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聖經,容我再強調,惟獨聖經才是更正教的信仰。”此句出至十七世紀英國更正教徒 William Chillingworth 的名言,總結了宗教改革運動對聖經的態度。但我們不要忘記,十七世紀詩人德來敦(John Dryden)在他的著作中也說:不單只是正統信仰訴諸聖經,就是異端也訴諸聖經作爲支援。請看他的詩作:
不是起初的亞流、現今的蘇西尼否認聖子爲永生神嗎?他們也不是單憑著福音書否定我們的教義和堅持他們自己的嗎?不是所有異端都同樣裝著,訴諸聖經以作自己的辯護嗎?
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釋經/解經,以免誤人誤己。
如果單字是語言的單位,那麽句子就是思想的單位。在上一章,我們看過研究單字的價值,這一章,我們要從單字在句子裏的排列次序,按文法來瞭解一個句子的意思,更好地掌握解經的技巧。
8。2 聖經的原文: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透過聖經把自己啓示給世人。既然如此,如果我們能對聖經的原文有認識,一定會得益不淺。聖經裏有三種文字: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亞蘭文主要是用在但以理書二:4
- 七:28和以斯拉書四:8 - 六:18;七:12 -
26,其他舊約的書卷都是用希伯來文寫的。至於新約的書卷,卻是用希臘文書寫。研究聖經的人要知道,希伯來文跟英文不同,一個句子的意思不取決於單字的排列次序,因爲它是屬於分析性的語言。至於希臘文則是一種強烈的合成語言,它跟英文和中文的構造截然不同,所以我們要對這兩種語文的獨特味道先有點認識。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三) - 字義解經(2)
“字義”一詞,意思是:“按照各單字的明顯意思,瞭解一句話的自然意思;不是寓意或是暗喻。”這是宗教改革家如路德、加爾文等人所強調的。當我們說字義解經法的時候,其實也含有文法、歷史、語言學研究聖經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同於羅馬天主教的四重意義的解經理論(即經文有歷史的、道德的、寓意的、末世的四重意義),他們使用這種方法解經只是爲了達到加強他們教條的目的。因此,“字義的”解經是直接反對“寓意的”解經。
“字義的”解經也不是“字句的”解經。“字句主義”的錯誤是,他們賦予每一個字近乎魔術式的超自然力量,它不能辨認語義上的精細差別。譬如,聖經說基督在末日要“從天上的雲”降臨,字義解經是能分辨這要按屬靈的意思解釋,而不是死板板的說基督真的會坐著雲降臨。
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字義解經”:
7。2。1 字義的解釋方法是平常解釋一般文學作品的方法。
我們在讀一本書、一篇論文、一首詩時,都假定這些文字是要按照其字面意思加以瞭解的。除非這一份文學作品的性質,要求我們使用另外的方法加以解釋。如果按字義解釋不通,我們才可以改字義解釋爲神秘、寓意或暗喻的解釋。
所以,我們讀聖經時,首先要按照字義的、或是語言學的方法來解釋,如果讀不通的時候,我們才要注意它的文體,和判斷那段經文是否有深一層的預表、寓意、神話、或實存的意義。
譬如:讀啓示錄第二和第三章基督寫給亞細亞七個教會的書簡,我們首先應該按字義的方法來瞭解它。這裏記載著真實的七間教會,有它們的歷史背景,每一節都是指向發生在教會的事。我們沒有理由像一些解經家把它說成是預言教會的七個時代,只因爲“七”這個數位對猶太教具有特別豐富的意義。
當我們讀下去的時候,看到約翰很喜歡用“七”這個數位,如“七印”(啓五:1)、“七角”、“七眼”(五:6)、“七雷”(十:3)、“七天使”(十五:6)、“七災”(十五:8)等等。這裏我們就要小心,這“七”是要按字面的意義來解釋,還是有特別的意義。從約翰的用法,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以“七”來代表完全、完滿、無所不包等。若是以“七”來描寫能力或福樂,那就是豐滿的能力和福樂;若是描寫災難,就代表無可逃避的災難。這樣,我們就不會淪爲死板板的字義解經或字句解經了。
7。2。2 文獻的第二層意義都必須建立在第一層字義的意義上。
比喻、預表、寓意、表像、象徵性的語言、神話、寓言等都假定,這些特殊性意義之前,還有一層基本的意義。撒種的比喻必須根據“農場”語言的字義才能正確瞭解。用“香”來作爲禱告的表像,也是因爲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以及一般人談話中講到“香”時的含義而定。保羅在《加拉太書》第四章,用預表或寓意的方式講到亞伯拉罕、撒拉、和夏甲這些人時,也是根據這些人物的歷史事實,這也反映出語言中第一層的字義。因此一切解經工作都應由字義釋義爲著手點。
7。2。3 惟有把字義解釋法列爲最優先,才能避免濫解聖經。
所謂“濫解聖經”是指教會歷史性和異端教派的歷史中,使用寓意法,或其他方法,把一些奇怪的、非聖經的意義強加入聖經之中的舉動。
