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摩西時代的神學

  當雅各和他的家人、眾子下列埃及,那時,他們是一個大家族;但在出埃及記開始時,雅各的家族已經成為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將要上帝使用,向人類啟示他自己。海克索人及後來的埃及人壓迫以色列人,但上帝定意要將以色列人從捆縛中釋放出來。出埃及記十二章,是災難的高潮,上帝差遣死亡的天使走遍埃及,只有那些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楣及門框之上的家庭,才得著救贖——將血塗在家門前,是一個信心的行動。上帝拯救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地這件大事,也預表了上帝將來要借雅各的一個後代,完成的一個更大的救贖——彌賽亞的救贖。上帝帶領被救贖的以色列人來到西乃,他與這個國立約;並將以色列人歸於自己,作特別的民。以色列因此成為上帝借摩西之約在世上實現上帝權國度的中保。


以色列︰上帝的子民


 
在出埃及記十九章,上帝與以色列民立了一個有條件的約,就是摩西之約。這個約和古代宗主與屬國之間的條約相以。這約是有條件的,說明了宗主(君王)為他的屬民(屬國)所作的事,百姓立此約的條件是︰他們必須順服君王。這位宗主應許要保護和供應他的屬民的需要;這保護和供應,會因為屬民的順服而臨到。換句話說,如果他們順服上帝,他們便得福;如果他們不順服,他們便受責罰。


出埃及記十九章摩西之約中宗主與屬國間條約的形式條約項目


出埃及記十九章摩西之約的內容傳統開場白


3
節下  承認君王歷史


序幕


4
節   重提上帝過去的供應


一般條款


5
節上   以色列需遵守的條件


應許的祝福


5
節下至6節上  祝福的應許


 
上帝和以色列民所立的,被稱為摩西之約。上帝提醒百姓他們的責任是順服(出十九5)。百姓對上帝說︰「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十九8)這就是表示他們願意遵守此約。此約立成之後,以色列民——就是上帝在世上上帝權國度的中保——便誕生了。

列國的中保


 
上帝應許要使以色列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以色列民要分別為聖歸子耶和華,為他向各國作真理的中保,就如宣教的使命。祭司是中保,向上帝作人的代表;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整個以色列民就是對世界各國作上帝國度的中保。以色列民是一個普世性的祭司國度,「他們要向世界各國作上帝恩典的中保,正如亞伯拉罕要叫萬國得福一樣」。


 
以色列民的歷史滿載一次接一次的失敗。她從來沒有達成作上帝真理中保的任務。按以賽亞的預言,將來那真正的以色列人「彌賽亞」,要完成上帝對萬國的任務;作為一個國家的以色列民,要對世界各國作屬靈的光。以色列民在這個使命上失敗了,但最終,彌賽亞要借著建立千禧年國度,將上帝的光向萬國顯明。(賽四十二6,四十九6,五十一4,六十13


 
以賽亞這些話在「僕人篇章」中講得很清楚,那裡形容上帝的光怎樣照亮萬國,上帝的光借著「上帝的僕人」彌賽亞傳出,而上帝的靈也降在彌賽亞身上(賽四十二1);彌賽亞要將上帝的光傳給外邦人(賽四十二6,四十九6)。最後上帝的福氣要傳到地極,如此才能完成他對先祖亞伯拉罕的應許(創十二23)。彌賽亞也要復興這個墮落的國度(賽四十九6),使到在亞當裡所失落的一切能夠恢復過來。在彌賽亞管治的榮耀國度裡,所有在伊甸園中失落的,都要重新建立,全世界要認識上帝的真理(賽五十一34)。那日,上帝要再次讓亞伯拉罕的後裔得著尊榮,耶路撒冷要作真理的中心,世界的各國要流向以色列人,尋求真理(賽六十13)。

國度的憲法


 
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之後,上帝賜給以色列人一個憲法,這個憲法包含了大部分出埃及記、利未記及申命記的篇幅。這些就是作為中保國度的約的條文。以色列人若要得到上帝的賜福,便需要順服。


