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使瞎子得看見

(太廿29~34;可十46~52;路十八35~43)


這是在耶利哥城附近發生的事,馬太福音寫的是兩個瞎子,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說是一個瞎子,馬可福音還說,這個瞎子的名字叫做巴底買。當巴底買聽到耶穌經過時,他可以說是發出了絕望的呼喊:「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我吧!」

大衛的子孫指的是猶太人日夜期盼的彌賽亞。巴底買對耶穌的認識可以說十分正確,耶穌就是彌賽亞。但是沒想到祂這樣迫切的懇求卻招來周圍的人的責備,而耶穌似乎也沒有什麼反應。巴底買的心裡一定很難過。你曾經遇見過類似的情況嗎?

心裡已經很難過了,周圍的人或家人都不體諒,甚至還責備你。而上帝似乎也保持沈默。這時,你會怎麼做?

巴底買沒有放棄希望,他反而更加大聲地呼喊耶穌。這可能是他唯一的機會呢!他的呼喊終於得到耶穌的回應。

耶穌問他說,「要我為你做什麼?」

瞎子巴底買非常清楚他自己的需要,不像前面所說的門徒雅各和約翰,耶穌說他們不知道自己在求些什麼。巴底買說,「我要能看見。」

耶穌對瞎子說,「你可以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

巴底買果然看見了!他就在路邊跟隨耶穌、讚美上帝,眾人也都讚美上帝。

從瞎子巴底買身上,我們看到他是一個認識主又認識自己的人。有時候,許多明眼人反而瞎了心眼,看不見上帝的作為(約九39)。願主開通我們的心眼與心耳,能夠更加認識祂。

你知道你需要什麼嗎?你要耶穌為你做什麼?如果耶穌這樣問你,「要我為你做什麼?」

你會怎樣回答?

天國的教訓

耶穌一開始出來傳道時,就宣告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一15)他在周遊加利利時,也曾經用許多比喻講論天國的道理。

「天國」是馬太福音的用語,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則用「上帝的國」,二者其實相同。

天國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是非常寶貴的,耶穌用寶貝藏在地裡來形容它。有人發現了這個寶貝,就歡歡喜喜變賣一切所有的來買這塊地。天國又好像一顆重價的珠子,買賣的人識貨,看到它,就去變賣一切所有的來買它(太十三44~46)。要變賣一切所有的,來換這塊地或這顆珠子,而且還是歡歡喜喜地這樣做,這個寶貝的價值一定非常高。天國就是這樣。但有些人不知道天國的寶貴,自然無法放下自己所有的,來追求它。使徒保羅說,他以認識耶穌基督為至寶,其他的事相形之下,都像糞土一般不值錢了(腓三8)。一個人如果認識到天國的寶貴,就會像使徒保羅這樣。

天國是怎樣的情況呢?它是一個上帝掌權的地方。耶穌曾經說,他靠上帝的能力趕鬼,就是上帝的國臨到(路十一20)。

法利賽人關心,上帝的國何時臨到。耶穌說,上帝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十七20~21)。只要一個人或一群人,讓上帝掌權,上帝的國就在他們中間。但是耶穌在教導門徒向天父禱告時卻說,「願你的國降臨」。這樣看來,上帝的國好像是已經來到,但又尚未成全。

要怎樣才能進入天國呢?耶穌曾對尼歌底母說,一個人必須重生才能進上帝的國,也就是要從水和聖靈來生(約三1~8)。這唯有憑信心,信賴上帝所預備的救恩。 難怪使徒保羅要以認識耶穌為至寶了。

你能夠體會天國的寶貴嗎?你願意拿什麼來換它?你是否願意讓上帝在你的生命中掌權?你覺得上帝對你有真正的影響嗎?祂如何影響你?

       總結來說,耶穌周遊加利利時,訓練門徒,醫病趕鬼,傳天國的福音,這是耶穌在世三項重要的事工。

三次周遊加利利


馬太福音四23說,「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35~36又提到他再度周遊加利利:「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

加利利這個區域的大小,在耶穌的時代約有70公里長,40公里 寬。根據公元第一世紀猶太史學家約瑟夫的記載,它大約有兩百多個村莊。由於它有不少外邦人和猶太人雜居在一起,被猶太人看輕,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太四16)。耶穌童年所住的拿撒勒,就座落在加利利。

耶穌周遊加利利的行蹤前後次序不容易安排。這裡根據路加福音,穿插馬太福音的記載,約略分為三大段。請參看耶穌在世三年半傳道行程表。

1.首度周遊加利利:

