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耶利米書簡介

名稱
  
本書是以先知耶利米的名字而名之,這名之原意是「上帝必拔出」或「上帝必建立」。

作者
  
在三十六12中記看,在約雅敬第四年,耶和華吩咐耶利米取一書卷,將一切向他啟示的預言,從約西亞的日子起,直到今日都寫在其上。此書後來雖遭約雅敬王摧毀(三十六23),但是耶和華卻命耶利米繼續補寫,除了將前書上的文意盡都寫上外,「另外又添了許多相彷的話」(三十六32)。其後,約雅敬王第五年以後一個時期的許多預言和第五十二章的結尾,按推測極可能是先知所口述和建議巴錄去記和編排而完成。

年期
  
耶利米在約西亞王在位第十三年蒙召,即主前六二六年;按計算,先知的工作時日至少超過五十多年。故此本書著作的期間,應在主前六二六至五六○年左右。

目的
  
本書信息的大前提是對猶大的審判,這審判是來自北方巴比倫人的侵害。

選自《新舊約輔讀》

先知耶利米

耶利米是一位非常卓越的舊約先知,不僅可以從耶利米書中了解他的人生,也可明白他的信息交織生命的經歷。他在猶大最 後幾個 君王的任內,盡心竭力將上帝公義的信息傳出來,經過歷史的悲劇,力挽頹勢。是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中最重要的階段,也是世界歷史進展的過程中十分決定性的一環。

在以色列的先知,有不少為上帝選召作祂的發言人,但他們的信息記載成書,列入舊約的正典中,究竟為數不多。耶利米是其中之一,必有聖靈的心意。為了解耶利米,應對舊約先知,作一番整體的研究。

先知是以色列人中屬靈的先進,有特殊的見解與先見,預言將來的事。但是他們不僅是預言家,更是傳道者、思想家、教師,以及屬靈的領導人,他們的言論為適切當代的需要。他們常站在時代的頂端守望,在歷史的路徑上是先鋒,走在眾人的前頭。

a.以色列先知的傳統

依據聖經的記載,摩西應為第一個先知,他也自承是先知。他知道耶和華的心意,說:「興起一位先知像我」(申十八15)。但是除摩西以外,以色列先知可從掃羅王的時期追溯。這樣,距離耶利米的時代,約有四百年左右。那時先知多為旅行巡迴的傳道人,照人們的要求,說出上帝的聖言(撒上十5-13)。他們的行為有些特別,甚至跳舞,伴以音樂。掃羅也曾被上帝的靈感動,一面走,一面說話;他也被列在先知之中(撒上十九18-24)。這些先知常有怪異的行為,目的為激發全國人民,為耶和華從事聖戰,抵抗仇敵。

撒母耳是先知,被稱為「神人」(撒上九6-10),和「先見」(撒上九9)。他以神人的身分說出上帝對祭司以利的話(二27)。在大衛的時代,有先知拿單,向大衛說上帝的聖言,有關國事以及預言,十分重要。他曾告訴大衛上帝應許他家有永久的王位(撒下七章)。當大衛犯罪,拿單予以責備(撒下十二章)。在膏立所羅門王,他也參與其事(王上一3839)。他的同工迦得曾同樣將耶和華的聖言傳給大衛(撒下廿四10-19)。在耶羅波安一世的時代(主前922901年),有示羅的亞希雅,預言耶羅波安將來治理北方,似乎鼓勵他叛亂(王上十一29-39)。一位不知名的先知神人,卻將審判的話傳給耶羅波安(王上十三章)。又有一位神人示瑪雅,卻禁止羅波安去向耶羅波安爭戰(王上十二22)。在主前第九世紀,有先知以利亞、以利沙,繼續這樣的傳統。以利亞向巴力祭司挑戰,因為王后耶洗別殺害耶和華的先知,提倡巴力宗教,使人民陷在罪裏(王上十八3413等)。在亞哈王的宮廷中,有先知米該雅預言災禍的事,其他先知卻說亞哈王必可獲勝,真假預言成為十分尖銳的對比(王上廿二5-18)。以利沙繼承以利亞,是一位愛國的先知。當時以色列的邊境屢受亞蘭人侵犯,他就指導以色列人信靠上帝,抵禦外患(王下六8-23,十三14-19)。他與以利亞都是先知集團的首領(王下二1-5,九1等)。
神人、先知是為上帝向當代的人傳話,對象包括貴如君王的。還有無數不知名的先知,為倡導對耶和華的信仰。當然各種宗教都有先知,在古代近東也是如此。但是耶和華的先知秉承上帝的旨意,有真正屬靈的意識,且有道德的深度,仗義直言,甚至督責君王,如拿單、迦得對大衛(撒下十二、廿二章),以利亞對亞哈(王上十八18)。亞希雅不滿所羅門的宗教失敗及政治壓迫,甚至向耶羅波安預言所羅門王朝的衰落,幾乎近於鼓勵叛逆(王上十一26-40)。以利沙似也參與鼓勵耶戶革命的事(王下九-十章)。有些先知為取悅當政者,結果淪為假先知,因為不是出於上帝的指示(王上廿二56)。耶利米在當代確受這些假先知的擾害(耶廿八章)。