 
律法分為三十範疇︰民事律、禮議律,及道德律。

道德律


 
道德律主要是十誡(出二十217;申五621)。但道德律並不限於十誡。十誡的誡命可以分成兩大類︰人與上帝的關系,指前面的四誡(出二十2 11);人與人的關系,指後面的六誡(出二十1217)。道德律開宗明義的一句話是︰「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二十2);道德律是︰「量度正誤、善惡的道德標準;是以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堅定不移、無瑕無疵的聖潔本性為標準。上帝的本性、屬性、品性,特質是一切道德抉擇的量度依歸。」

民事律


 
民事律包括寫在出埃及記二十五章1節至四十章38節,及利未記和申命記中的許多法律。這些法律反映出上帝對以色列人社會生活的關注。在這個中保國度裡,以色列人在生活中要對鄰舍表達適當的關心。這些律法就是關於奴僕、傷人、物業權利、孤幾寡婦的保障、金錢借貸及其他關注的事項。

禮儀律


 
禮儀律主要寫在出埃及記二十五章1節至四十章38節(也寫在利未記及申命記)。禮儀律的內容包括會幕、祭司的服飾、工作及祭祀等。


 
必須注意的是,這些不同分類的律法交織成現在的出埃及記至申命記;有時在一段記載中,同時提及三種律法。要將三種律法明確界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基本上,這些律法是以色列人與耶和華之間所訂立的憲法;以色列若要獲得上帝的賜福,便須遵守律法,順服這個中保國度的宗主。以色列人若不遵守律法,先知便會叫他們回轉順服律法。


國度的敬拜


 
上帝既然為自己呼召出一個特別的民族,他必定供應這個初生的民族,讓他們可以與上帝相會。上帝因此定下了會幕的敬拜,讓以色列人親近這位聖潔、無限量的上帝。耶和華要在會幕中與以色列人相會(出二十五22,二十九4243,三十636)。


 
耶和華吩咐以色列人建造會幕。


(Ⅰ)會幕可讓上帝住在這個民族當中(出二十五8)。


(Ⅱ)會幕可讓上帝彰顯他的榮耀(出四十3435)。


(Ⅲ)會幕能讓有罪的人親近聖潔的上帝,因為這會幕是祭祀敬拜的地點(利十七11)。


(Ⅳ)會幕讓人記得聖潔的上帝是與有罪的人分別出來的。


V)會幕預表基督的救贖(來八5)。


 
會幕分為兩間房子——聖所和至聖所。上帝命令以色列人將一個稱為約櫃的木櫃放在至聖所內,將施恩座蓋著約櫃。上帝在這裡與這個國同住(出二十五22)。在會慕外院的入口處,有一個燔祭壇,祭司要在這裡向耶和華奉獻燔祭(出二十九38),借此提醒這個民族,他們要憑著血去親近上帝。祭司皆為利未支派的人,他們在這個民族中分別出來,作為與聖潔的上帝之間的中保,祭司都在會慕裡事奉。整個會幕敬拜的制度,是要提醒人有一位無限、至聖的上帝;這會幕也提醒這個民族,他們需要靠著一位中保才能親近上帝。

巴勒斯坦之約


 
申命記已提到以色列人會佔領已勒斯坦地。以色列人經歷過曠野的旅程,已經到達死海的東岸,預備進到巴勒斯坦地。這是該書一個重點,因為「申命記的作者,曾經六十九次重復提及以色列人要有一天[佔有][住在]上帝所應許的土地上」。上帝重申這個約的條件,他一再提及以色列人必須順服,才得福氣(申二十八114);他又提及他們不順服便會招致審判(申二十八1568)。這些審判包括日後被亞述人(主前722年)、巴比倫人(主前586年)及羅馬人(主後7G年)侵略(申二十八64)。但當這一切的災渦完結後,上帝啟示以色列人會再次佔有那地(申三十110),這事最終在千禧年國度中實現。


約的性質


 
巴勒斯坦之約的性質,包括以下幾方面︰


(Ⅰ)以色列民會因為不忠而被拔出(申三十13);


(Ⅱ)以色列民將來會悔改(申二十八6368);


(Ⅲ)彌賽亞會再來(申三十36);


(Ⅳ)以色列民會在聖地上復興(申三十5);


V)以色列全民會悔改(申三十48;比較羅十一2627);


(Ⅵ)以色列民的敵人要受審判(申三十7);