耶穌在迦百農趕逐污鬼,醫好西門彼得的岳母,又潔淨長大痲瘋的,醫治一個癱子,並治好百夫長的僕人。最奇妙的是他在拿因城叫一個寡婦的兒子從死裡復活。但是在自己的家鄉拿撒勒,耶穌卻被棄絕。他在這段期間設立十二個使徒,在山上教訓門徒,並討論安息日的問題(參看路四14~七50;太四23~八22,九1~17,十二1~21)。

2.次遊加利利:

這一次,他有十二個門徒與許多婦女隨行。耶穌平靜風和海,在格拉森趕鬼進入豬群,又醫治患血漏的婦人,叫管會堂睚魯的女兒從死裡復活。他亦在此時用許多比喻講論天國的道理,但拒絕法利賽人要他行神蹟之要求(參看路八1~56;太八23~34,九18~38,十二22~十三52)。

3.三遊加利利:

這一次,耶穌訓示並差遣十二個門徒,用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但他卻在拿撒勒再度被拒(參看路九1~17;太十1~十一1,十三53~十五20)。

從耶穌三次周遊加利利,我們可以看見他如何訓練門徒作工。第一次,他選召他們,設立他們為使徒;第二次,他帶著他們同行,讓他們見習他如何傳福音、教導人;到第三次,他就差遣他們出去傳道。這種階段性的訓練實在是今日服事主的人所需。除了教導訓練門徒之外,耶穌在這階段最主要的工作是:醫病趕鬼,傳天國的福音。

大筵席的比喻

  路加福音記載的大筵席明顯的是關於『上帝國...』(14:15)的事。類似的比喻在馬太福音是『天國好比...』(22:1)

【路加與馬太經文比較】

  兩個比喻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許多相異的地方。

  類似之處:都是一個筵席,所有被邀請的客人都拒絕參加,有兩次去出的邀請,也有其他的人被邀請(大街小巷及籬笆上的人)

  異別之處:馬太指明是一個王為他兒子娶親的筵席。馬太中的客人沒有講明拒絕的原因。馬太指王的僕人被殺了,然後王就派兵除滅那些兇手。王也把一位沒有穿禮服的參加者丟出去。 兩個比喻的上下文都不相同(馬太是在末世審判的談論時提出來,路加是因為耶穌去法利賽人家吃飯而提出)

   
一般上,聖經學者都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比喻。認為是耶穌在不同的時間講說兩個相似的比喻;都是用筵席作背景,針對不同的聽眾和處境。

【比喻的背景】

   
路加這個比喻是接續耶穌在安息日到一位法利賽人的首領家去吃飯因為各人揀首位引起說的(14:1),馬太是耶穌在聖殿教訓人被祭司和長老責問而藉此比喻用來指責這些祭司長老(21:23)

    耶穌也教導說當人請客時,不要只專請親戚朋友,富有鄰居(14:12),也要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14:13)。這些人物也出現在下 一個比喻中(14:21),也曾出現在耶穌一開始出來傳道時閱讀的經文(4:18;61:1-2)。耶穌也說明請這些人來吃飯是有賞賜的:「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14:14)

    有分於義人的復活,乃是法利賽人操練敬虔的整個目的。有分於義人復活的時候,也是進入上帝國的大筵席的時候,這也是猶太人的觀念( 13:29;22:29;3:20),因此有一位同席的立刻提起說:「在上帝國裡吃飯的有福了。」(14:15)

    按當時的猶太人,一切有體面的猶太人皆有分於彌賽亞的筵席,法利賽人更以此為他們的特權。相信這位同席的人也感覺自己該有此榮幸。
     耶穌就對他講了這比喻作為回應。

【敘述分析】

◎情節(Plot)   
    按照風俗,主人會派僕人作兩次的邀請。第一次早在筵席之前(14:16),另一次的邀請是在開筵席之前(14:17)。這是一種客氣的作法。當筵席 開始後,還有一小段的時間容許遲到的客人進來。當這時間過了以後,門口的歡迎牌子就會被收起來,客人就不能再進入(25:10)。這樣的的背景與當 時的猶太人社會筵席習俗相吻。

    有些被邀請的客人不願意參加也不是奇怪的事。不過所有的客人不到來卻不可能發生。客人不來後卻把許多不認識的人拉來倒是怪事。可見說故事的人是在這方面多少隨意創造了一些情節,為了把目的表達得更清澈而修改。

