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啟示錄與圖像


    最近聽聖經的朗讀CD,覺得啟示錄有許多圖像的敘述,若畫成動漫播出來,將是十分暢銷的故事。

    多加在一旁說,不可以的,怕會有人誤解,或穿鑿附會,把原義搞錯,那就不好了!

    說的也是,想像空間還是留給在聖靈引導的人吧!

啟示錄中的盼望

當 我們把眼光放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便會覺得前途一片美好,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舒適的生活,這個世界的將來充滿希望。但是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中東戰爭、 南亞海嘯、印尼火山爆發,以色列再爆戰火,一幕幕的悲劇,卻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聖經最後的一卷書中所描述的災難與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境況,竟是如此的相 似,人正在絕望之際,卻猛然想起啟示錄中還有「盼望」。啟示錄把舊約先知書給我們零碎的片段湊合起來,要向我們宣告一幅完整的末世異象與盼望。作者在書中通過不同的異象向所有的教會(4~6)及信徒傳遞著盼望的信息,因此本文試通過經文中的一些盼望主題,看「盼望」在啟示錄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它對於我們今天教會的意義。
 
「盼望」在此文中的定義是企盼將來上帝要做的工作,其基礎是上帝過去在耶穌基督裡成就的工作,道成肉身,從死裡復活。耶穌基督又為我們指出上帝創造的目的,信徒就存著希望,等待上帝讓基督的子民復活,和上帝國的來臨。現在信徒經歷的聖靈,是預嚐末日來臨的國度(林後一22);並等候「更美的家鄉」(來十一1316),並像個「客旅」般活於此地。
有學者認為啟示錄是舊約彌賽亞盼望的延續,而近代學者Oscar Cullmann則 認為舊約先知,雖然對於彌賽亞首次降世和第二次降臨兩者之間,並沒有清晰的界線,但在新約裡卻十分清楚,彌賽亞時期分兩個階段,現在時期和將來的成就。在 舊約中,大衛的王朝原是代表上帝在地上建立的王權,但是當大衛王朝變得腐敗和衰敗時,人開始明白上帝的國不可能在大衛王朝實現,而把希望和期盼寄在那位大 衛的後裔彌賽亞上帝所膏立的王(賽九6~7,彌五2~4,摩九11~12,耶二十三5~6)
 
在新約中,當彌賽亞耶穌第一次臨到,他們要求祂做他們政治上的彌賽亞,直到耶穌上十字架及復活後,他們才明白以賽亞書中所記載的受苦的羔羊就是 那位 君王、彌賽亞(賽五十二13~五十三12,九6~7十一1~5)在啟示錄中,基督既是獅子,也是被殺的羔羊(啟五512),他也就是那位上帝所應許的彌賽亞。 作者又提到羔羊駕雲降臨(啟一7),表明主的臨在,在全書四到二十二章中,又用了三百二十二次的「寶座」來傳遞著一個歷史的事實,就是基督完全的掌權(啟三21; 十二5)最後作者提到彌賽亞最終的勝利(啟十七14),並形容他為得勝的君王(啟十九11~21), 作者告訴我們舊約所指的彌賽亞已經降臨,在天上祂已經作王,在地上祂的國度也會在未來得到完全的實現。因此啟示錄是舊約彌賽亞盼望的延續,但卻與舊約的 盼望不同,因為作者已看見了彌賽亞及祂國度的建立,雖然他還在等待它完全的彰顯,正如包衡所說的「啟示錄在盼望的背景底下引發我們懷抱盼望」。
 
「主的日子」也就是耶和華的日子,可以解作救贖之日,舊約中阿摩司書把它形容為黑暗之日,而且很多的先知都提到這個日子,它們都是指出這是上帝要公開伸冤的日子,包括祂自己的和祂人民的,因此這是跟上帝的救贖與審判有關(摩五18~20,賽二12),它同時也成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馬可福音三章中,主耶穌也提到上帝要來的日子沒有人可以逃避,保羅的作品也充滿了主再來的期待。
在啟示錄中,作者用「耶穌基督在權能中降臨」來表達「主的日子」, 並通過書捲向我們傳遞上帝國來臨的盼望,他同時告訴我們在上帝沒有完成祂的治權之前必有審判,雖然地上的事情一切照常運作,然而在天上,羔羊已經得著勝利和權炳要在地上執行祂的旨意,對於那些心裡剛硬、不肯悔改的世人,他們的刑罰變得越來越嚴厲,而那個日子將會像書中所說的,將有大審判(啟六~二十一章),而基督就是審判的主(1~十六21)
 
公義的審判是一種盼望,因為藉著審判,上帝的公義得以彰顯。啟六章十節,祭壇下的靈魂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
 
因此審判帶來伸冤,伸冤帶出了上帝的公義,公義帶來盼望。
 
舊約以賽亞書結束之前,上帝曾應許他要造一個新天新地(賽六十五17),並且說:我所要造的「新天新地」要「在我面前長存」(賽六十六22),而這個應許隨著新耶路撒冷的降臨而實現(啟二十一1~二十二5)而新耶路撒冷的出現同時也代表了樂園的重現,學者認為創造需要有一個圓滿的終結,因此相對起初的創造,創造的圓滿終結是新的,就如啟示錄二十一章4節,第一個天地會因著新的天地而過去(啟二十一1),但並不是所有都被完全的取代,相反是以舊的創造為前提,要以新的樣式回歸, 而上帝最終的目的是要上帝的國在地上完全的臨到,而屬上帝的人能夠享受與上帝同樂,就是新天新地,這也是教會的盼望所在,同時也表明了基督工作的完成,也就是宇宙全面的救贖和萬物的更新,也是世界的盼望。
 
以上三個的盼望主題都橫跨了舊、新兩約,不難看到希伯來人是藉著歷史及未來的兩個相連的層面來表達他們的盼望。然而這些盼望都與基督有關(啟一章1), 在書中的開首,作者已經有清楚的表明。這些盼望帶出了彌賽亞第一次的來臨及第二次的再臨,基督過去在十字架上的得勝,及基督現在和未來的掌權和最後完全得 勝與新的國度。由此來看,作者通過書中不同的盼望主題向讀者們傳達一篇完整的盼望信息,因此盼望在啟示錄當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
 
啟示錄傳遞的盼望信息對教會有深遠的意義。此書一開始就是提及耶穌基督給當代教會的信息,祂不但評價他們的過去,也對他們的將來提出安慰、鼓勵與警告。我們都知道啟示錄是一封寄給教會的信,雖然書中只提到七教會,然而七含有完全的意思,因此它也是給地上所有的教會。從啟示錄的寫作背景來看,成書日期大概是在主後九十六年,正是基督教教會進入兩百年逼迫的開始,當時的教會正處於試煉當中,內有軟弱,就是面對假先知、內部分裂及信仰的妥協(1─22);外有壓力,就是猶太人的譭謗、基督徒的殉道和逼迫等(1─22),面對內憂外患,因此作者藉著書中的盼望堅固初代信徒的信心,並要他們剛強壯膽。
反看今天的教會,我們跟初代教會一樣,處於已然和未然的狀態中,就是基督第一次與第二次來臨的當中, 似乎眼目所及的也是充滿背道、冷漠、和死寂、教會傳講虛謊的理論、假信徒充當真信徒、甚至有些教會到了一個地步判斷上帝是死的。如此說來,今天教會的情況實在不比初期的教會來得樂觀,既然啟示錄的盼望是給所有地上的教會,那它今天同樣向現代的教會說話。
 