(Ⅶ)以色列國要得到完全的福氣(申三十9)。


 
巴勒斯坦之約之所以重要,因為它重新確定以色列人在聖地上的權利,巴勒斯坦之約的應許,不會因著摩西之約的條件而被廢止。巴勒斯坦之約,稱為一個永遠之約(結十六60),因為這約是亞伯拉罕無條件之約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擴展。

約的應驗


 
細讀申命記二十八至三十章,我們可以看見上帝早已預告,以色列人因著背道會被亞述人、巴比倫人和羅馬人分散,這預言是在他們佔據巴勒斯坦地之前發出的。在巴勒斯坦之約實現之前,以色列人要先悔改,認識彌賽亞(亞十二1014),從各國歸回;他們已在各國流浪多年。巴勒斯坦之約,可以說是未來的、末世的事件,它的應驗是以色列人在千禧年國度中住在聖地上。


總結


 
摩西的敬拜制度,給我們另一些關於上帝的啟示。


(Ⅰ)上帝是聖潔的,人不能不靠著中保親近上帝。上帝的聖潔顯明在他對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上,因此,上帝也將一個道德的法規賜給人,叫人遵守。


(Ⅱ)上帝是普遍存有的,他照顧他自己的子民,並與他們同住。


(Ⅲ)敬拜聖潔的上帝,必須有血。血要用來消除罪,人若不靠著血,就不能親近上帝。


(Ⅳ)利未祭司的中保工作,預表那位一次過救贖人類罪惡的中保的工作。


V)上帝與選民以色列人立約。在舊約時代,上帝曾設立多位中保,叫他們在這個中保國度中管治以色列民。





有君尊的祭司

     以色列為上帝所擁有、所珍愛的產業,要成為有尊貴祭司。萬國中為首生的,被賦予兒子的地位。他們就好像被鷹背負在翅膀上從埃及拯救出來,並且要代表他們成為事奉的人。出埃及記十九3-6宣告了這個中保的角色︰

     你要這樣告訴雅各家,  曉諭以色列人說,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我珍愛的產業,因為全地都是我的,是的,你們要歸我作君尊的祭司,為聖潔的國度。(另譯)


    全世界都屬於耶和華,但他卻獨授命給以色列。並已賦予他一個固特殊的使命。Charles A.Briggs說︰

    對於第二處彌賽亞的預言﹝創九27﹞,我們有進一步的解明,那就是上帝住在閃的帳棚中,要變成上帝要以色列 王國之 君進行統治。

    上帝的國是祭司的國度,是聖潔的子民。它不但對世上萬國有主權,也有作祭司的上帝聖服事。聖潔,是因為以色列人是他們聖潔君王的臣民;身為祭司,他們要代表祂,並要作祂與列國的中間人。於是,亞伯拉罕之約的第三個特色就解開了。對亞伯拉罕而言,關鍵在於應許的後裔;對雅各而言,關鍵在於應許之地。同樣的,當以色列成了一個國家,將自己與埃及人分開,並與世上各國進入獨立的國家關系之後,他們所要承擔的對外關係,就成了關鍵,一方面是對上帝他們的王,另一方面是對列國。第一要務就是發揮那個關係的積極面。這在我們的應許中已表達出來︰承擔君王與祭司的職份。他們是祭司的國度,國度與祭司職融合在和諧的概念中,即君尊的祭司或祭 司之 君。

     Briggs注意到『祭司的國度』這個片語,與其說它是屬格的一個構成關係,還不如說是一個複合名詞。事實上,兩詞極其和諧地緊密相連,以致以色列即將成為祭 司之 君 和 君尊的祭司。國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被看作是一個整體,因為每一個人都被算在兒子的名份中。

     近來,William Moran主張,『祭司的國度』並非『聖潔的國民』的同義詞,而是分離的實體。對Moran而言,出埃及記十九章3-6節的文體是非常個人性的。第3節是以『向以色列人』開始的,第6節也以『向以色列人』作結束。在第4-6節這一段向百姓宣講的信息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都以加強的『你們』引進。還有多處重複提到人,強調了出埃及記十九章3-6節之約是一個極個人性的宣講︰『你們』(兩次),『歸我』(三次),以及『雖一切都屬我』的頭韻。