◎人物:

    有四種人物;筵席的主人、僕人、被邀請卻拒絕來的客人、後來的客人。後來的客人也有兩類;那些大街小巷中貧窮的,殘癈的,瞎眼的,瘸腿的,另一類是路上和籬笆那裡的人。我們要問誰才是中心人物?如果是筵席的主人,那這比喻的重心就是一個上帝的邀請的比喻。那主人就可以比喻為天父,僕人可以比喻為耶穌, 那些拒絕來的客人代表猶太人宗教領袖。如果是拒絕來的客人為重心,那就是一個不服從的猶太人領袖的比喻。如果是後來的客人,那這比喻就可稱為被遺棄的猶太人及外邦人就因此得了上帝的拯救的比喻。

    一般上,聖經學者會把注意力放在耶穌是彌賽亞邀請人這重點上。認為是上帝的筵席,藉著彌賽亞的邀請,那些有體面的以色列人不願意接受他,以至救恩就被其他的人得到。對基督徒來講,這說明上帝的國度已降臨,他們與上帝一起坐席了。後來初期教會把這筵席 的背景用來形容末世的大筵席(19:9)。按照馬太(22:1-10)末世大筵席的意義比較濃厚:拒絕的人都被審判,甚至有一位不穿禮服的人即仗進來了也被丟出去。

◎佈景:

    相信是在耶路撒冷(13:22),在一個安息日被一位法利賽人的首領邀請吃飯,沒有說明被邀請的原因。起碼從這佈景看出耶穌在耶路撒冷還有這位友善的法利賽人領袖邀請他吃飯。相信當時也有其他法利賽人或是猶太人領袖在場。按照當時的習慣,筵席多是設在傍晚。除非是很親的家人女性,不然只有男人會被邀請出席筵席。相信這筵席也不小。

    猶太人吃飯是半正式的,吃飯的地方可能就是屋子的大廳,桌子就排在客廳,是四方形排列。當然比較前的座位是給那些貴賓及德高望重的人。從敘述看,入坐前各人為了前坐的位子必有一翻爭執-各人想揀首位坐(14:1)

   
猶太人也一面吃飯一面交談。這些客人對耶穌充滿好奇,或是較前已聽過耶穌所行的事。一些正藉此機會「窺探」他,看看耶穌又想玩怎樣的把戲。耶穌知道他們的心意,吃飯時醫治了一位犯水腫的人。接著耶穌教導說如果人要設筵如何邀請人的方法。其中一位自以為是而回答耶穌第一篇談話。接著耶穌就講這個比喻。

◎敘述者的意見:

    耶穌是第一敘述者,路加是第二敘述者。第一敘述者目的是藉用此比喻向法利賽人指出那些有體面的猶太人不肯接受上帝差派耶穌來所作的邀請,因此那些被遺棄的猶太人及外邦人最後得與上帝坐席。第二敘述者當然也藉此比喻告訴當時的教會及信徒。

    明顯的,敘述者把這比喻擺在路14:7-14之後,是按同類性質來編排,都是關於筵席的比喻。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兩段經文中被邀請的人物是相同的:「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14:13//14:21//4:18//7:22)。這可能與路加福音神學有關;就是注重這樣的人領受救恩。這樣的人早在耶穌在拿撒勒會堂被提出來(4:18)。馬太沒描述被邀請的客人。相信是馬太比較針對猶太人讀者,忽略了外邦人。另外,路加記載主人吩咐僕人第二次到路上邀請其他的人。解經學者相信「大街小巷」的人是被遣棄的猶太人,「路上與籬笆」的人是外邦人。或者這是敘述者刻意所創造的意義。

【應用】

 一、身為天上的主人,上帝是非常喜客的。衪預備了救恩的筵席,慷慨地邀請人來享用一切的福氣。

 二、耶穌就是上帝特派的全權代理人,上帝藉著衪呼召人進入彌賽亞的筵席。上帝是「樣樣都齊備了」才派耶穌去邀請。「請來吧!」這呼召已繼續不斷地發出了廿個世紀。
 
三、後來被邀請的人,作夢也想不到會被邀請。這完全是出於主人的恩典,是無條件的施給。當這些人覺得不配時,主人甚至「領」及「勉強」他們進來。讓他們認識到上帝的邀請是真誠的。

 四、人若拒絕上帝的邀請,不論是使用何藉口,都是上帝所不接受的。比喻中的三個拒絕原因,都不能成為理由,只是藉口,都是世界的追求:「財富(牛羊,土地)」、「家庭(妻子兒女)」。

