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敘事的方式來整理啟示錄的基督論是比較新鮮的,但卻是很恰當的,原因有二:
第一,啟示錄此著作本身最基本的文體,就是敘事文體。所以,以敘述的角度來整理啟示錄的故事是很合理的。
第二,「基督論」本身就含括了敘事的特色。「基督」此概念,本身就包括了歷史性的直線發展,在其高潮點或終點基督將要來臨成為眾所其盼的救主和上帝話語的應驗者。所以,以文學敘述的工具來整理啟示錄的基督論,是很有啟迪作用的。
M‧Eugene Boring引用敘述鑑別學的工具,把啟示錄的故事分成四個敘事層次:
第一個敘事層次的故事是有關約翰及他的教會,Boring稱它為「約翰/教會的故事」;
第二個敘事層次的故事是有關神與基督的啟示,有關約翰所看見的異象,天上的寶座等,Boring稱它為「基督/上帝的故事」。
第三個敘事層次的故事是有關這些異象中的事件發展,開七印,吹七號,開七碗之後所看見的事件,Boring稱它為「世界的故事」;
第四個敘事層次乃是有關啟示錄中的「宏觀敘述」(Macronarrative),
意即敘述背後先存的架構,或故事背後預設的故事。這個敘述層次與前面的三個敘述層次有些微的分別,嚴格上來說,它不是啟示錄本身的故事或情節,但是,它卻
是與啟示錄的故事息息相關的,甚至我們可以說它是啟示錄故事的根基,因為啟示的作者假設讀者已經有了這些先存的認知。Boring稱它為「上帝的故事」。但是,為了避免與敘述層次二的「基督/上帝的故事」混亂,我把它稱為「先存的故事」。
這
些一層一層的敘述可以用故事中的故事的圖像來代表,簡單的來說,「世界的故事」是「基督的故事」中的故事,「基督的故事」又是「約翰的故事」中的故事。若
說這些故事是魚兒,「先存的故事」就是魚兒身邊的水,水使魚兒能存活,「先存的故事」給予啟示錄中層層疊疊的故事生命力和意義。
當我們把這些不同層次的敘述分別出來,又放在一起分析時,我們發現到它在演繹一個基督論的故事。
首先,當我們比較敘事層次二的故事與敘事層次三的故事時,發現到這「獅子羔羊」雖是敘述層次二的主角,卻不是敘述層次三的主角。敘述層次三的主要內容是世界上所將發生的事,雖然羔羊也在其中(6:16),但多數的鏡頭都不在祂身上,乃在世界將面臨的災禍,變化等事件上。
敘述層次二的故事卻是圍繞在「獅子羔羊」展開書卷,接受敬拜的主題上,而這書卷內所寫著的世界故事(層次三的敘述)卻被握在「獅子羔羊」的手中。這告訴我們甚麼呢?
這
一幅情景說明基督是那一位掌握整個世界末日戲劇的導演。祂雖是第三個敘述層次內的其中一個角色,祂卻遠超越了第三層次中的人與事,成為了戲劇背後的主管。
這同時告訴我們,雖然在第三層次有敵對的行動和角色,他們正等待被制服,但是在層次二我們看見基督其實已經在寧謐中掌權,祂已經登上了寶座(5:6),得著敬拜(5:8~9),建立了上帝的國(5:10)。
這一幅圖像告訴我們很重要的兩點:
首先,我們看見基督雖然在教會和世界中,參與末日戲劇的發展,但是,這不過是近視的小圖案。那更大的圖案告訴我們其實世界和教會是在基督之中。末日可怕的事件是握在那位「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1:5)的羔羊手中。
因此,末日的事件不管有多可怕,多不可思議,多傷害性,它終不能奪去我們的盼望。此盼望是建立在基督──末日戲劇的導演手中。因為我們深知這導演的終極目的和動機不是殺傷和毀滅,乃是拯救和重建。
因此,禍害和審判不是終極的目的,也不是絕望的警告。「世界在基督之中」的基督觀為這罪惡世界和絕望的人們帶來無限的希望。世人因此能有十足的信心期盼那「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結局。
第二,四個敘事層次的啟示錄故事也告訴我們,雖然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上帝的仇敵和邪惡還在等待被制服。
但是,基督其實已經得勝了他們。祂已經在寧謐中掌權,祂已經登上了寶座(5:6),得著敬拜(5:8~9),建立了上帝的國(5:10)。
正如包衡所強調的,基督的工作已完成了:「彌賽亞肯定已經打贏了… 一切反對上帝統治的,都被羔羊打敗了… 啟示錄餘下所描述,上帝對邪惡延續的和終極的勝利,不過是羔羊在十字架上決定性勝利的實現。」
這一幅圖像把前瞻的盼望,建立在過去的事件上,把基督徒的盼望提升至已成定局的實況。我們幾乎可以說基督徒末日的盼望不只是肯定會成就的,乃是已經成就了。
上帝國主要的戰爭已經打了,勝負已成定局,接下來的爭戰不過是收拾殘局的爭戰,現在的時間是很獨特的時間,是「已然未然」的時間。因此,我們的盼望也是「已然未然」的。藉著「信」,它已成為基督徒生命中的「實底」(希11:1)。 在基督裡的信徒,不再是在邪惡的勢力之下生活,乃是在基督的靈裡,得著更新的生命。
因此,我們的盼望不是完全只在未來,它也擁有現在真實的經歷,雖然它必須等待將來完全的實現。這種的盼望,不再是普遍的盼望,它乃是獨特的「已然未然」的盼望。這就是為什麼包衡描述啟示錄「在盼望的背景底下引發我們懷抱盼望。」
此話道出了基督徒盼望的獨特之處,它是前瞻的動力,但卻不完全向前看。它指向將來上帝的拯救,但卻不完全是將來的。其實,這拯救的大工已成了。
因此,基督徒的盼望擁有過去和將來的脈絡,而決定性的脈絡不是在將來,而是過去。若我們不是因為活在這盼望的背景之下,就不能懷抱盼望。若我們不是活在十字架的背景底下,就不能擁抱天堂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