有學者認為啟示錄對於現今這個世界是完全絕望的,因為這個世界要藉著徹底的毀滅,才能有新天新地及聖城的降臨。 但是我們把盼望單單寄望在將來時,便會基於對上帝國的信念和盼望,對現今的世界產生一種不滿,從而導致消極的觀念。
 
然而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盼望不只是在將來,因為基督從死裡復活,是上帝全然勝利的明證,聖徒的盼望不再單單是期待將來上帝的應許的實現,而是放在上帝的權能今天已經實現。如此我們就明白教會在世上雖然有苦難、有逼迫、信徒有失敗和罪污,但仍然在基督的手中。而我們的盼望也不在乎將來的「享樂」,而是基於基督工作的展開,並要在將來完成,我們就有動力去面對一切,因此教會的盼望不單是寄望將來,也要基於過去的歷史。
 
啟 示錄中的盼望信息在全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通過不同的主題向不同時代的信徒及教會傳遞盼望的信息,然而教會對這些信息的態度不單能影響信徒今天在社會上 的價值觀與態度,同時也影響他們的信心與生活。因此我們不應把啟示錄的盼望單單寄望在過去或是將來,唯有把過去的歷史及將來的盼望連成一線,我們才能得到 啟示錄真正的盼望信息,以致我們不單能積極地活在當下,履行我們基督徒應盡的使命和責任,更能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期盼。

啟示錄的敘述故事


以敘事的方式來整理啟示錄的基督論是比較新鮮的,但卻是很恰當的,原因有二:
 
第一,啟示錄此著作本身最基本的文體,就是敘事文體。所以,以敘述的角度來整理啟示錄的故事是很合理的。
 
第二,「基督論」本身就含括了敘事的特色。「基督」此概念,本身就包括了歷史性的直線發展,在其高潮點或終點基督將要來臨成為眾所其盼的救主和上帝話語的應驗者。所以,以文學敘述的工具來整理啟示錄的基督論,是很有啟迪作用的。
 
M‧Eugene Boring引用敘述鑑別學的工具,把啟示錄的故事分成四個敘事層次:
 
第一個敘事層次的故事是有關約翰及他的教會,Boring稱它為「約翰/教會的故事」;
 
第二個敘事層次的故事是有關神與基督的啟示,有關約翰所看見的異象,天上的寶座等,Boring稱它為「基督/上帝的故事」。
 
第三個敘事層次的故事是有關這些異象中的事件發展,開七印,吹七號,開七碗之後所看見的事件,Boring稱它為「世界的故事」;
 
第四個敘事層次乃是有關啟示錄中的「宏觀敘述」(Macronarrative), 意即敘述背後先存的架構,或故事背後預設的故事。這個敘述層次與前面的三個敘述層次有些微的分別,嚴格上來說,它不是啟示錄本身的故事或情節,但是,它卻 是與啟示錄的故事息息相關的,甚至我們可以說它是啟示錄故事的根基,因為啟示的作者假設讀者已經有了這些先存的認知。Boring稱它為「上帝的故事」。但是,為了避免與敘述層次的「基督/上帝的故事」混亂,我把它稱為「先存的故事」。
 
這 些一層一層的敘述可以用故事中的故事的圖像來代表,簡單的來說,「世界的故事」是「基督的故事」中的故事,「基督的故事」又是「約翰的故事」中的故事。若 說這些故事是魚兒,「先存的故事」就是魚兒身邊的水,水使魚兒能存活,「先存的故事」給予啟示錄中層層疊疊的故事生命力和意義。
 
當我們把這些不同層次的敘述分別出來,又放在一起分析時,我們發現到它在演繹一個基督論的故事。
 
首先,當我們比較敘事層次二的故事與敘事層次三的故事時,發現到這「獅子羔羊」雖是敘述層次二的主角,卻不是敘述層次三的主角。敘述層次三的主要內容是世界上所將發生的事,雖然羔羊也在其中(616),但多數的鏡頭都不在祂身上,乃在世界將面臨的災禍,變化等事件上。
 
敘述層次二的故事卻是圍繞在「獅子羔羊」展開書卷,接受敬拜的主題上,而這書卷內所寫著的世界故事(層次三的敘述)卻被握在「獅子羔羊」的手中。這告訴我們甚麼呢?
 
這 一幅情景說明基督是那一位掌握整個世界末日戲劇的導演。祂雖是第三個敘述層次內的其中一個角色,祂卻遠超越了第三層次中的人與事,成為了戲劇背後的主管。 這同時告訴我們,雖然在第三層次有敵對的行動和角色,他們正等待被制服,但是在層次二我們看見基督其實已經在寧謐中掌權,祂已經登上了寶座(56),得著敬拜(58~9),建立了上帝的國(510)。
 
這一幅圖像告訴我們很重要的兩點:
 
首先,我們看見基督雖然在教會和世界中,參與末日戲劇的發展,但是,這不過是近視的小圖案。那更大的圖案告訴我們其實世界和教會是在基督之中。末日可怕的事件是握在那位「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15)的羔羊手中。
 
因此,末日的事件不管有多可怕,多不可思議,多傷害性,它終不能奪去我們的盼望。此盼望是建立在基督──末日戲劇的導演手中。因為我們深知這導演的終極目的和動機不是殺傷和毀滅,乃是拯救和重建。
 
因此,禍害和審判不是終極的目的,也不是絕望的警告。「世界在基督之中」的基督觀為這罪惡世界和絕望的人們帶來無限的希望。世人因此能有十足的信心期盼那「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結局。
 
第二,四個敘事層次的啟示錄故事也告訴我們,雖然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上帝的仇敵和邪惡還在等待被制服。
 
但是,基督其實已經得勝了他們。祂已經在寧謐中掌權,祂已經登上了寶座(56),得著敬拜(58~9),建立了上帝的國(510)。
 
正如包衡所強調的,基督的工作已完成了:「彌賽亞肯定已經打贏了一切反對上帝統治的,都被羔羊打敗了啟示錄餘下所描述,上帝對邪惡延續的和終極的勝利,不過是羔羊在十字架上決定性勝利的實現。」
 
這一幅圖像把前瞻的盼望,建立在過去的事件上,把基督徒的盼望提升至已成定局的實況。我們幾乎可以說基督徒末日的盼望不只是肯定會成就的,乃是已經成就了。
 
上帝國主要的戰爭已經打了,勝負已成定局,接下來的爭戰不過是收拾殘局的爭戰,現在的時間是很獨特的時間,是「已然未然」的時間。因此,我們的盼望也是「已然未然」的。藉著「信」,它已成為基督徒生命中的「實底」(希111)。 在基督裡的信徒,不再是在邪惡的勢力之下生活,乃是在基督的靈裡,得著更新的生命。
 
因此,我們的盼望不是完全只在未來,它也擁有現在真實的經歷,雖然它必須等待將來完全的實現。這種的盼望,不再是普遍的盼望,它乃是獨特的「已然未然」的盼望。這就是為什麼包衡描述啟示錄「在盼望的背景底下引發我們懷抱盼望。」
 
此話道出了基督徒盼望的獨特之處,它是前瞻的動力,但卻不完全向前看。它指向將來上帝的拯救,但卻不完全是將來的。其實,這拯救的大工已成了。
 
因此,基督徒的盼望擁有過去和將來的脈絡,而決定性的脈絡不是在將來,而是過去。若我們不是因為活在這盼望的背景之下,就不能懷抱盼望。若我們不是活在十字架的背景底下,就不能擁抱天堂的盼望。