 五、上帝的筵席是一個宴會,不是食物分派站,不能派代表出席,每個人都要親身出席赴宴。
 六、這邀請或是福音信息是一個恩典,但是也帶有上帝的審判。「家主動怒」,不來的人就自然不會享受到筵席,這就是附帶的審判。

 七、「還有空位」信徒及教會不要怕不夠位子,更不要停止邀請人來赴上帝的筵席。天上的筵席好大,上帝要等「坐滿了人」才開席。
    當時初期教會的外邦人信徒從這比喻身上找到他們得到救恩的印証。也証明了他們是與上帝一起坐席的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對當時的人提出一個警告,拒絕上帝的邀請就不能得著救恩。這也是今日基督徒將得到的信息。也是我們今天辦佈道會的一個好信息。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伯大尼

 伯大尼希臘原文為棗或無花果之家,意困苦之家。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麓,(可十一11,路二一37,)是約但河西一個小小的村莊,離耶路撒冷約六里之遙,在耶路撒冷通往耶利哥城的路上,四圍是綠色的丘陵臺地,和生趣盎然的橄欖樹。前往耶路撒冷的客旅,常在此歇宿。馬大、馬利亞、和她們的弟弟拉撒路家居於此,患痲瘋的西門也客居此地。(約十一1,太二六6。)

 主耶穌在耶路撒冷,屢遭猶太教首領棄絕;但是在伯大尼,卻備受愛祂的人歡迎。(太二一17,可十一1。)祂曾在此使拉撒路復活,並且醫治了患痲瘋的西門,西門感激之餘,在家中為主和祂的門徒擺設筵席。(太二六6~7。)愛主至深的馬利亞,就是在此筵席中,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將至貴的真哪噠香膏,澆在主耶穌頭上,成就了永遠的美事。雖然主耶穌在地上沒有枕頭的地方,並且到處有捉拿祂的聲音,然而藉著復活的生命,在伯大尼這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祂得著了一個家,是祂可以坐席、安息、並滿足的地方。因此,伯大尼這筵宴之家,乃為正常召會生活的小影,描述出召會的光景。按著約翰福音十二章一至十一節裏關於伯大尼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正常的召會生活不外乎:
 
 (一)是由復活的生命所產生 拉撒路;(約十一43~44;)
 (二)是由蒙潔淨的罪人所組成 患痲瘋的西門;
 (三)在外面看來是困苦的 伯大尼的原意;
 (四)在裏面卻是在主的同在中,與主一同享受愛筵;(2;)
 (五)各有不同的功用,有馬大的服事,有拉撒路的見證,有愛主的馬利亞。
 (六)是試驗並暴露人的地方;(6,10;)
 (七)生活上能帶進許多信徒。(11。)
 
 這樣一個外在雖苦,內裏卻滿了愛、甜美、奉獻、與主同在,並復活之新鮮的教會生活,實在是我們所嚮往的。聖經上的啟示也就是主對我們的應許,這些都要應驗在我們的召會生活中。
 
 伯大尼之名,在聖經中尚有一意。約翰福音一章二十八節說,『在約但河外的伯大尼,』此乃另有所指。這伯大尼希臘原文,意渡口之屋,在約但河東,是約翰施浸的地方。從此地至迦拿約一天的行程,非馬大、馬利亞、拉撒路所住之伯大尼。



聖靈在解經中的地位

聖靈的啟示

如果一個不信主的人,以研究聖經的態度,運用各種解經原則來查考聖經,和一個敬虔愛主的人,運用同樣的原則來查考聖經,結果會不會有差別呢?如果沒有分別的話,解經便只是知識的問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不只是有差別,甚至於會產生極大不同的結果,因為解經除了需運用知識、理性外,最重要的是藉著個人屬靈的經歷與禱告,並且還需要聖靈的啟示。

關於聖靈在解經中的地位,主要有四點︰

一、屬靈的洞察力。

    研究釋經學的目的,就是要了解聖經作者的原意,而當我們討論默示的性質時,也談到聖經是上帝和人合作的傑作。聖經一方面流露出作者的歷史背景與性格,另一方面由於這些作者都受到聖靈的感動與管理,他們的思想與感情都受到聖靈的充滿與啟發,所以他們才能夠寫出毫無錯誤的聖經來。因此聖經最終的作者還是上帝自己,是上帝藉著聖靈感動人而寫成的。