     以色列這個國家是上帝個人的產業,所賦予他的獨特本質和特殊的地位,都包含在普世的祭司職中。他們要成為上帝向地上萬國施恩的中保,甚至就像在亞伯拉罕裡『地上的萬國要蒙福』一樣。

     百姓何其不幸,他們竟拒絕成為國家祭司的特權,反而喜歡讓摩西亞倫作他們的代表(出十九16-25;廿18-21)。因此,上帝原先的計劃一直到新約時代,“信徒皆為祭司”的主張,才再一次宣告出來(彼前二9;啟一6;五10)。雖然如此,以色列身為中介者的角色並沒有廢去,他們蒙上帝揀選,為要供應萬國的需要。

     耶和華顯現時雷轟般的聲音與如同閃電般的同在,在自然界造成了難以阻止的地震,百姓在其中敏銳地察覺到他同在的莊嚴與神聖。因此,他們求摩西代表他們去挨近上帝,為他們接受上帝所傳達的旨意。摩西就這樣成了代表百姓的第一位利未人。後來,摩西藉著上帝的權柄,將亞倫和他的兒子分別為聖,使他們在祭壇上供職(出廿八1)。其他與聖所和獻祭儀式有關的工作,就給了整個利未支派的人,因為他們在金牛犢事件中證明了他們的忠心(出卅二25-29)。

    盡管如此,整個情景在人類編年史中仍是前所未有的事件。談到最初與上帝在西乃山的相會,摩西在申命記四32-37問百姓說︰

曾有何民聽見上帝在火中說話的聲音,像你聽見,還能存活呢?……他從天上使你聽見他的聲音……又在地上使你看見他的烈火……因為他愛(你)。

     但如今,上帝的聲音已經為摩西聽見︰為以色列作中保的工作此時也必須由祭司(亞倫與他的兒子)和利未人來執行。利未人供祭司職的替代性,甚至在民數記三章12-13節作了更生動的描繪。以色列各家每一個頭生的孩子,都有一個利未人獻給上帝,代替那位應死的頭生的兒子。原來合乎邏輯的結果是,凡頭生的都要殺了獻祭,好表明耶和華對全地的所有權。上帝卻沒有如此行,反而藉著男人和女人的長子之例,終止了那樣的推論。在此例中,上帝樂於提供利未人來替代。同樣的,大祭司代表了所有的百姓,當他進入聖所的時候,把刻有以色列所有支派之名的胸牌佩在身上(出廿八29)。

     這祭司的職任是以『永遠的定例』賜給亞倫的(出廿九9),後來向非尼哈再一次予以更新(民廿五13)。這裡要特別注意,得以永遠確保的是那個職任,祭司職,而不是特殊的個人或家庭。因此,後來當這個職位從非尼哈的子孫暫時轉給以他瑪家系時,祭司職並未廢除。結論還是一樣︰上帝的應許永遠長存的。

 

閃的祝福

  雖然人類的數目少至八人,但上帝再次說他會賜福人類。正如他在較早之前所宣告的,要借著女人的後裔賜福氣(創三15),他現在也宣告,將來要借著閃的後裔,施予福氣(創九26);這顯明了中保的體系,愈來愈狹窄。


「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這句話,說明了上帝要在閃的後裔中,保存真有信心的人;這句話也顯明了閃的後裔可以與上帝相交。


「耶和華」是YHWH一字的翻譯,按傳統譯作「耶和華」(Jehovah),但更恰當的譯法,可以譯為「雅巍」(Yahweh)。這是一個重要的名字,因為這名字在後來是要說明上帝與以色列民立約的關系,這事在出埃及記六章3節宣告了。這句話也暗示,彌賽亞(就是應許建立上帝的國度的一位)會從閃的後裔中誕生。


 
閃的後裔,可以追溯以色列的歷史。亞撒法(創十22)「是希伯來人的先祖」;希伯(創十24)可能就是希伯來一名的來源;而亞伯拉罕正是希伯的後裔(創十四13)。雅弗的後裔也得著福氣(創九27);雅弗的名字意思是「擴張」,意思是在地域上廣大地擴展。提到雅弗的福氣,上帝使用了以羅欣(Elohim)這個名字,含意是「上帝是大地的創造者及統治者。這名字基本的含意,是上帝屬地的賜福,而不是屬靈的賜福,雖然雅弗也會得到屬靈的賜福。」