啟示錄對基督工作的描述


啟示錄對基督工作的描述,自然與祂的名稱和身份息息相關。基本上,基督的工作在啟示錄中,可分為過去,現在和將來。它常提及基督過去的死與得勝,祂現在對教會說話,及祂將來的再來。
 
Eugine Boring的統計顯示啟示錄的敘述花最多的篇幅描述基督現在的工作。相比之下,它描述基督現在的工作的次數比過去的多了一倍(現在~49次;過去~19);而且,雖然啟示錄對未來擁有濃厚的興趣,它對基督現在工作的描述也比將來的還多(現在~49次;將來~41)
 
啟示錄描述基督現在正在天上與「坐寶座的」同掌權,祂是被敬拜的對象(15; 42; 57~14; 141)。祂掌管宇宙所有的勢力(116; 21)包括死亡的權勢。祂在教會中間,也與教會同在(113; 21),祂知道教會的情況和基督徒的心(22, 23),祂責備,管教,表明祂的愛、恨,給予悔改的空間(24, 21; 319),給予服事的機會(38),賜予恩惠(2221)。在這一切之上,祂說話(11; 27; 224; 41; 1615; 226; 2220)。
 
基本上,啟示錄對基督現在的工作之描述可分為「被動」和「主動」的層面。兩者都含有豐富的神學意義:基督「被動」的接受敬拜強調祂主要的爭戰和工作已完成了,祂現在在寶座上與上帝一同掌權;基督現在「主動」的工作是對教會信徒說話。祂對教會和信徒的鼓勵、責備、管教和愛護都是藉著祂說話的行動而傳遞出來的(21~322; 69~11)。
 
因此,在啟示錄的異象中,基督現在唯一的「武器」就是祂口中的劍(116; 1915)。這位正在向教會說話的基督,更在啟示錄中不斷的強調祂是將來要來的那一位(311; 227, 12)。
 
基督在教會中間,對教會說話,並應許教會祂要再來,完成祂已開始的拯救和審判之工。這基督觀帶給信徒與世界真實的盼望。特別當我們把基督此一舉動與基督的身份連上關係時,它所引發的盼望更是紮實。
 
在啟示錄中,基督不斷的被稱為那「真實」的(37; 610; 1911),祂的道途是「誠實」的(153; 167; 192),祂的話是「真實」的(199; 215; 226)。
 
因此,基督徒的盼望也是真實的,它不是一種無把握的期盼,或某種積極的思想,或敬虔主義的口號,它不是源自人們自己的祈盼和領悟,乃是源自基督本身的真實和參與。祂不是那說謊者, 祂的話是真實可靠。
 
因此,祂所傳遞的盼望也是真實要兌現的。所以,基督徒的盼望不是由內而發的,乃是又外而入的,藉著啟示的基督顯明在信徒心裡,藉著祂真實的道栽植在跟隨基督的人的信念中。
 
正如Anthony Kelly所言:「基督徒的盼望不是一種積極的感覺,乃是從死而復活的基督之心而發出的活力。」

羔羊與獅子


啟示錄對耶穌之身份的描述可說是冠蓋全新約。它給予耶穌許多不同的名稱,而這些名稱的數目及它們在書中出現的頻率遠超過聖經其他的書卷。
 
Jean~Pierre Prevost 列出了三十三個比較重要的名稱,其中包括「阿拉法」、「俄梅戛」(216; 2213)、「聖潔」、「真實」(37)、「羔羊」、「獅子」(45)、「大衛之根」(55)、「明亮的晨星」(2216)、「上帝之道」(1913)、「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916)等不同的稱號。單單整理並分析這些名稱,就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更不用說從中引伸其對「盼望」之課題的提示了。
 
因此,在此探討啟示錄中最具代表性的其中兩個稱呼:「羔羊」和「獅子」。這兩個稱號同時在啟示錄第五章出現。此章記載約翰看見天上寶座的異象,他看見「坐寶座的」手中拿著一卷用七印封嚴的書卷。然後,約翰描述自己因為聽見天使宣告說,沒有人能展開這書卷而號啕大哭。
 
在哭的當兒,有一位長老對他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他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
 
接著,約翰看見「羔羊」從「坐寶座的」手中接過並開啟此天上的書卷(47~10; 61, 81)。這一幕鏡頭,真是令人費解。不是說是「獅子」要開印揭書嗎?怎麼會變成「羔羊」呢?
 
為什麼在沒有任何交代的情況之下,「獅子」變成了「羔羊」呢?這實在是一個在文學史上最挑逗思維,神學意義上最意味深長的其中一幅圖像。我們該如何闡釋呢?是「獅子」還是「羔羊」揭開書卷呢?
 
若我們細讀並品味整卷啟示錄對基督的描述時,我們不難發現到耶穌既是「獅子」,卻又是被殺的「羔羊」。如果說在第五章,「獅子」變成了「羔羊」,那麼在啟示錄的其他部份,「羔羊」也變成了「獅子」:「羔羊」的忿怒如「獅子」之可怕,使人藏躲(616~17);「羔羊」如「獅子」爭戰,「羔羊」的威望如「獅子」,乃「萬王之王」,「萬主之主」(1714)。這「獅子羔羊」乃是基督身份比較全面的描述,耶穌不只是獅子,也不只是羔羊,祂是「獅子羔羊」。
 
第五章挑逗性的描述,就是為了要刻劃出這文字本身所難以代表的觀念。在此段的描述中,約翰起初所聽見的(「猶大支派中的獅子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解釋他後來所看見的(羔羊開印)。但他後來所看見的,又補充他先前所聽見的。如此,「獅子」與「羔羊」彼此互相解釋。
 
獅子的基督代表了爭戰、得勝、君王。這些含意在「基督再來」之主題中不斷的出現,也是啟示錄故事發展的大概念。但是,此爭戰、得勝、掌王權的主要概念並不是建立在權力鬥爭的基礎上,乃是建立在死亡捨命的基礎上。
 
羔羊的基督指向基督的死。「羔羊」在啟示錄中出現了廿八次,指向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流血,成為世人的贖罪祭(714; 1211)。
 
此章描述「獅子」時,說明祂已得勝(55),描述「羔羊」時,說明祂是被殺過的(56,如此的架構編排刻劃出耶穌的「被殺」就是「得勝」。就如「獅子」就是「羔羊」的對比,「獅子」的「得勝」就是「羔羊」的「被殺」。 「獅子」解釋「羔羊」,「得勝」解釋「被殺」。
 
這個「獅子羔羊」的基督觀帶出一種超俗的盼望。死亡不是終局,乃是得勝和能力。在人文的觀念中,「獅子」不可能是「羔羊」,「羔羊」也不可能變為「獅子」,死亡不可能是希望,犧牲不可能是得著。
 
但是,上帝啟示約翰的視象說明這才是真實的。「獅子」得權柄,成為萬王之王的途徑乃是藉著祂「羔羊」的身份和工作。十字架不是耶穌在世界權勢的手中被擊敗的記號,它乃是世界權勢在基督的手中──流血的手中──被擊敗的記號。
 
這個「獅子羔羊」的基督觀催促我們從新整理盼望的內容和途徑。人類在死亡和危險的威脅下,把希望寄託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的勢力上,盼望藉著鞏固這些勢力,能夠重尋生活的安全感和盼望。可是,如果我們所盼望的是錯誤的幻影,我們的盼望必破滅。
 