    既然如此,我們一方面要藉著歷史、文化、文法等的幫助來了解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依靠聖靈去理解這位真正的作者、上帝的原意,否則我們很容易把聖經看為一本普通的書籍,就不能夠了解其中屬靈的意義了。

二、屬靈的智慧。

    使徒保羅在林前一18~21說︰「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上帝的大能,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智慧人在那裡?文士在那裡?這世上的辯士在那裡?上帝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然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做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由此可見,一個在世界上有名譽、有地位、人看為聰明的人,在上帝的眼中不一定就是他所喜悅的人,因為這些在世界上受人尊敬,自以為聰明的人,很容易變得驕傲,輕看十字架的救恩,反倒以為愚拙,結果他們在屬靈的事情上因為貧乏,得不著真正的智慧。主耶穌也曾說過,上帝的事向聰明通達的人就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露出來,那些自以為聰明和驕傲的人往往不能明白上帝的智慧,為什麼呢?原來在人犯罪墮落以後,人的靈受到罪的腐蝕,無法認識上帝,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只有屬世的智慧,而沒有屬靈的智慧。

    因此,當一個不信者看聖經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抗拒的心態,覺得它索然無味,那麼怎麼樣才可得著屬靈的智慧了解上帝的事呢?林前二10~11說︰「只有上帝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上帝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

所以,要了解上帝的事,我們便不可以單靠人的智慧而是要靠聖靈的啟示。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需要思想,當聖靈默示聖經作者編寫聖經的時候,他並沒有廢掉作者的思想或是感情,同樣,今天聖靈賜亮光給我們、幫助我們去明白聖經,也沒有要求我們完全拋棄我們的思想。我們應有的態度是求聖靈幫助我們,運用我們的智慧與理解力,卻不可以本末倒置。

三、聖靈的光照。

    約十六13~14說︰「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听見的都說出來,並且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他要榮耀我,因為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

這裡提到一項聖靈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有關耶穌基督的真理告訴門徒,並且引導他們明白這些真理。此外聖靈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榮耀耶穌基督,因此我們越明白真理,就越叫耶穌基督得榮耀,因為真理都是為耶穌做見證的,我們要明白聖經、要認識耶穌基督,就需要有聖靈的 工作,但我們應該怎樣才可以經歷聖靈的工作呢?

詩一一九18記載著詩人懇切的禱告︰「求你開我的眼楮,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

禱告就是經歷聖靈工作的第一步。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本來我們對一段經文茫然無知,或者是索然無味,經過在上帝面前謙卑禱告後,突然間充滿亮光,發現經文豐富的含義,並與我們生命的關係,這就是詩人所說的,上帝開了我們的眼楮,使我們發現他話語的奇妙和寶貴。當然,如果我們要更深入的體會聖經的真實和豐富,我們便要在日常生活中順服聖經的教導,經歷上帝應許的實在。

四、理解與實踐並重。

     應提防偏向兩個極端,一方面要避免變成純理性、枯燥的查經,同時也要避免把聖經變成一本充滿神秘色彩的著作,這話怎麼說呢?如果我們把聖經受成純學問,信徒或是非信徒在查經中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那麼聖靈在解經中的地位就被掩蓋了,單單頭腦的知識並不能使我們的生命豐盛。不少信徒就是犯了單有頭腦或知識的毛病,缺乏生命的體驗和實踐,信仰生活變得越來越虛偽,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唯有依靠聖靈去明白聖經,又順服聖靈去實踐聖經的道理,聖經對我們便不再是死的教條,而是上帝話潑的道。

依靠聖靈與研經方法間的平衡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以依靠聖靈為藉口,而棄絕以歷史文化的方法查考聖經,按正意去分解真理,因為單說依靠聖靈不肯在上帝的話語上下功夫,這是在逃避責任,藉口偷懶,是上帝所不喜悅的。而且單說依靠聖靈,而沒有客觀的原則,容易使查經流於主觀而趨向上帝秘主義。例如約八1~11記載著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淫婦到耶穌那裡要打死她,起初耶穌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卻沒有回答他們,究竟耶穌在地上畫什麼字,沒有人知道,因為聖經沒有記載。但是有些人聲稱;在聖靈的光 照下知道耶穌畫了什麼,不過誰能肯定他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呢?是出於聖靈還是出於人的意思呢?一個別有用心的人,可以硬說他接受了聖靈的光照而蒙騙別人。

