(出31:3;35:35)。另外,它也是指敬愛上帝或行公義之事(箴9:10;15:33;詩 111:10;伯 28:28),而不只是認識理論而已。聖經對智慧之意義,與它同上帝之關係的見識,在林前1:24,30和西1:15-18有深入的解釋。上帝的智慧,在基督的本性及他所作的事上,是最明顯而有效驗的(可 6:2)。

    箴言八章把智慧人格化(personified),使人更易了解基督為智慧之化身。箴8:22-31促進這含義,和暗示智慧在創世之前是先存的,而且在創造世界時曾施展作為。

    在猶太著作中,拉比則把智慧與律法(妥拉Torah)混為一體,且有形而上的含意。然而,穆爾認為雅各書並沒有與這類著作有接觸的跡象。但是他卻認為雅各的智慧與聖靈之間可能有關係。舊約中曾提及這兩者密切的關係,就如約瑟的故事(創41:38-39),或以賽亞的預言(賽11:2)。

    穆爾更進一步的研究,認為雅各書中的「智慧」是受到舊約書卷及兩約之間書卷如所羅門智慧書、傳道經等的影響。

【雅各書的意義】

    在雅各書中,智慧有以下的含意:

. 智慧乃是上帝賜給基督徒的恩賜(1:5) 。這智慧的恩賜則是「從上頭來的」(3:17)。

. 基督徒可以向上帝祈求智慧,但他必須對上帝有完全的信心,並確信上帝的權能與樂於賞賜(1:5-6)。猶如上帝允許所羅門王的祈求,使他有聰明智慧(王上3:9-13)。

. 這從上帝而來的智慧不但能克服困難,戰勝試探,甚至使人成全完備、毫無缺欠。具體的用處,就如智慧能使人在試探/試煉中得勝(1:4-5)。

. 這智慧是是內在的(3:17)。智慧產生了基督徒生命裡頭的美德,「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3:17)。

    換言之,有真智慧的人並非空口說白話,而是以其行為顯出善行。並且溫柔乃是智慧的具體表現(3:13)。至於屬世的智慧,它產生的結果是嫉妒、紛爭、擾亂,和各樣的壞事(3:16)。

 

    可見雅各所理解的智慧是屬於希伯來人的,也就是說,他把智慧分成屬世智慧與屬靈智慧。這智慧也可向上帝求得,並且要以行為表達出來。這以行為來表達的智慧與東方許多民族中的理解相似。

 

大衛斯(P. H. Davids)之雅各書結構

 

    大衛斯(Peter H. Davids)在1982年所著的《雅各書︰希臘文注釋》一書中,列出了他分析雅各書的結構的三個說明︰

    1.  他是作個人的獨立分析;即是沒有依賴他人的分析。

    2.  藉著法蘭西的方法,使他加添了歷史層面的資料。

    3.  其分析是根據語言學的觀點,以及藉雅各書中許多獨特的論述而成。

    表面上看,雅各書雖然自稱為使徒書信,但是大衛斯卻是以法蘭西所提出的書信結構來審查雅各書。他發覺雅各書並非是為了一個觀念或是無目的書信。它的文學結構卻是經過細心設計的,故此他認為雅各書乃屬文學體裁的書信。

    他把雅各書分成三個主要分段題︰「雙重引言」(1:2-27)、「主體」(2:1-5:6)及「結語」(5:7-20)。並且發現每一分段有三個基本主題不斷地重複,例如︰試煉、智慧或純淨的言語、貧窮或富有。

    大衛斯把2:1-5:6當作這書信的主體。這看法與其他作者相似,但是和狄比留斯的分析相異。這「主體」發展出「雙重引言」(1:2-27),這引言有三個主題。可注意到這三個相同的主題,是以顛倒的次序出現,有以下的排列︰