倫敦皇家學院的倫理哲學教授Raimond Gaita在墨爾本大學的師生研討會中提到現今不安、不正、不平的世代使許多人宣告政治理想主義是好的,但是它只是屬於年輕人的;而且,在他們認識世界和人性的真相時,他們也是注定會(甚至必須)放棄這種盼望。因此Gaita教授試圖從倫理哲學的角度給世界描繪出另一種的盼望,一種對世界忠誠的盼望。
 
其 實,啟示錄此卷書在兩千年前已經針對人們對世界失望之情,引介了另一種的盼望。這種盼望不是建立在軍事的能力和世俗的權勢上,它乃是用建立在基督的死亡和 犧牲上。雖然放棄世俗的權勢,它不放棄這個世界。雖然不是藉著軍事的能力,但是它也是軍事性的。「獅子羔羊」愛這世界,為這世界而犧牲,祂的犧牲之舉不是 被動的順命,乃是積極與邪惡對抗的軍事策略。
 
在啟示錄中,這「獅子羔羊」的基督論成為了作主門徒的呼召。基督的故事成為了基督教會的故事。基督的死和得勝之故事成為了基督徒的故事,他們的呼召也是為主死,以贏得勝利(1211)。
 
基督的死和得勝是祂為世界帶來盼望的關鍵性工作,為主死、得勝自我也將是門徒們為世界帶來盼望的關鍵性服事。
 
「啟示錄並非想要引發被動的退縮來面對邪惡,也不是要以終必逃過大難的信念來安慰基督徒,而是促使我們所有人悔改並且呼召我們追隨基督那毫不妥協的見證道路啟示錄以上帝對全球境況的審判挑戰我們,但也呼召我們同樣對整個世界心存盼望。它邀請我們主動參與神為其世界所心存的盼望。」
 
因此,基督徒的盼望是建立在基督的死和得勝之上,藉著信徒每天的死和悔改呈現出來。正如保羅所宣告的:「我 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 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 (林後47~18

從啟示錄的基督論與基督徒的盼望


啟示錄也是一卷被死亡和危險之陰影所籠罩的一卷書。但是,死亡和危險在此書中卻不是恐懼的對象,反而是拯救和得勝的標徵和基礎。恐懼也不是啟示錄的主要色彩;盼望才是。
 
正如包衡(Richard Bauckham),在他所著之《啟示錄神學》一書被翻為中文版時寫的序言所形容的:「啟示錄在盼望的背景底下引發我們懷抱盼望。」
 
為什麼在一個同樣被死亡和危險之陰影所籠罩的時代中,上帝能藉約翰傳遞出如此充滿盼望的一個信息呢?
 
這問題的答案與此書的基督論有極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先認識此書卷中的基督論,才能更理解它所表達的盼望。
 
對基督徒盼望的研究多數都選擇以末世觀為切入點,但是選擇從基督論的角度分析啟示錄的盼望,原因有二。首先,許多學者都認同啟示錄最主要的關注是末世論,我認為這描述是不錯的,可是卻是不夠準確的。這末世論是來自並且有關耶穌基督的,就如啟示錄的第一句話所強調的:「耶穌基督的啟示」(11)。
 
 所以,啟示錄的基督論是其末世論並其他神學課題的根基和內容。因此,我們若想要更認識此書中所述的盼望,就不能忽略它的基督觀。選擇以基督論為切入點的第二個原因是基督本身應該是基督徒盼望的焦點和動力。
 
天 家有多好,新天新地有多榮耀,新生命有多美,若沒有耶穌基督,它就不是一個真實的基督徒的盼望。若我們的盼望不是以基督為中心的盼望,它與其他的宗教及烏 托邦主義又有何分別呢?雖然名字被寫在生命冊上,進入新天新地,得榮耀,與已故的信徒親友相聚,不再有眼淚、疼痛、死亡等都是基督徒盼望的一部份,但是這 些盼望都不能和能夠與基督面對面相比。這「上帝與人同居」的概念也是啟示錄盼望的高潮和焦點(213; 223)。因此,以基督論為切入點來解釋基督徒的盼望是很恰當的。
 
傳統對基督論的研究都以耶穌的身份和工作為切入點,但近年來盛行的敘述鑑別學亦為各福音書的基督論帶來不少新的亮光。
 
因此,將從三個角度來探討啟示錄的基督論:
 
1)啟示錄對基督的稱呼;
 
2)啟示錄對基督工作的描述;
 
3)啟示錄的敘述故事。

啟示錄中之新耶路撒冷


千禧年前派的解經家認為:聖城新耶路撒冷是基督在地上建立一千年王國時代的首都,它要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

但啟示錄廿一章910兩 節明說這聖城是基督的妻子──真教會,而不是座實質的城市,主只是要藉聖城的構造、榮耀來指示真教會應具備的內涵、使命與尊榮而已。略述其內容如下:
1. 城內有一道生命水的河(廿二1):

這河表徵聖靈的江河(參閱:約七38)。

聖靈要賜給人永生(約四14;結卅七14);要證明我們是上帝的兒子(羅八16);祂又是承受天國產業的保證(弗一14)。因此真教會裡必須有聖靈的江河(弗一23;羅八9;結四十七15)。

2. 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廿一12):

這是指教會須以使徒的教訓為根基(弗二20),所傳的道理要與使徒一樣,不然將受咒詛(加一69)。

3. 有高大的牆(廿一12):

表徵有上帝穩固的保護,且與外界有區別,在一切事上分別為聖(參閱:王上九3;提後二19)。

4. 有十二個門(廿一13):

東西南北各有三個門,表徵當向世界各國傳揚得救福音,拯救萬民。

5. 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廿二13):

表徵聖靈充滿的信徒,不斷地結出聖靈的佳果(參閱:加五2223;約十五78)。
6. 城內不用日月光照(廿一23):

表徵信徒已屬靈,不以世界的名、利、享受為快樂,而滿足於上帝的恩惠和聖靈的喜樂之中(參閱:腓三89;羅十四17;太十七14)。

上帝正在等待祂的新婦新耶路撒冷──真教會,照祂的旨意,妝飾整齊,預備完畢,以便迎娶。想到那光輝燦爛的羔羊婚筵,我們豈可再蹉跎時日,不奮力向前!

啟示錄中之巴比倫大城


啟示錄中記載有兩個大城,一是新耶路撒冷,一是巴比倫大城;這兩個大城也稱為兩個婦人,一即基督的新婦,一即大淫婦。第十七章中的大淫婦額上寫著「奧祕哉,大巴比倫!」(啟十七5),第十八章接著又記巴比倫大城的事(啟十八2),可見這兩章的異象所論及的都與巴比倫有關,藉以使我們知道它的內容與結局。

巴比倫大城是魔鬼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啟十八2)。有些解經家說,大城是指離經背道的教會,或說是將來要重建的大巴比倫城。

但依據經文,大淫婦「坐在眾水之上」(啟十七1),「眾水就是多民多人多國多方」(十七15);她又騎在七頭十角的獸上(十七3),「七頭就是女人所坐的七座山,又是七位王」(十七910),並且這個女人就是「管轄地上眾王的大城」(十七18)。可見這個大城不是單指一個背道的教會集團或國家,而是指臥在撒但手下、被魔鬼控制的整個罪惡世界而言(約壹五19)。

這世界既屬魔鬼,是污穢的、是醜陋的,為 何 君王、客商、萬民都喜歡她,甘願被她驅使?因她那裡有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與今生的驕傲可圖(參閱:約壹二1517)。

這個世界的罪惡已經淊天,真神必要毀滅它。歷史上的巴比倫國被毀於一夜之間;同樣,罪惡的世界也將於「一天之內」、「一時之間」變為荒場,它將如大磨石沈入大海,決不能再見(啟十八810171921;但五30)。際此大難臨頭的時候,慈愛的真神從天上發出聲音說:「我的民哪!你們要從那城出來,免得與他一同有罪,受他所受的災殃。」(啟十八45)。我們是否已接受這慈愛呼召,速速從巴比倫大城出來了呢?