b.第八世紀的寫作先知

在第八世紀中葉,大約在耶利米之前一世紀,以色列的先知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先知們仍繼承以前的傳統,為上帝發言。他們更著重話語的職事,與以前的先知有一個極大的分別。在撒母耳時代起有若干先知,大都是集祭司與先知職分於一身。他們的行動作為比真理話語多,好似以利亞、以利沙,有神蹟的行為,但留下的話語沒有那麼重要;他們被稱為祭司先知或禮儀先知現在新的先知未必出身祭司,但既蒙耶和華呼召成為上帝的發言人,他們的工作以傳講上帝的聖言為主,而且他們的信息寫成書卷。這些先知著作未必都為先知自行執筆的,而是或由別人記錄,或為後世的人們編輯。但是他們的信息成為書卷,長期流傳,以至列入正典。因此,先知著作以先知為名;這些先知稱為寫作先知、正典先知,或典型先知。

典型先知在狹義上專指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即阿摩司、何西 阿、以賽亞及彌迦。阿摩司與何西阿向北國傳道,而以賽亞與彌迦則向南國傳道。他們被稱為典型先知,因為他們的信息,成為以色列先知信仰的典型,但是他們傳 道的方式並不典型,也不算先知系統的代表。他們顯然與以前的「祭司先知」有分別,因為他們不再有固定的組織或集團。阿摩司否認他是先知或先知的門徒,因為 他不屬於任何先知的集團(摩七14-15)。他認為他先知的身分完全出於耶和華直接的選召。他們有表象性的行動,卻沒有特殊怪異或狂熱的舉動。以賽亞似收門徒(賽八16),但傳道卻是單獨的,並不成群。他們在聖所講道,阿摩司在伯特利,以賽亞在耶路撒冷。他們有禮拜禮儀的用語,卻不主持禮拜。他們如拿單與以利亞指責君王,也像以利亞那樣嚴責人民信奉異教。阿摩司與何西阿仍保有傳統,認為耶和華選召以色列人是在出埃及與曠野的時候(摩二9-10,九7;何十一1,十二9,十三4,以及阿七16,八13,九310,十一5)。二者都特別強調以色列有特權與責任,可惜他們不盡忠。所以,這兩位先知一直反覆提醒、警戒他們。有長期歷史信仰的傳統,是人民應該明白,無可推諉的。

以賽亞與彌迦對上帝的選召,卻著重另一方面,強調耶和華為祂的子民揀選大衛。錫安山為特定的地方,那裏有約櫃,是耶和華的居所。這不是阿摩司所著重的,但以賽亞十分重視。耶和華的同在是在耶路撒冷,這是以色列民族的盼望;上帝的福分必在錫安,由此傳到萬邦(賽二2-4)。耶和華必保護錫安(賽十四32,十七12-14,廿八14-18,廿九5-8)。但以賽亞也傳審判猶大的信息(賽一12-26)。神也必審判耶路撒冷(賽廿1-4)。彌迦也傳這審判的信息(彌三9-12)。所以,第八世紀的先知著重西乃的約與大衛的約,兩者都甚重要,只是西乃的約仍是最基本的。

聖約與律法,是第八世紀所強調的,因為上帝的子民,無論是民族整體或個人,都應守約遵行律法。律法是包括以色列生命的整體,有道德的深度。上帝的公義以律法為準,上帝也以此賜福以色列人。他們若干犯律法,上帝必按律法來審判他們,甚至咒詛與降禍。