    因此在閱讀聖經以前,我們應當有謙虛敬虔的禱告,依靠以聖靈的光照,然後按照合適的解經原則分析經文,當我們得著一些新的亮光、或者是新的領受時,應當省察自己,看看這所謂的亮光,是不是經得起聖經原則的考驗,如果經不起就要放下來,如果經得起就當為新的發現和領受感謝上帝。

做門徒的代價和賞賜

  依你看,做主的門徒會遇到什麼難處?會有什麼樣的賞賜?耶穌要跟隨祂的人,先計算一下代價(路十四25~33)。究竟跟隨耶穌的代價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聖經告訴我們的有以下幾項:

1.     要愛主耶穌勝過一切:

耶穌說,「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

這句話曾經引起一些誤會,以為耶穌教導人要撇棄自己的家人。其實,耶穌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愛家人或愛自己,而是在優先順序上,他要求我們將他擺在第一。如果我們想到他是生命的主、復活的主,就不會覺得這樣的要求太過份了。不過,這樣的吩咐對重視家族的華人來說,可不是容易遵守的一件事。

2.要捨己背十字架: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祂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

在這個講求自我肯定的時代,耶穌捨己的吩咐常被質疑,難道基督徒都要否定自己嗎?其實捨己並不是否定自己,而是順服主。奇妙的是,順服主的人,到頭來反而更能找到自我、肯定自我。

耶穌接著就說明了祂這樣吩咐的理由:「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九24)

這種吊詭性的真理大概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3.要有受苦的心志:

很多人以為,信了耶穌以後就凡事順利,恩典滿滿。當然聖經中也有這一類的應許,凡順服上帝的必蒙祝福。但是上帝所看為的福氣,和一般人所以為的不同。有時候,上帝允許苦難臨到,卻加添力量,讓我們在苦難中經歷祂;有時候,苦難提昇我們的信心(參見約伯記)。

而為了福音的緣故基督徒會受苦,這是初代教會真實的經歷。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先嚐苦杯,跟隨他的人也不能倖免。但是主對他的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b)

在你信主的經驗中,有沒有因為做主門徒的緣故而受苦的?

作主的門徒有什麼賞賜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上帝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路十八29~30)

有一次,耶穌講了一篇比較難接受的道理,跟隨他的有不少人就不再和他同行了。耶穌問十二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68)

的確,主有永生之道,跟隨祂的人必得著永生。這個永生之道,很多人以為是死後上天堂,其實,永生的福份在現今就開始了。

耶穌說過,「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

原來,過一個認識上帝、豐富的人生,就是永生的開始。

在衡量過做主門徒的代價和賞賜之後,你願意做主的門徒嗎?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申命記:愛的實踐


  一、前言: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

    摩西基於上帝先愛祂的百姓這個事實來勉勵以色列百姓要愛上帝。這種對上帝的愛,不是一個理論,也不是心中的一個原則而已,而是要表現在以色列人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 申命記十二至廿六章就是在闡述這個道理。摩西在此討論了許多有關宗教、社會、民事……等方面的問題,深盼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以後能夠切實遵行。這是上帝的選民應該有的生活方式,是以愛上帝、愛人為基礎的一種生活方式。

    信上帝不是禮拜天的事,而是每一天;不是晨更時的事,而是每一時、每一刻;不是只在團契生活中而已,而是包括所有的人際關係。你的學業、交友、事業、家庭生活,全都包括在內,甚至還包括飲食男女、金錢使用……等等。當你想要把信仰落實到生活中時,所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我們都同意,上帝的律法是我們生活的導引。但是每次念到摩西的律法,又不免懷疑,到底它今天還適不適用?耶穌說:「我實在告訢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五18)

    而事實上許多律法的條文、細節,我們實在也沒有在遵行。究竟活在今日的我們對於律法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呢? 啟華德曾經把律法分為禮儀、民事、道德三方面。有關道德方面的教訓,由於它和上帝的性情有關,所以是恆久不變的;至於民事和禮儀,是上帝按當時需要訂定的,所以具有時間性。其實在這些民事、禮儀的教訓當中,我們一樣可以發現一些基本原則,而將它應用在今日的生活中。