 
上帝用洪水審判了敗壞的世界,但他也宣告所有人類將來的福氣。福氣是從立約之上帝耶和華而來的,要賜予他的立約之民,也就是閃的後裔;上帝現在顯明他要藉著閃的後裔,藉著希伯來人施行祂國度的計劃。





洪水


 
創世記六章的記載,形容人類進一步的墮落、腐化,結果引致上帝用洪水將人毀滅。


既然塞特的後裔稱為敬畏上帝的人,為什麼聖經卻將挪亞突出為義人?又「上帝的兒子」(創六2)究竟指誰?這有很多不同的論點。認經文整體意思來看,上帝的兒子是指塞特的後裔,敬畏上帝的人,而人的女兒是指該隱不敬虔的後裔。塞特敬虔的後裔,與該隱不敬虔的後裔通婚,人類便整體地墮落,落在「肉體」的生活中,這是指一種軟弱、腐化及沉迷於罪中的生活。人類的罪散布在地球上,人類罪孽深重(創六5)。這時期也說明人對上帝國度及上帝所設立的權柄全然的抗拒。


挪亞是上帝國度統治的中保,他單獨站出來,在那個世代中作義人(創六911)。挪亞正直無私,對人如是,對上帝也如是——他是公義的(希伯來文zedek),這是指對人方面而說;他也是毫無暇疵的(希伯來文tamin),這是指對上帝的方面而說(六9)。


挪亞與當時的世界,是站在一個對立面——挪亞是公義的,但當時的世界是不義的;挪亞與上帝同行,但世界卻充滿強暴。


罪帶來審判,耶和華宣告他要向罪施行公義的審判(創六713),上帝的靈不再住在人裡面。


審判與賜福,是兩個對立的觀念,這兩個觀念在舊約中經常出現,而在創世記六章78節就可看到,當上帝決定要審判罪惡的人類時,他亦同時宣告福氣要臨到挪亞。上帝中保的國度,是借著挪亞的後裔而設立的。





聖約神學之概述

     聖約神學是一個闡釋聖經的系統,以兩個約為基礎︰就是行為的約(covenants of works)和恩典的約(covenant of grace)。

 

一些聖約神學家更分為三個約︰行為、救贖和恩典的約。聖約神學指出,上帝在最初已與亞當立了一個行為的約,應許順服的得永生,不順服的要死亡。

 

自亞當犯罪後,死亡臨到人類。但上帝以恩典的約去解決這個人類困境,使罪和死的問題得以解除。基督就是上帝恩典的約最後的中保。

 

 

舊約神學須具備的條件


     研究舊約神學必須具備以下幾種要素。

 

)若中肯地處理經文,首先需要有關於聖經默示的教義。要是我們只單從人的理性去批判經文,就不能真正察究經文的含義。

 

)研究舊約神學必須包括經文注釋的研究,也必須正確地應用釋經學原理,讓經文親自對讀者說話。這種方法是歸納法研究,而不是演繹法研究。

 

)舊約神學是建立在漸進式啟示的基礎上,舊約神學是借著注釋學的研究,發掘上帝在歷史中的啟示進程。

 

)舊約神學是研究不同時代的神學,特別是關於上帝向他的諸位中保所立的聖約,讓人知道他怎樣在聖經歷史上啟示自己。

 

(V)舊約神學肯定聖經的統一性,就是說,關於神自己的啟示,是反映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叫上帝自己得著榮耀,這個統一性可見於國度的觀念上。


     上帝國度的概念,正好反映出舊約的統一性和具有中心(主題)概念。這個主題,從創世記一開始直至先知書的結尾,都可以發現,聖經說明上帝借著諸位中保在地上傳遞他的旨意。


     從創世記開始,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上帝都是透過中保,管治他在地上的國度;亞當是上帝在地上國度的第一位中保,彌賽亞是最後一位中保。


     由太初開始,上帝對人的心意是一樣的,就是讓人管理他的世界,人是地球之主。但是,人墮落了,上帝的工作就是要恢復人作世界之主的地位,人類在地球上最後的統治方式,將會是彌賽亞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