以色列最大的罪,就是離棄耶和華,不信奉祂為以色列權能之主。他們不可又事奉耶和華,又事奉別上帝。以利亞曾呼喚說:「若耶和華是上帝,就當順從耶和華。」(王上十八21)。這樣的呼聲是眾先知一直重複的;未必有同樣的語句,卻有相同的精神。信奉別神,是背約的行為,必惹耶和華發怒。第八世紀先知提出審判的警告,審判不是在遙遠的將來,而是就在現今歷史的事件,他們也展望在審判之後必有光輝的將來。

第七世紀先知中的耶利米,有這樣長久的先知傳統,蒙召傳道。他正如以前的先知,有蒙召的經驗,深體上帝的靈在他身上,上帝的話放在他口中。當他發言時,他能說:「這是耶和華說的。」他為耶和華發言,在言詞中用第一人稱「我」。他提以往的傳統,以色列被揀選,在出埃及時(二2-8,七2122,十六1415,廿三7-8,卅一31-34),也是耶和華與大衛的立約(廿三56,及廿二30)。他十分重視聖約的要求。如果干犯聖約的律法,是多麼嚴重的事。耶和華是唯一的上帝;任何混合宗教都有極大的危害,會導致審判。如果人只崇尚禮儀或聖殿,卻不守約遵行律法,都無法逃罪(七1-15,廿五1-29)。他論耶和華與以色列的關係,好似夫妻(二2,三6-14),又如父子(三1922,四22)。但是以色列很早就有離道背教的事(二7),他以自然的景象來描述(二2-37-8,三19-20,八4-7)。唯有切實悔改,歸向耶和華,才能免去災禍(三6-13,三21-2,四3-4,廿三3-7)。

耶利米在舊約先知中,是十分卓越的人物,他傳的話語,經過歷代的考驗,仍在信仰的見證上發出異彩。但是,他不是單獨在以色列的歷史中,而是有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繞。

c.何西阿留下的影響

耶利米受何西阿的影響甚深。這兩位先知不僅在信仰的思想雷 同,在表達的用語相似,甚至生平人格也可相映成趣。他們都是出身於祭司家庭,都有極良好的信仰傳統,成為他們基本教育的內容。他們自小就被灌輸了重要的信 念,知道以色列蒙耶和華揀選,成為聖約之民。這在二者的信息中佔重要的地位。

耶利米書二、三章的信息與用語,與何西阿十分相似。何西阿書重要的用詞「信實」或「良善」,是耶和華對以色列的要求。「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何四1)「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六6)「你們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六4)「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就能收割慈愛。」(十12,「慈愛」原意為「良善」。)「你當歸向你的上帝,謹守仁愛、公平。」(十二6「仁愛」也是這一用詞)。上帝要將以色列再帶回,永遠歸祂為妻,以仁愛、公平、慈愛、憐憫,聘她歸上帝(二19)。耶利米就應用這一觀念論述以色列的過往與實況。耶和華紀念以色列幼年的恩愛,就是在曠野在未曾耕種之地跟隨上帝(耶二2)。何西阿與耶利米認為以色列在早期的歷史中,向上帝忠實良善。何西阿書二章十四、十五節描述耶和華領以色列到曠野,對她恩愛有加。耶和華的信實慈愛,一直在耶利米的信息中反覆論述(耶卅二18,卅三11,參十六9及九24)。

耶利米書三章一至五節、二十節,以色列是不貞之妻,離去找別的情人。這必可使讀者聯想何西阿與他妻子歌蔑的關係。耶利米強調常例:休妻已作別人的妻,前夫不會再收她回來。但是何西阿書二章二至五節,也有同樣的情形。淫行、娼妓、淫亂,都在何西阿書(一4,二5,四12,五4)與耶利米書(二20,三239,五7,十三27),用詞出於同一字根。

以色列稱耶和華為丈夫,但以後她變為不貞,這是破壞聖約的罪,正如破壞婚姻的約。聖約之民必須始終忠於耶和華,不可改變失節(何二8及耶二4-813)。因此這兩位先知一直勸導以色列人切實悔改。耶利米書四章三節:「要開墾給你們的荒地,不要撒種在荊棘中。」實際是引用何西阿書十章十二節。這是呼籲人們尋求耶和華。何西阿是引人得著救恩的應許。耶利米是為警戒他們,免受未來的審判(三19-2)。