二、申命記的原則與應用

    底下嘗試將申命記十二~廿六章做個摘要總結,並抽取其中的原則,好讓我們來思考怎樣應用在今日的生活中。這只供參考,並非絕對。你也不妨自己做做看。

     上帝對以色列百姓的吩咐

    原  則     毀偶像、要到特定地方求問、不可吃血、不隨迦南人惡俗

 十二  行上帝眼中看為正的事  留意先知、行異能者、至親好友或匪類之引誘去事奉他神

十三   謹慎、免受引誘事奉他神    不吃不潔食物

十四   聖潔 豁免年、借給窮人、釋僕之例

十五   慈惠 守節期: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

十六   要在上帝面前歡樂 獻祭不可獻有瑕疵者

十七   要將最好的獻與主 求問並服從祭司、利未人和審判官

十七   服從權威 王也要遵行律法

十七   王要尊主為大 利未人之份

十八   要供給傳道人 不可遵行異邦習俗

十八   要在上帝面前作完全人 應許賜先知、察驗假先知

十八    要分辨,不要盡信先知 給誤殺者存活之機會

十九    慈惠 不可挪移鄰舍地界

十九    不可貪心 憑兩、三個人的口才可定案

十九  判斷要謹慎 膽怯有掛慮者免戰

 廿   當兵者要專心 要攻城前先求和平

 廿   求和平 迷殺案要獻祭求赦

廿一   若不流血罪不得赦 擄婦女為妻之例

廿一   要尊重 不可因私愛廢長子

廿一   不可恂私 貪食好酒、頑梗背逆子處死

廿二   尊重父母 禁止行淫

廿三   要聖潔 不得入耶和華會者

廿三   要潔淨自己來親近上帝 營中要保持潔淨

廿三    要聖潔 借給弟兄不可取利

廿三    慈惠 許願要償還

廿四    向上帝守約 休妻要寫休書

廿四    保障婦女 取質之例

廿四   慈惠 付工價時勿欺窮乏雇工

廿四   慈惠 收割時要留一些給孤寡

廿四   慈惠 笞責不可超過40

廿五   即使人有過錯也要尊重他 要為弟兄立嗣 不可用兩種升斗

廿五   愛弟兄 做生意要誠實 要滅亞瑪力人

廿五 除惡務盡 獻初熟土產

廿六 要尊榮上帝  

    記得,沒有一個人靠自己可以遵行這些,唯有靠上帝方能。上帝的百姓遵行這些,是出於愛的回應,不是在遵行律法。愛有多少,就能夠產生多少力量來遵行。一切的根源在於愛。

三、主題研討

    有關敬拜事奉、有關財務處理、有關兩性之間、有關飲食等四主題就下列三個重點:

1)申命記裡對於這項主題的處理原則。

2)新約中對這項主題的處理原則。

3)目前本教會信徒對這項主題的看法及實際處理情形。

1.有關敬拜事奉:

1)要敬畏上帝,事奉他,專靠他(20)

a.入迦南地後要除滅偶像(十二2~3)

b.要在特定地方獻祭求問(十二513~14)

c.要留意,免得受引誘事奉他神(十三 )

d.一年三次朝見上帝,朝見時不可空手(十六16)

e.獻祭不可獻有瑕疵的(十七1)

f.要察驗假先知(十八20~22)

g.不得入耶和華會者(廿三1~8)

h.許願之償還不可遲延(廿三21~23)

2)處理原則

a.專一敬拜上帝。

b.將最好的獻給上帝。

3)新約相關經文

a.太四10:當拜主你的上帝,單要事奉祂。

b.太七15:你們要防備假先知

c.約四24:用心靈和誠實拜上帝

d.來十25:不可停止聚會

2.有關財務處理

1)申命記裡的吩咐

a.十分之一獻給上帝(十四22~23)

b.每三年的末一年,取土產十分之一積存起來,使利未人、寄居的、孤兒寡婦可以吃飽(十四28~29)

c.每七年的末一年為豁免年,借給外邦人可追討,借給弟兄要豁免(十五1~3)

d.濟貧乏的弟兄(十五7~9)

e.釋放奴婢之例(十五1218)

f.愛弟兄的牛羊產物(廿二1~4)

g.借給弟兄不可取利,借給外邦人則可(廿三19~20)

h.貨物取質之例(廿四10~13)

i.勿欺窮乏雇工,應該當日把工價給他(廿四14~15)

j.收割時留一部份給孤寡寄居的(廿四19~21)

k.獻初熟土產(廿六1~11)

l.做生意要誠實,不可以用兩種升斗(廿五15)

2)處理原則

a.記念上帝的恩典,什一歸上帝(17~18)

b.存憐憫,恩慈的心,樂於施捨。

3)新約相關經文

a.太六19~21  不要為自己積財在地上

b.太六24    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

c.太六31~33  不要憂慮吃什麼,喝什麼.

