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撒迦利亞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撒迦利亞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撒迦利亞的講章

撒迦利亞書1-23
 
在這一章的講章中,對過去事情的記憶漸漸轉為對將來事情的期待。先知與上帝分享一幅新耶路撒冷的異象與當時的實況成強烈的對比。這座城不再像主前518年的悲慘狀況,它將轉變被稱為:「誠實的城」(3)
 
在 撒迦利亞的時代,住在那城中的市民,很少有年長的;很多百姓在年輕或中年時就已死去,而那些被擄的年長的,很少會長途跋涉,回到應許之地來。但是一個社會 沒有年長的一輩,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它缺乏經驗和智慧。因此,撒迦利亞重建社會異象的一個基本要素,是老一輩的居民。老年的男女將要坐在街上(4),享受陽光和豐裕的城市生活。
 
雖 然在撒迦利亞的時代,街上只有很少的少年人;但是在新的耶路撒冷,兒童將要成為活躍生活的一部分。許多帶著年幼孩子的家庭不會冒跋涉的辛苦,從巴比倫來到 耶路撒冷重新開始。而對尚留於耶路撒冷的家庭而言,疾病和貧困在年青一代之中,敲起它們的喪鐘。但是先知預見一座城市,有孩子在街上玩耍,表明只有年輕一 代才具有無憂無慮的喜樂生活。他描述男孩和女孩的說話(5),這些孩子的歡笑使整個社會生活更加豐盛,而這就是他希望向讀者描繪的社會。
 
但 是除了有老年人和孩子以外,撒迦利亞也預期整個社會的復興。向著一個毀掉大部分的城市,這是一個難以令人理解的異象,它的貧困居民正掙扎著,而大多數人的 親戚,還一直生活在遠方被擄之地。但是這些被擄的將要回歸,人口要增長,與上帝所立的約將要再一次堅立起來:「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8)
 
這種充滿活力和繁榮的城市的異象,對於那些和先知一起,在耶路撒冷中掙扎的人,將是一種力量的源泉,產生鼓勵作用(9-17)。他們必須繼續勇敢地重建聖殿的工作,相信完成時,將有一個和平的新世紀。葡萄樹必再一次結果子,甘露將降在五榖上(12)。這城曾被列國嘲笑,但它將再一次繁榮起來,因為這種轉變是上帝旨意的一部分。但是人民為這將來的遠景而工作,他們的工作預示了彌賽亞世紀的降臨。
 
撒迦利亞超越現在,看見一個新的世代,傳達兩個信息。
 
. 禁食(18-19)。先知回到七章二至三節的信息,原本禁食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毀壞。但是現在有所不同了。禁食將轉變為歡樂的節期,悲傷將被「歡喜快樂的日子」取代(19)
 
. 外邦人(20-23)。先知再一次論及外邦人,即列國的人民(參見二11)。他描述一種狀況,耶路撒冷將變成國際之間的新聞。他們將彼此鼓勵前往耶路撒冷。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將實現,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要因他蒙福。那些猶太人要和外邦人一樣,一起分享這個異象:上帝賜給祂百姓一座永久的城市,身處其中,便可以享受「上帝與你們同在了」(23)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最後的凱旋日


     耶和華將發動一次決定性的戰爭。在那日,他會帶領地上列國聚集,他們企圖以決定性的手段,解決『猶太人的問題』(亞十四1—2)。

但在那萬軍之耶和華所揀選的日子,他會攻克列國(亞十四3);在自然界會有大地震,榮耀的主偕同眾聖徒(亞十四5)駕雲降臨(但七13),他的腳要 踏在橄攬山上(亞十四4-5);然後,歷史與上帝拯救應許的第一階段計劃,將以最決定性的勝利作一總結,正如我們所見證的,他將成為萬民、萬國、全地的得 勝者(亞十四9)。

當那日,『歸耶和華為聖』必成為主要的特色(亞十四20);列國的財富必彙集,敬拜當今的王,就是『應許的後裔』(亞十四14)。

在亞十二-十四第二段『沉重』的信息中,撒迦利亞有17次宣告『在那日』,22次指出『耶路撒冷』,13次提到『列國』。單單這些統計,就可以正確 的使人確認這幾章所強調的時間、主題及參與者。當這位創造主、救贖主,以及現在仍在管理的王回來,成就他歷來所應許的一切時,這就是地上的最後一刻了。

被擊打的牧人


     以色列中惡劣的統治者(牧人),是由羊群身上取利,但這位好牧人始被接納,後遭棄絕,以卅兩被賣(亞十一7-14),過去他曾以稱為『榮美』與『聯鎖』的杖統管他們,但當這兩根杖折斷,這個奉上帝之名統管的兄弟之邦,其權勢也啪地一聲折斷。

於是,主以大衛後裔的代表身份,被這國免職,他們對他服事的酬報或估價,就是付給一個奴僕的總數(出廿一32)︰卅兩銀子!於是,因著羊群拒絕他的領導,這位牧人便成了殉道的牧人(亞十三7-9)。

     但是,在另外一段經文(亞十二10~十三1),百姓將為他們所紮的這人哀哭,有如人為自己的獨生子哀哭,因這牧人並不是為自己受苦,乃是因他百姓的罪受苦。

     然而在那日,聖靈會澆灌百姓,因著百姓拒絕彌賽亞所帶來的衷心懺悔與哀慟,聖靈的恩典與供應,必然向他們施恩。當以西結預言,上帝的靈將賜下對耶和華與救主的認識時,同一位聖靈也會開通以色列的心,使他們信服與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