耶利米描寫以色列為兒子。耶和華對待他們是父親的心意:「賜給你美地,就是萬國中肥美的產業,我又說,你們必稱我為父。」(三19)。這樣的心意也表達在何西阿書十一章一節:「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耶利米將夫婦與父子來喻作耶和華與以色列的關係(三192022,參四22)。

論認識耶和華,兩位先知的思想與論調十分相似。何西阿悲嘆說:「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無人認識上帝。」(何四16)。耶利米述耶和華的話:「祭司都不說,耶和華在那裏呢?傳講律法的,都不認識我。」(耶二8)。「我的百姓愚頑,不認識我。」(四22)。認識耶和華,是將生命完全奉獻與交托。所以在新約,「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卅一34)。何西阿看見有一天,耶和華「以信實(中譯詞『誠實』的原意)聘你歸我,你就必認識我。」(何二20

耶和華與以色列爭辯,在何西阿書四章一至三節。在舊約中,聖約關係的法律辯護(covenant lawsuit)是一大特色。以色列不能符合聖約的要求,就應答辯耶和華定罪。這種爭辯(r|^b)也是耶利米常用的,耶和華定外邦的罪(廿五31)。耶利米受仇敵的迫害,將自己的案件呈耶和華(十一20,二十12,參五十34及五十一36)。耶利米曾控告以色列(十五10),使他們受審判的威脅(可參閱何四1-3)。在何西阿書,耶和華定祭司的罪(四4-10)。耶利米也極力反對祭司(耶二8,廿六27,四9,五31,十三13等)。

何西阿與耶利米都詫異以色列轉離耶和華的行動。以色列到了美地,耶和華為新婦預備了家,她就立刻叛逆(何二5-8,九10)。以色列的良善(或忠實)如速散的雲霧(六4),上帝都無從下手幫助她。耶利米也提出同樣困惑的問題。以色列為什麼隨從外邦信奉異教呢?以色列甚至比異邦更差,可以隨意更換信奉的神(耶二1011)。外邦人更換神其實是無所謂的事,反正所有的假神是虛無的,沒有能力可言。以色列卻不然,離棄耶和華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二1213)。

以色列信心墮落,主要是受迦南的巴力宗教影響,因在曠野的時期還未玷污(耶二1-3;何九10,十一1)。結果以色列失去了上帝所賜的福祉,甚至連家庭倫理的基礎都動搖了(何四14)。這是耶利米的論調。以色列在敬奉耶和華的事上失敗,就隨從別神。他們道德的動機就失去了,不再有仁愛、信賴與感恩,辜負了耶和華對他們的期望;悲哀的是他們竟然不認清巴力宗教的虛妄(二51113,以及何九10)。

何西阿與耶利米都十分強調悔改。耶利米書三章廿二至廿五節,十四章七至十節,以及十四章十九至廿二節都是認罪篇。他認為以色列人應有這樣認罪的態度,因為以色列的救恩只在於耶和華。他們承認罪惡,才可懇求上帝不廢除聖約。這也是何西阿的語調:「來吧,我們歸向上帝!」(何六1-3)以色列必須歸向上帝,不向亞述求救,只求耶和華除淨罪孽(十四2-3)。

這兩位先知在婚姻的事上都有表徵性的動作。何西阿的婚姻是耶和華所命令的(何一2)。耶利米被上帝禁止結婚,獨身也是表徵的動作。婚姻是象徵耶和華與以色列的關係,不忠貞使上帝傷痛,不婚就根本不建立關係。

在何西阿書四章二節,有罪惡的列表: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這些好似十誡所列出的。耶利米書記述耶利米在聖殿講道(七9),所列舉的罪惡也相彷: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