啟示錄中七印封嚴的書卷


約 翰在異象中看見坐寶座者右手中有書卷,用七印封嚴了,天上、地下沒有人能展開那書卷的;幸有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能以展開那書卷,揭開那七印。書 卷的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上帝在末世所要施行的拯救與審判;而這兩大權柄都握在主的手中。因惟有祂曾為人類的罪代死,第三天復活,現今在天上掌管一切的權柄 (參閱:啟五910;約五22;太廿八1819)。

羔羊揭開第一印的時候,有一匹白馬出來;揭開第二印至第四印的時候,有紅馬、黑馬、灰馬順序出現;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有殉道者在祭壇底下求上帝伸冤(啟六111);揭開第六印的時候,出現主再臨時的景況(啟六1217;太廿四2931);在羔羊發怒,要施行末日大審判之前,揭開第七印,那時有吹號的七位天使出現(啟八12)。在吹第七枝號的時候,上帝天上的殿開了,殿中顯出上帝的約櫃(啟十一1519),那掌管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從殿裡出來,要把盛滿了上帝大怒的七碗大災倒下來(啟十五158);倒第七碗的時候,就有大聲音從殿中的寶座上出來,說:成了,意即真神救贖人類的大工至此告成(啟十六17)。

這 書卷是真神的末世經綸,記載自白馬(真教會)出現,到救贖大工完成的計畫;此間戰爭、饑荒、瘟疫及各種災難接踵而來。揭開第七印時,出現七枝號,而在吹第 七枝號之時,又連接著七碗大災,可見七枝號與七碗災都包括在這書卷裡。書卷之外有不少的異象,這些異象多為書卷裡重要事件的詳述,例如第十三章裡的兩隻 獸,即為第五印教會受迫害的狀況細述。

人類悖逆真神,罪惡激增,使世界失去了平安。基督再臨前,吹第六枝號的時候,伯拉大河區(油田肥地)必會發生大戰(啟九1319;參閱:創廿七3940)。在倒第六碗災,更接近主再臨之時,哈米吉多頓(以色列國)必被攻擊;以、阿問題是無法和平解決的(啟十六1216;詩八十三48)。當這兩場必將發生在中東的大戰旌旗高舉之時,即當知末日已迫在眉睫了。

啟示錄中寶座的美景


啟示錄第四章以後是屬「將來必成的事」。約翰首先看見天上有寶座出現,寶座的周圍有廿四位長老、四活物和十四萬四千選民,另有千千萬萬的天使。這寶座表徵上帝同在的真教會,其美景是得勝教會將有的情形,分述如下:

1. 廿四位長老

寶座的周圍有廿四位長老,身穿白衣,頭戴金冠冕(四4)。長老是牧者、監督(參閱:徒廿28;彼前五13;腓一1);廿四位,意指所有的長老;身穿白衣,表明聖潔;戴著金冠冕,表明有極大的榮耀,因為他們是忠心盡職的(參閱:彼前五4)。這些長老的榮美是今日眾長老所當追求的目標。

2. 四個活物

四活物是主救贖的子民。他們遍體都滿了眼睛(四68),表徵他們充滿智慧:

明白上帝的奧祕、明辨是非、認清貴賤、看透萬事(參閱:弗一1719;徒五37;腓三89;林前二1011);他們各像獅子、牛犢、人及飛鷹(四7),分別表徵他們對聖工有大無畏的精神,有任勞任怨、默默耕耘的美德(參閱:徒廿2224;箴十四4),有真人性、仁義和聖潔,有一顆屬天的心,所思想的都是屬靈的事(參閱:創一2627;弗四2024;西三14);四活物各有六個翅膀,表徵飛翔有力。

以西結書對四活物有更詳盡的記載(結一923):活物的翅膀彼此連接,行走並不轉身,並以兩個翅膀遮體,表徵他們同心的、不向後看的、謙卑的(參閱:腓一5;路九62;徒二十19);他們晝夜不住地祈禱、讚美,表明感恩充滿他們的心(參閱:啟四8;帖前五1618);廿四位長老的動作都跟著四活物,可見他們的靈程比廿四位長老高(啟四911,五14),有如使徒們帶動各地教會的長老,共同服事上。這四活物的美好內涵,皆是獻身事主的專職工人所當追求的目標。

3. 十四萬四千人

寶座的周圍還有十四萬四千的選民,是主從地上買來的(啟十四3)。

他們曾以主的寶血洗淨自己,是指「受浸」(參閱:啟七14;徒二38,廿二16);額上有上帝的印記,是指「受聖靈」(參閱:啟七24;弗一13;羅八9);從大患難中出來,指經「火洗」(參閱:啟七14;太三11;徒十四22);額上有主的名,指已「像主」:是聖潔的、順服的、誠實的、沒有瑕疵的(啟十四145;帖前五2324)。

今日所有上帝的選民都當向他們看齊,追求達到全然成聖、無可指摘的地步。

啟示錄中致七教會的書信


1. 七教會是當時在小亞細亞的教會

主叫約翰把所看見的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等七個教會(啟一1011)。在書信之中,主指責以弗所教會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二4),別迦摩教會犯了淫亂的事、又服從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二1415),老底嘉教會陷入不冷不熱的狀態中(三1517)。可見使徒教會的末期,教會已經相當墮落、俗化了。

2. 七封信與當時眾教會的關係

七封信的開頭都明言是寫給某某教會的使者,但在結尾卻都說:「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二7111729,三61322);可見這些信是要給當時所有的教會看的。信中一再要他們堅守優點、棄絕缺點,作個得勝的教會,以得主的賞賜(參閱:啟二711172628,三51221)。

關於「起初的愛心」,我們查考使徒教會所行:五旬節那一天約有三千人受浸歸主,「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二414445);這種表現,可說勝過骨肉之親。關於「熱心」,他們「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二42)。

至於「謙卑」,當時沒有尼哥拉黨的思想:好居首位、任性放縱;經上說「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二4647)。

關於「姦淫」的事,在屬靈方面,他們對主應是專一、忠貞的(參閱:耶三610;何四1213;徒四121820);在肉體方面,他們是聖潔的。當時聖靈充滿在教會中,罪人是站立不住的(參閱:徒五111),主就是要當時的眾教會回覆到初期教會的最佳狀況,但終無法做到。

3. 七封信與末世真教會的關係

舊約時代,聖殿因罪被毀,但經70年後,蒙上帝憐憫,得以重建(參閱:摩九11;代下卅六2123)。

聖殿的興衰乃預表教會的演變:變質、俗化的教會,時候一到,主必賜下晚雨聖靈將之重建起來,且其榮耀要大過使徒時代的真教會(參閱:珥二23;該二9)。

既然如此,現今信德各方面還未完全的末世真教會,當以這七封信對照、省察自己,倚靠聖靈大能,行出使徒教會初期的愛心、熱心、謙卑和聖潔,作個得勝、榮耀的教會,以備迎主再來(參閱:弗五2527;啟十九79;羅十五4)。