d.提前六7~8  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

e.提前六17~19 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要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

f.提前六10  貪財是萬惡之根  

3.有關兩性關係

1)申命記裡的吩咐

a.娶被擄婦女為妻時仍要尊重她,要休她時不可賣她(廿一10~17)

b.男女穿著不可混淆(廿二5)

c.不可行淫,行淫者依情況而有不同處置,行淫者受咒詛(廿二13~29,廿七20~23)

d.禁娶繼母(廿二30)

e.不可有妓女,孌童(廿三17~18)

f.休妻之例(廿四1~4)

g.新婚時在家清閒一年(廿四5)

h.為兄立嗣,不肯者被戲稱為脫鞋之家(廿五5~10)

2)處理原則

a.男女有別

b.尊重婚姻

c.不可行淫

3)新約相關經文

a.太五28  動淫念者就是犯姦淫。

b.太五31~32,十九3~9 不可休妻

c.林前六16 與娼妓聯合就是和她成為一体

d.林前六18 要逃避淫行

e.林前十一11~12 男中有女,女中有男

f.帖前四3 上帝的旨意:成為聖潔,遠避淫行

g.來十三4  尊重婚姻,不可污穢床。

4.有關飲食

1)申命記的吩咐

a.不可吃血(十二23~25)

b.不吃不潔淨的食物(十四3~20)

c.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十四21)

d.戒貪食好酒(廿一20)

2)處理原則:要分別為聖

3)新約的處理原則

a.凡物都是潔淨的,都可心存感謝來吃(羅十四614)但在兩種情況下最好不吃:

a)吃了心裡不安(羅十四23)

b)會叫弟兄姊妺跌倒(羅十四21)

b.主張可以吃的人與主張不可以吃的人不需要辯論,前者不要輕看後者,後者也不要論斷前者(羅十四1~36)

c.關於祭偶像之物(林前十14~31)要逃避拜偶像的事。市場上所賣的,只管吃,不必問。

d.不信的人請你們赴席,去沒關係,但若有人說,這是獻過祭的,你就因那人的良心不吃。

e.關於不潔淨的食物(徒十1~48)

a)      摩西吩咐以色列百姓不可吃的食物,根據現代醫學上的發現,都是一些吃了容易生病的東西,尤其是沒煮熟的話,更容易因傳染疾病而致命。

b)今天只要洗淨煮熟就無大礙。

f.關於血(徒十五1~35)耶路撒冷會議決定不可吃血,係針對猶太人的良心

5.總結:請大家一起來看羅馬書十三8~10 「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於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

四、約的延續

    申命記最後的部份,從廿七到卅四章,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約」的延續。摩西在陳明過去的歷史,勉勵百姓全心全意地愛上帝,並且仔細地規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之後,立刻要求百姓作個抉擇。

    他把祝福與咒詛陳明在百姓面前(廿七~廿八章),然後要百姓再一次與上帝立約(廿九~卅章)

   為了繼續帶領百姓進入迦南、作上帝的子民,摩西把責任託付給約書亞(卅一~卅四章)

    約書亞很早就在摩西的左右,做摩西的助手幫助他(出廿四13;申一38),摩西也一直在教導他、磨鍊他(民十一26~ 30)。他曾經帶領百姓戰敗亞瑪力人(出十七8~15)。當摩西知道自己不能進入迦南時,就祈求上帝預備一個人來治理、帶領會眾。上帝說,約書亞心中有聖靈,可以出來承擔這樣的責任(民廿七12~23)。摩西一方面鼓勵約書亞(申卅一7~823),一方面照上帝所吩咐的,把尊榮分給他幾分(民廿七22~23),好讓這樣的承接能夠順利完成。這是身為領袖的摩西負責任的做法。

    服事的傳承在今日的教會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不論你所參與的是那一種服事,你認為要怎樣預備,才能夠把交接的事情辦好?這當中需要注意些什麼事? 在申命記結束的時候,我們看到以色列百姓換了新的一代,摩西也把領導的責任託付給約書亞。上帝和祂百姓的關係,再一次地靠著上帝的約而堅立。摩西在申命記廿九14~15說,「我不但與你們立這約,起這誓,凡與我們一同站在耶和華我們上帝面前的,並今日不在我們這裡的人,我也與他們立這約,起這誓。」

    這就把約延續到代代。今天,我們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也可以進入這約的關係,領受上帝的福份(羅三21~22)。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