這兩位先知出身相似,個性也相似,多愁善感,哭泣嘆息,同 為哀哭的先知,同為常經憂患、多受痛苦的人,同為婚姻問題煩惱(何西阿有不貞的妻子,耶利米有不婚的苦楚)。他們都以以色列歷史的經驗,明白耶和華的心 意,傳出上帝公義的信息,因此更能適切當代的需要。從耶利米受何西阿影響,不僅看出先知的傳統,也可明白神的心意一貫與永久。

d.耶利米與其他人物

耶利米蒙召的經驗可與以賽亞比較。在以 賽亞書,耶和華以極端的威榮顯現。祂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人的肉眼不能看見祂的榮臉,更不能親近祂。但以撒拉弗為服役的靈,拿火炭潔淨以賽亞的嘴唇,耶和華 對他是超越的上帝,使他在震懼中敬畏。但是在耶利米,耶和華是內貫的上帝。祂的顯現並不威嚴,祂好似站在耶利米旁邊,與耶利米說話。所以,耶利米並沒有畏 懼,卻感受上帝的手按在他口,使他承受先知的使命。以賽亞並不然,他深感罪孽深重,因而驚呼:「我滅亡了!」。但是當以賽亞聽見主神的聲音,雖沒有指定 他,他卻自動奉獻,對上帝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六8)耶利米蒙召時,明明聽見耶和華的話,知道耶和華在他還未出生之前,已經選召他,並指定他作先知。但他仍猶豫膽怯:「主耶和華,我不知怎樣說,因為我是年幼的。」(耶一6),他與摩西一樣缺乏自信(參出三10),也就因在信心的順服上不足。但是以賽亞與耶利米同有祭司家庭敬虔的背景,對上帝的認識也在長進中,並有自知之明。這些在聖靈的引導中,漸臻成熟,進而意識神的選召與叮嚀。

耶利米可與尼希米比較,因為二者都有熱切的愛,愛同胞,愛上帝的城。他們都為以色列民族的厄運悲哀,深察上帝的民干罪。使上帝傷心與忿怒,他們在苦痛中無法忘懷自身付上的代價。尼希米屢次求神記念他:「我的上帝啊,求祢因這事記念我,不要塗抹我為上帝的殿與其中的禮節所行的善。」(尼十三14)耶利米也求上帝記念:「求祢記念我怎樣站在祢面前,為他們代求,要使祢的忿怒向他們轉消。」(耶十八20) 耶利米不像尼希米只求神記念善行,他代求的愛心值得稱道。但是尼希米的工作受人尊重稱揚,因為他是一位愛國的人。他雖在異地供職外邦君王的宮廷,仍以國家 第一、民族至上為己任。耶利米則受人輕視與反對,看他為叛國者,因為他勸導在猶大的以色列人向巴比倫投降。他看清這是耶和華的刑罰,是無可逃避的審判。他 知道如果降服,便不必再作無謂的犧牲。留下餘民,可成為民族復興的核心,努力從事復國的重任。他這樣勸導,其實內心十分矛盾。他愛國的情懷怎能容忍接受失 敗的痛苦呢?但他更看見耶和華的心意,這是別人無法體諒的。耶利米站在敗亡的窮途,尼希米則在復興的首途,但是上帝的恩典在他們個人與他們關切的眾人仍是一樣的。

最後耶利米與主耶穌比較。也許這樣的比較不當,因為主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但是兩者確有若干相同之處:
(1)耶利米與主耶穌都生活在類似的環境。耶利米在耶路撒冷,這城正被巴比倫毀滅中。耶穌當時也同樣受強權羅馬的脅迫。耶路撒冷也將毀滅(太廿四章,主的預言)。宗教情形也都只在禮儀的外表,而無屬靈的實質。
(2)他們兩位都過孤寂的生活,同鄉親友無法接納他們,甚至反對他們;他們都沒有婚姻生活,且備受祭司與人民的輕視與迫害。
(3)他們的教訓簡單而重要。信仰是內心的,所以不可崇尚外表的禮儀。道德的行為才是真正信心的表現。
(4)他們的心十分敏感,同情人們的疾苦,為百姓的罪惡而傷痛,以致哭泣嘆息。因此,他們注重禱告生活,向上帝祈求,無時或已。
(5)這兩位為上帝的道受苦,表面看似乎都是失敗者,但是他們受苦的代價沒有白白付出。主耶穌救贖的工作得以完成;耶利米不能救贖,卻傳出救贖的福音。

但是耶利米怎可與主耶穌相比呢?
(1)主耶穌始終表明祂無比的愛,不像耶利米那樣氣忿,而有惡毒報復的心。主耶穌的愛一直是甜美的,祂從來不懷疑上帝的恩慈,耶利米卻常發怨言。
(2)主耶穌完全沒有犯罪,所以祂受苦,能成就救贖。耶利米有人肉體的弱,有罪需要悔改,需要上帝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