啟示錄的四種解釋法方式


. 末世觀:

認為從第四章開始,書中所講都是關於末世基督再來之前的各種歷史奇蹟。在新天新地來臨之前,就有一個千年國度出現,也就是千禧年(Milennium)。我們稱這派人為「千禧年前派」或是「歷史的千禧年前派」(Pre-Milennium)。 他們認為基督再來之前必有預兆應驗,如有許多預言應驗、福音將傳遍天下、戰爭、飢荒,地震常出現、敵基督將顯現、離道反教的事會發生等等。接著,撒旦受綑 綁,基督再來並在地上和一班蒙揀選的信徒統治一千年。在這期間,許多猶太人要悔改並且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大自然也分享千禧年的福份,許多動物將與人一起和 諧生活。在千禧年結束時,撒旦會皮暫時釋放,並在地上引誘惡人發動一場大反判,然後才是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審判後才有新天新地的到來。這派別的人喜歡把歷 史分成各個時代,因此他們也被稱為「時代論主義」(dispensationalism)者。

    「歷史的千禧年前派」和「千禧年前派」的分別是「歷史的千禧年前派」相信聖徒是在大災難後被提(Post-Rapture),而「千禧年前派」是認為聖徒是在大災難前被提(Pre-Rapture)

. 歷史觀:

認為書中所講可以應用從第一世紀開始直到基督第二次再臨的時間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他們是<千禧年後派>(Post-Milennium)的人物。主張上帝就是被教會基督化了的社會。進而帶來一段長期的和平與繁榮 --千禧年。這新時代與目前的世代並無強烈分別。分別的是世人歸信基督的比率增加。罪惡雖未被消滅,但社會的犯罪率卻會因基督徒的道德和靈性的影響力而減低。此時教會將承擔責任,解決社會、教育、經濟等問題。這段時期將會因基督來臨而結束,隨後死人復活接受末日審判。

. 象徵觀:

認為啟示錄是幫助和安慰在患難中的基督徒,因此書中的異象只不過是像其他猶太人的啟示文學,為了說明上帝怎樣戰勝撒旦這惡勢力。主張上帝就是得勝的基督徒在世上生活。這派的人持守「無千禧年」(a-Milennium)的教義。認為聖經並未預言世界末日之前會有一段全球性的和平與公義。認為善惡將繼續存在於世界直到基督再來。屇時死人復活,接受末日審判。關於啟示錄二十章的千禧年是死了的聖徒的靈魂與基督在天同掌王權。不認為有千禧年的出現。

. 已應驗觀:

認為書中所講的完全是已過去的事情。而書中的異象只是形容第一世紀時的羅馬國。

啟示錄之解釋法


啟示錄是「耶穌基督的啟示」(啟一1)。當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迫害教會期間,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主在那裡向他顯現,把「現在的事和將來必成的事」指示他(一19);約翰即把所看見、所聽見的真道和見證一一記錄下來(啟一3,十4),成為啟示錄一書。時間約在主後9496年之間。

啟示錄是聖經各卷中最難懂的一卷,解經家各作不同的解釋,大致可歸為四類:

(1) 過去式解釋法(Preterist Interpretation):
此說認為本書諸表徵是指當時發生的事,所以已成過去,與現時代沒有關係。

(2) 歷史式解釋法(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此說認為本書是用預言的手法,寫下自當時至主再來時的人類歷史。各表徵是顯示在這段歷史中陸續發生的事件。

(3) 未來式解釋法(Futurist Interpretation):
此說認為本書第四章以下皆為對未來的預言,它們將應驗於教會被提之後,即七年大災與千年王國時代。

(4) 靈意解釋法(Spiritual Interpretation):
此說認為本書的一切表徵是指示真神支配人類歷史的原理與原則,不是預言特定的事實。所以當以原理或靈意解釋之。

啟示錄內容提要 (二)


* 第七枝號筒(十一15至十四20

  第七枝號筒吹響,在天上有大響聲宣佈上帝和基督勝過世界。主題是上帝和基督的國度──雙重的國度,是永恆的。這意象暗示那曾一度被篡奪和受控制的世上的國,現在終於交還真正的主人 和 君王手中。這裏宣佈真正的君王掌權了,但敵人在世上的控制權要等到基督再來才完全被破壞(十九11-21)。

  一﹒婦人和龍(十二1-17) 

這一章裏有3個人物:婦人、孩子和龍。同時也有3幕佈景:孩子出生(1-6節),龍被逐出(7-12節),龍攻擊婦人及其兒女(13-17節)。

  由於經文顯示那被攻擊的婦人,是從基督出生至約翰或再後的日子一直存在的實體,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她必定就是信主的、與上帝立約的彌賽亞群體。

  婦人是在生產的陣痛之中(第2節)。作者強調她在肉體與心靈上的痛楚與苦難。其痛苦的意義是,忠心的彌賽亞群體一直在受苦,其苦難是彌賽亞自己和新時代到臨的前奏(賽二十六17,六十六78;彌四10,五3)。

  二﹒兩個獸(十三1-8) 

第十三章從內在的掙扎(十二章),轉移至在地上實際攻擊上帝子民的力量──就是兩個得到從龍而來之精力的獸。兩個獸所作的,就是龍最後向婦人的後裔宣戰(十二17)的途徑。

  龍和第一個獸同謀引誘世人敬拜獸。兩個同謀者又召來第三個人物──從地中上來的獸,這獸必定是與羔羊相似,以致能誘惑耶穌的跟隨者。在爭戰進行中,龍那欺騙人的方法愈來愈狡猾,因此,作者呼籲讀者留意一些標誌,叫他們能分辨像羔羊的獸和真正的羔羊(參十三11與十四1)。

  三﹒地上的收割(十四1-20) 

前 兩章已向基督徒指出實際的情況,就是末日臨近時,他們會不斷受攻擊,並要犧牲,像羊一樣。這部分顯示他們的犧牲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在第七章,十四萬四千人 只是受了印記,但他們在這裏顯然已得著釋放。狂濤過後,錫安山屹立在眾水之上,羔羊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屬於祂自己的人圍繞著,唱得勝之歌,上帝的同在充滿 了宇宙。

  第十四章簡單地回答了兩個迫切的問題:那些拒絕接受獸之印記和被殺的人將會怎樣(1-5節)?獸和牠的眾僕人將會如何(6-20節)?七碗(十五1至十九10)七碗的審判構成了「第三樣災禍」,十一章14節曾宣佈這災禍「快到了」(參看有關十一14的註解)。這最後的災難發生的時間,就是耶穌在橄欖山上的言論所說的「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並可能是應驗了祂那關乎末世的話:「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太二十四29

* 7位天使掌管末了的七災(十五1-8

  第十五章跟舊約出埃及的記述有關,並強烈地反映出古代會堂中的禮儀傳統。這章有兩個主要的異象:第一個異象描繪得勝者以勝利的姿態從嚴格的考驗中出來(2-4節);第二個異象是7個穿著白衣和金帶、掌管七災(七碗)的天使,從天上的聖殿出來(5-8節)。

* 傾倒出碗之審判(十六1-21

  這些審判迅速地一個接一個地發生,只在第三位天使和祭壇對話時稍作停頓,對話所強調的是上帝判斷之公義(5-7節)。這迅速的節奏可能由於約翰欲表達首6碗的遠景,然後立即來到第七碗;這一碗對巴比倫的審判比前6碗更能引起人的興趣,並且作者要詳盡地記述這審判。