  1.  1:9-11,22-25論貧窮與富有,在2:1-26詳細說明。

  2.  1:5-8,19-21論舌頭之功用,在3:1-4:12繼續說明。

  3.  1:2-4,12-18論試探,在4:13-5:6處理。

  4.  5:7-11複述以上三個主題,5:7-20開始其結語。

    最後結語(5:12-20)包括了希臘書信的三個論題︰誓言(5:12)、身體的狀況(5:13-18)與寫信之原因(5:19-20)。

    以下是大衛斯所設計的分析式的結構︰

    I.  書信的序言                                    1:1

   II.  開場言論                                      1:2-27

        1.  第一部分︰試煉、智慧、財富      1:2-11

            a.  試煉產生喜樂                1:2-4

            b.  智慧的禱告                  1:5-8

            c.  貧窮勝於富有                1:9-11

        2.  第二部分︰試煉、言語、慷慨      1:12-27

            a.  試煉產生福氣                1:12-18

            b.  純淨言語不含怒氣            1:19-21

            c.  順從需要慷慨                1:22-25

            d.  概要與轉移                  1:26-27

  III.  貧窮與慷慨之卓越                              2:1-26

        1.  不可偏心                        2:1-13

            a.  辯証︰論斷性的集聚          2:1-4

            b.  推理上的辯論                2:5-7

            c.  聖經上的辯論                2:8-12

            d.  順從的號召                  2:13

        2.  慷慨的必須                      2:14-26

            a.  辯證︰貧窮的基督徒          2:14-17

            b.  按推理的辯論                2:18-20

            c.  按聖經的辯論︰亞伯拉罕

                與喇哈                      2:21-26

   IV.  純淨言語的要求                                3:1-4:12

        1.  純淨言語不含怒氣                3:1-12

        2.  純淨言語來自智慧                3:13-18

        3.  清心的禱告是無怒氣              4:1-10

        4.  純淨言語不含論斷                4:11-12

    V.  財富的試煉                                    4:13-5:6

        1.  財富的試煉                      4:13-17

        2.  財富的試探                      5:1-6

   VI.  結語                                          5:7-20

        1.  試煉中的忍耐                    5:7-11

        2.  拒絕起誓                        5:12

        3.  彼此赦罪代求                    5:13-18

        4.  最後的鼓勵                      5:19-20

 

詩篇第九十一篇背景

 

詩篇一共有一百五十篇,有的人稱之為「大衛的寶藏」。因為在這一個蒐集的裡面,大部份的詩,都是大衛所寫的。不過在這一百五十首詩的裡面,最古老的乃是九十篇和九十一篇。因為這兩首詩,乃是神人摩西所寫的。在詩篇第九十篇,註明是神人摩西的祈禱,而九十一篇開頭的地方,並沒有這樣的註明。但是按著猶太拉比們所認為的,根據前一首詩的語氣,也公認是摩西所寫的詩。我們如果看這首詩的內容,與前一首詩是非常的吻合而相關的。

前一首詩裡面,摩西回顧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的經歷,他看見在那四十年之中,死亡臨到他們,因為他們是活在上帝的震怒之下。並且他看到人生的短暫和脆弱,由於他看見這樣的光景,他裡面滿了感覺,因此他就發出禱告,求上帝赦免、求上帝恢復,補足所失去的年代。我們相信上帝聽了他的禱告,雖然那一代的人,倒斃在曠野裡,但是第二代的人,卻進了迦南美地,這是詩篇第九十篇的內容。而詩篇九十一篇,實在也是摩西觀看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的經過。不過他在那裡所看的,乃是他們雖然經過曠野四十年艱難的日子,竟然還有兩個人,不但得蒙保守,並且能得勝而進到迦南地去,那就是迦勒和約書亞。

所以詩篇九十一篇,乃是摩西看見迦勒和約書亞的光景,心中所有的感想和感觸而寫了這一首詩。詩篇九十篇,乃是一篇悲哀的詩,看到人生的悲劇。但是詩篇九十一篇,是一首快樂的詩,是一首得勝的歌,因著上帝的恩典,人怎樣能得勝而有餘,這是詩篇九十一篇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