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在保羅的教訓中佔了重要的地位。但是,保羅福音信息的中心人物卻不是聖靈,而是耶穌基督;因為只有人信耶穌基督為主時,他才可以得到所應許的聖靈(加三14);聖靈是「基督的靈」(羅八9)。耶穌基督在保羅的信息中是救恩的根基(林前三11)。因此,在談論救恩時,保羅經常提及基督,而且採用了一個很特別的片語──「在基督裡」。
在保羅書信中,「在基督裡」、「在基督耶穌裡」、「在主裡面」、「在他裡面」一類的用詞經常出現,有人統計過在希臘文聖經中共有一百六十四次。在中文聖經,這個片語有時譯為「靠主」(如腓四1、4)、「指著主」(林前一31)。在林前一31,「指著主誇口」一語是引用七十士譯本的翻譯(那九24),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節經文中希臘文的「在主裡」譯為「指著主」是正確的。但是,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說所有「在主要」一類的話都是有同樣的意思,中文聖經的翻譯者事實上也注意到這點,因此在羅十五17、林前十二31、腓一26等處類似的話被譯為「在(主)基督耶穌裡」。
當保羅使用「在基督裡」這片語時,他是在說明基督與信徒的特殊關係。在林後十二2,他說:「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裡的人。」
若用現代的話表達,這個「在基督裡的人」便是「基督徒」。但是,當他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的時候,他顯然是在描述一種情境。在腓三9,「得以在他裡面」(原文直譯該是「在他裡面被找到」),更明顯地表示這種關係好像是住在一個範圍或地區一樣。在神學上,我們說這種「在基督裡」的關係,是與主合一的關係。
從保羅書信中,有兩個對比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種合一的關係。第一,他用過「在亞當裡」與「在基督裡」的對比。「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林前十五22)根據羅五12至21亞當與基督的對照,我們可以看到「在亞當裡」的意思,可說是「因亞當而死」,而眾人會因亞當而死,是由於亞當是人類的領袖。同樣,保羅說信徒是「在基督裡」時,是因為基督是他們的領袖。
另一個對比,是摩西與基督。「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在雲裡受洗歸入摩西。」(林前十1至2)這話與羅六3類似:「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以色列人過紅海的經驗,表示他們是在摩西的權柄之下,同樣,基督徒受洗的經歷,也是表示他們與主合一,不再在罪惡的勢力之下。
這種「領袖代表整個團體」的觀念,在加拉太三章也一樣存在。在加三16,保羅強調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是指一個子孫──耶穌基督——說的,但是,在二十九節,他卻說信徒「因信基督耶穌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為甚麼呢?「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二十八節)「成為一」直譯應是「成為一個人」。
保羅在這裡所要說的是:一個人信主耶穌受洗後,便是屬乎基督的,是基督一家的人。這種關係,猶如在傳統觀念上女性結婚以後成為男家的人。
在使徒保羅的教訓中,「在基督裡」是一個人整個生命的轉折點。「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他用「新的創造」來形容在基督裡的情形。
根據保羅的教訓,對一個在基督裡的人來說,整個生活的意義、地位、方式、態度都完全改變了。信徒不但是一個「在基督裡的人」(林後五16,十二2),他們坐牢時是「在基督裡的囚犯」(腓一13),死亡時成為「在基督裡睡了的人」(帖前四16),即使是軟弱的使徒也仍然是「基督裡的」嬰孩(林前三1)。信徒得救,也可說是「得以在基督裡」(林前一30),而他們活著,也都是在基督裡(羅六11 ;提後三12)。因此,他們行事為人(西二6)、事奉(羅十六3)、誇口(羅十二17;腓一26),都是在基督裡。對保羅而言,在基督裡不是理想,更不是理論,而是事實。每一個信徒都是在基督裡,每時每刻生活都是在基督裡,任何遭遇也都是在基督裡。
與這種在基督裡的觀念有密切關係的,是保羅書信中與主契合的真理。在基督裡的生活,是與耶穌基督一同生活。論及信徒將來的盼望,使徒保羅說是「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一同得分(林前一9)。「一同得分」這名詞也可譯為「團契」、「分享」。除了這名詞以外,保羅在希臘文聖經中也採用了前置詞「與」字與動詞或名詞組合,表達這個契合的思想,將這一類的用字歸納起來,我們可得到下列的表格:
1.已成的事實
(1)聯合 羅六5
(2)同釘 加二20
(3)同死 羅六8;西二2o
(4)同埋 羅六4
(5)同復活 弗二5至6
(6)同活 弗二5至6;西二13
(7)同作王 弗二5至6
(8)同隱藏 西三3
2.現在的情形
(1)同化 腓三10
(2)同受苦 羅八17
(3)同活 林後四14
(4)同得生 羅六8
3.將來的盼望
(1)同得生 羅六8;林後十三4;提後二11
(2)同活 林後四14
(3)同顯現 西三4
(4)被一同帶來 帖前四14
(5)同在 腓一23
(6)同承繼 羅八32,八17
(7)同作王 提後二11
(8)同得榮 羅八17
(9)同形像 羅八29 ,腓三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