  最後3災的效果是社會性和心靈上的,並從大自然轉移至人類。

* 大淫婦和獸(十七1-18

  現代多半釋經學者皆認為巴比倫代表羅馬城。獸代表整個羅馬帝國,包括其轄下各省和人民。

  然而,把巴比倫簡化為羅馬的解釋並不足夠。因這緣故,我們不能將巴比倫限制於過去或將來一個歷史上的實體;巴比倫可有多重意義(參十一8)。 哪裏有撒但的謊言,那裏便有巴比倫。巴比倫在這裏最好理解為所有世上堅持與上帝敵對者的象徵。巴比倫是超歷史的實體,包括一些拜偶像國度,如所多瑪、埃 及、巴比倫、推羅、尼尼微和羅馬。巴比倫是一個末世的象徵,代表了撒但的謊言和勢力,這是一個屬天的奧祕,不能完全局限於地上團體。巴比倫代表世上整個背 棄上帝的文化,而屬天的系統則以新耶路撒冷來描述。羅馬只是整個叛逆體系其中一個彰顯而已。

* 大巴比倫的陷落(十八1-24

  第十八章描述了先前宣告過有關大淫婦的「審判」(十七1)。約翰藉著一個商業大城之傾倒的意象,描繪大淫婦──巴比倫──最後被擊倒。

* 因巴比倫被毀而感恩(十九1-5

  天上的詩班忽然高聲歌唱,進入讚美上帝的大典中,跟巴比倫大淫婦的哀歌簡直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 羔羊的婚筵(十九6-10

  最後,另一批群眾(第6節)──那蒙救贖的人群(參七9),其歌聲響徹四周,完成了讚美的循環。他們說出最後的讚美──哈利路亞,叫人想起偉大的王詩(九十三1,九十七1,九十九1)。

* 基督再來和日期圓滿的異象(十九11至二十二5

  一﹒第一和第二件末後的事:騎白馬者和獸之被毀(十九11-21) 在某種意義上,這描述基督再來和獸最後被擊敗的異象,可被看為前一部分(1-10節)的高潮,或7件末後的事之第一件;7件末後的事就是:基督再來;獸被擊敗;撒但被捆綁;千禧年;撒但被釋放及其最後的結局;最後的審判;新天新地與新耶路撒冷。

  雖然撒但在十字架上已遭受到致命的一擊(參約十二31,十六11),但他在現世仍繼續散佈罪惡和欺詐(參弗二2;帖前三5,彼前五89;啟二10)。然而,他是一個被廢立的君王,現在已在基督的主權下,只是被容許去繼續他的罪行一段短時間,直至上帝的計劃完成了。在這幅獸及其諸王和軍隊被擊倒的圖畫中,約翰讓我們看見這些邪惡的勢力最後要迅速地被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完全毀滅(17-21節)。

  二﹒第三和第四件末後的事:撒但被捆綁和千禧年(二十1-6) 千禧年給看為末世論中最具爭議性和最有趣的問題之一。主要的困難是:千禧年是指在地上一段和平的統治,而這段統治會在這世代結束之前出現,還是整段經文只是象徵性的,代表基督徒一些現今的經歷,或一些未來會發生而非歷史性的事實。

  前一種觀點稱為前千禧年派,後一種則稱為無千禧年派。

  在殉道的先賢復活與基督一同掌權時(4-6節),上帝命天使捆綁撒但,把他迷惑人的活動從地上除去(1-3節)。

  三﹒第五件末後的事:釋放撒但及其最後的結局(二十7-10) 

在 以西結書三十八至三十九章中,歌革是指一群北方的外邦入侵者之王,這些入侵者特別包括來自遠方之瑪各地的西古提遊牧民族。然而,在啟示錄中,這些名字是象 徵那些被撒但欺騙,要攻擊聖徒的最後敵人。這意義上的改變,是因為在拉比圈子裏,常用「歌革和瑪各」來象徵詩篇第二篇中那些背叛上帝和彌賽亞的「列邦」。

  四﹒第六件末後的事:白色大寶座的審判(二十11-15) 

詩體意象的語言捕捉了世上所有事物都會漸漸消逝的特性(約壹二17)。現在唯一實在的,是上帝坐在審判的寶座上,所有人都必須站在祂面前(來九27)。只有祂的判決是聖潔和公義的(以「白色」的寶座作象徵)。這異象表明,縱使世上歷史的進程似乎跟上帝的旨意背道而馳,但世事沒有一天或一刻曾減損上帝絕對的主權。

  五﹒第七件末後的事:新天新地和新耶路撒冷(二十一1至二十二5) 

約翰以寶石和精金,純如玻璃及各樣的色彩,來揭示一套神學。其中充滿許多原始的意象:教會被稱為新婦(二十一2);上帝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二十一6);十二及其倍數(二十一12-14161721)代表完全;而四方的城表示圓滿(二十一16);其中充滿了色彩斑斕的寶石,也有光和上帝的榮耀(二十一1118-212325,二十二5);那裏有一道「生命水的河」(二十二1)和「生命樹」(二十二2);「海」卻沒有了(二十一1)。

  這裏充滿了舊約的典故。約翰在本章的意象反映了以賽亞書六十、六十五章和以西結書四十五至四十八章。約翰把以賽亞書中新耶路撒冷的異象,跟以西結書中新聖殿的異象編織起來。

  舊約各種應許匯聚在約翰的思想中,這似乎顯示他認為新耶路撒冷是所有這些預言的應驗。那裏也有創世記一至三章的典故:沒有死亡和痛苦,上帝好比在伊甸園中與人同住,有生命樹,咒詛已除去。天地萬物已回復其原來的特質。

  我們可留意這異象跟那致七教會的函件中,給予得勝者的應許(二至三章),是有關連的。例如,上帝應許賜生命樹給以弗所的得勝者(二7;參二十二2);給推雅推喇的得勝者賜制伏列國的權柄(二26;參二十二5);給非拉鐵非的得勝者寫上上帝之城的名──新耶路撒冷(三12;參二一29-27)。在某種意義上,全本啟示錄中各主要部分都有出現在二十一和二十二章之中。

* 約翰的結語(二十二6-21

  先前的讚美歌(一1-8)以完美的技巧又再一次在結語中響起:本書以眾天使、耶穌、聖靈、新婦,及最後以約翰的說話(第20節)來結束。

啟示錄內容提要 (一)


  啟示錄的主要內容以一系列的「七」來安排,有些是明言的,有些則是暗示的:七教會(二、三章)、七印(六、七章)、七號(八至十一章)、七碗(十六至十八章)、七件末後的事件(十九至二十二章)。

我們也可以環繞4個主要異象去劃分本書的內容:
1)人子在七教會中的異象(一至三章);
2)七個封著的書卷、七號和七碗的異象(四1至十九10);
3)基督再來及這世代之結束的異象(十九11至二十15);
4)新天新地的異象(二十一至二十二章)。

*約翰的引言(一1-8

  啟示錄首3章形成一個單元,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部分。這3章是最為人熟悉的,當中包括全書的引言(一1-8);第一個異象;人子在七燈臺中間(一9-20);及致亞西亞七教會的信函或信息(二1至三22)。

  首8節介紹了全書的內容,其中盛載著神學性的內容和細節。在一個簡短的前言(1-3節)之後,約翰便以古代書信較冗長的形式向七教會說話(4-8節)。

*人子在七個燈臺中間(一9至三22

  簡略地指出本書寫成的背景(一9-11)後,約翰形容他看見「一位好像人子」的,在7個金燈臺中間行走(12-16節)。這人表示自己是那榮耀的主──耶穌基督(1718節),然後解釋異象中所象徵的意義(1920節)。最後,主向亞西亞7個教會分別發出詳盡而獨特的信息(二1至三22)。

  致七教會的信(二1至三22)這7個教會包含順從與不順從的典型或代表性的特質,那是給予各個世代所有教會的一個永恆的提醒(參二7111729,三61322;特別是二23)。七教會的次序(一11,二1至三22)反映了古時巡迴旅行的路線乃由以弗所起行,最後抵達老底嘉。

  每一段信息大致上依循著一個一致的結構,包括7個部分:

1.首先指出對象是誰,7封信所用的都是一個共同的模式,如「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

2.然後提及說話的人是誰。在每一封信裡,說話者證明自己時,都會重複約翰所見關乎基督的異象及祂自我介紹(一12-20)的一部分,如「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說……」(二1,參閱一1316)。

3.
接著約翰指出說話者所知道的事。祂深知眾教會的工作,在外表的行為以外,他們是否真正對祂忠心。在兩個個案裡(撒狄及老底嘉),那評核完全是反面的。基督教會的敵人是那欺騙人的撒但,他要徹底破壞眾教會對基督的忠誠(二1024)。

4.
說話者審核了眾教會的工作後,便按他們的情況來宣判,祂所用的字眼如「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二4)或「你……其實是死的」(三1)。其中兩封信沒有嘉獎的話(撒狄、老底嘉)。在各封信中,所有怠慢的態度均被視為背棄昔日與基督之關係的行為。

5.
耶穌為了改正和提醒各教會,便頒下一個透徹的命令。這些命令進一步暴露教會那自欺的實際本質。

6.
每一封信都包含一句概括性的勸勉:「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聖靈的話就是基督的話(參十九10)。

7.
最後,每封信皆包含一個獎勵得勝者的應許。每一個應許都是末世性的,並與本書最後兩章相關。此外,這些應許是創世記二章和三章的迴響:亞當在伊甸園所失落的,基督已重新得著有餘。我們也許可以理解那7個應許是不同的小切面,要合起來形成基督對信徒的一個大應許:哪裡有基督,那裡就有「得勝者」。

* 7個封了印的書卷(四1至八1

  從四章1節至啟示錄之末,作者廣泛地使用意象和異象,加上這些材料如何跟一至三章連繫起來也是一個問題,有鑑及此,所以解經家在處理這些章節時有極不相同的意見,這是不足為奇的。

  一﹒寶座、書卷和羔羊(四1至五14) 

第四至五章合成一個異象,包括兩部分:寶座(第四章),及羔羊與書卷(第五章)。實際上,寶座的異象(四至五章)及揭開七印(六至八1)是一個單一而連續的異象,是不應加以劃分的,我們實在應看寶座的異象為控制著整個七印異象,並因這緣故,是控制著整卷書的(參十四1,二十二3)。

  上帝向約翰揭示了關乎上帝的威嚴與能力(寶座)的嶄新觀點,使他可以明白地上與七印有關的事件(四1-11;參王上二十二19)。啟示錄在這裡首次向讀者介紹天上與地上交替出現的情景,這情景在以後各章也經常出現。在地上發生的事情,在天上也有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

  第五章是第四章已開始之異象的一部分,這異象延續下去就是七印的揭開(六1至八1,參第四章的引言)。整個畫面的活動集中於被殺的羔羊,祂從坐在寶座上的那位手上取了書卷。高潮的重點是被殺的羔羊配受敬拜。

二﹒揭開首六印(六1-17) 

揭 開七印的事件延續第四至五章已開始的異象。現在背景移至地上。封著印的書卷本身涉及啟示錄其餘部分是關乎一切奧祕的大結局,即得勝者和拜獸者的歷史目標與 終局。作者大致上暗示那些印是代表為最後要成就的事所作的準備。這些準備事件究竟是要等到末日快來臨之前才發生,還是末日之前整段時期都陸續發生呢?這是 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

  七印跟耶穌在橄欖山上談及末日將至的兆頭是十分接近的(太二十四1-35;可十三1-37;路二十一5-33)。這言論跟啟示錄主要部分的平行實在太顯著,叫我們不能忽視。如此看來,七印就相等於橄欖山言論中之「產難疼痛已開始」。所發生的事件跟七號(八2至十一19)和七碗(十五1至十六21)裡的事件相似,但我們不應把這些事件跟那些較後期和嚴厲的審判混淆起來。

  三﹒第一個插曲:

十四萬四千名以色列人及穿白衣的群眾(七1-17) 這一段的語氣與第六印之主題事件的語氣有所不同,而且第七印延至八章1節才揭開,顯示第七章確是一段插曲。約翰首先看見一些天使,他們等到從以色列各支派出來的十四萬四千人受了印,便把災害傾倒於地上(1-8節)。其後,他看見無數的人穿著白衣,站在上帝的寶座前;聖經說他們是那些從「大患難」中出來的(9-17節)。

  有些人把這兩群人分為猶太人和外邦人,有些人則認為他們是同一群人,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而已。

  四﹒揭開第七印(八1) 

在插段(第七章)之後,最後一印揭開了,天上有半句鐘的寂靜,目的可能是認真地為臨到地上的審判作準備,或為聆聽地上殉道者的呼喊(參六10)。

* 首六枝號筒(八2至十一14

  在天上的序幕(八2-5)之後,天使便連續地吹奏6枝號筒(八6至九19),其後又再有一個插段(十1至十一14)。

  一﹒首六枝號筒(八6至九21) 

學者各有不同的意見,但似乎最佳的解釋是首5印在年代上是在七號和七碗的事件之前,但第六印已進入了一個憤怒的審判時期,上帝要在號和碗的審判中把憤怒傾倒出來(六12-17)。那麼,號的審判是在第七印中發生,而碗的審判(十六1-21)則在第七枝號吹響時發生。所以,七印、七號和七碗之間有一些重疊的地方,但也有先後次序和發展。

  正如在七印之中一樣,各號筒吹響時均有一個可辨別的著述模式。首4枝號筒跟後3枝有別,後3枝被形容為「禍哉」(八13,九12,十一14),並大致上使人聯想起出埃及記中的十災。

  末後的三枝號的審判十分嚴厲,所以特別強調,也被形容為「災禍」(九12)。這3枝號的第一枝是不尋常的蝗蟲之災(九1-11),而第二枝則是一種像蠍子的生物之災(九13-19)。

  這兩災可被視為成群的鬼魔(參九111)。

  二﹒第二個插曲:

小書卷和兩個見證人(十1至十一14) 第十章最重要的意義似乎是確定約翰的呼召,正如第11節所顯示:「你必指著多民、多國、多方、多王再說預言。」說得更清楚一點,小書卷的內容可能包括啟示錄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

  眾所周知,第十一章是難解的。本章提及了量度聖殿、祭壇及在殿中禮拜的人,又提到踐踏聖城42個月(12節),還有兩位先知見證人被殺和復活(3-13節)。

  關於這一章,學者的意見有頗大的分歧,有人認為那是指復興的猶太民族和復活的先知摩西、以利亞,也有人看聖殿為真教會,在大災難時期受到上帝的保護,而兩個見證人代表在逼迫之下忠心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