教父們就毫無節制的使用寓意法,在舊約的聖經中尋找基督教的神學。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家使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用寓意法解釋舊約,以支援他們對聖禮和教階制度的主張。有幾百年之久,福音書中的比喻都沒有得到合宜的解釋,因爲人們使用寓意法而不是字義法來瞭解它們。我們當如何對付各種不同方式的寓意解經派別呢?其實方法只有一個:把字義解經法排在最優先的地位。把字義解經法當作判斷是否應該採用寓意法或神秘法解釋聖經的標準。譬如:有的解經家把基督耶穌所行的神迹預表爲彌賽亞千禧年國度裏的事,就是因爲他們不把字義解釋法列爲最優先。在解釋耶穌的第一個神迹,把水變酒的時候(約二:1 - 11),他們說這是預表彌賽亞千禧年國度裏的喜樂;叫五千人吃飽的神迹(太十四:15 - 21)說是千禧年國度裏的昌盛與豐富;在水面上行走(太十四:26)說是預表國度的環境轉變;平靜風和海(太八:23 - 27)是在國度裏對物質的管制;叫死人復活(太九:18 - 26)說是信徒不會死亡等等。
一個人若把其神學建立在經文的第二層意義上,那麽他就會有憑想像以解釋聖經的危險。很不幸,供給他們想像的那些東西,往往都不是聖經裏面的觀念或材料。瞭解聖經意義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按字義作經文釋義的根據。
當然,把字義解經法列爲優先,並不表示我們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聖經裏面的確有象徵性的語法、表像、和預表。所以字義解經絕對不是盲目的字句主義,也不是死板板的字義主義。在字義解經無法給我們一個完滿的答案時,我們才會採用其他的方法。
古今釋經學的一些派別(6)
4。9 宗教改革時期的字義法學派
宗教改革時期,聖經成爲信仰及行爲的惟一權威,改革家的字義解經法承自安提阿學派及維克多修道派。宗教改革時期,社會及教會都面對翻天覆地的衝擊,基本上那是一次釋經法的改革,是如何解釋聖經的改革。在釋經學的改革方面,有兩項主要的因素預先爲它鋪好了路:
· 第一項要素是俄坎(Occam) 的哲學體系。過去,按照多馬阿奎那的看法,理性和上帝的啓示彼此有密切的關係,理性不但可以探究哲學,也可以探究自然宗教。所以,對一個天主教神學家,他 可以把神學教條的權威不但建立在上帝的啓示和聖經上,也可以建立在哲學、教會所召開的大會、信條、和教父的著作等。俄坎的看法卻不一樣,他把啓示和人的理 性分開。啓示是憑信心接受的,所包括的領域有救恩和神學。因此,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是全憑啓示,神學教條的權威只能建立在啓示,就是聖經上。馬丁路得受的訓 練是俄坎的哲學體系,他重聖經而輕哲學,被要求證明自己的立場時,他總是根據聖經,而不是其他的傳統。
· 第二項要素是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人們對古典文學,包括希臘文及希伯來文作品又再發生興趣,研究這兩種文字也跟著興盛起來。一五一六年,伊拉斯姆(Erasmus)印行了當時最新的第一版希臘文聖經。而早在一四九四年,希伯來文舊約也已出版。現在人們有整本的原文聖經可供研究。
4。9。1 馬丁路得的釋經原則:(Martin Luther 1483 - 1546)
· 心理學的原則:信心和聖靈的光照乃是解釋聖經者個人必備的屬靈條件。信徒必須尋求聖靈的引導,並且倚靠這種引導。
· 權威的原則:在神學方面,聖經乃是最高、最終的權威,所以應該超越一切教會權威之上。
· 字義的原則:這原則取代了中世紀寓意解經的四重釋經體系 - 字義的、寓意的、靈意的和借喻的。(Literal, allegorical, anagogical, tropological)路德強烈主張按字義解釋聖經的重要性。在這個原則底下,還有三個原則:
1. 路德拒絕寓意法:他稱用寓意法解釋聖經爲“肮髒”、“無賴”、“陳腐”的。他其實反對的是天主教的寓意解經。如果用寓意法解釋的結果是有關基督的,而不是支援教皇制的,那麽他就不激烈反對。
2. 路德接受聖經原文的重要性,他本身竭力鼓吹人多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3. 歷史和文法的原則:這是無法和字義的原則相劃分的。解釋聖經的人必須注意文法;注意作者的時代、環境、和條件;注意該段經文的上下文。
4. 獨立自足的原則:一個敬虔的基督徒能夠瞭解聖經,不需 要羅馬天主教所提供的官方解釋的指引。聖經是一本清楚的書,不是天主教所說的暗晦不明的書。對路德來說,所有信徒皆爲祭司,所以每一個信徒都能明白聖經。 聖經本身足夠清楚,能使信徒明白其含義,並且它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所以我們應該以經解經。聖經中若有含義不明之處,天主教就求助於不成文的教會傳統。可是,路德卻以爲解經者應把自己限制在聖經之內,以含義清楚的經文來解釋含義不明的經文。
5. 基督論的原則:字義解釋聖經的方法,其本身不是解釋聖經的目的。解釋聖經最終的目標是要找到基督。路德說:“試驗聖經中各卷書的一個正確方法是,看看它是否以基督爲中心。”這句話是很有爭議性的,有的人可能因此故意的把基督讀進每一個章節。
6. 律法與福音的原則:這是路德最主要的解經原則之一,就是要仔細分別聖經中的律法和福音。把福音和律法混在一起是錯的,像天主教把福音化爲新律法(行 宗教上的善工等),同樣的,拒絕律法或反律法也是錯誤的。律法乃是上帝論到人的罪以及人的不完全之話語,其目的是要迫使我們在罪惡的重擔之下,屈膝下跪。 福音是上帝的恩典、救贖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解釋聖經時,絕對不可以把上帝這兩種不同的活動,或聖經中這兩種不同的教訓相混淆。
宗教改革時期,聖經成爲信仰及行爲的惟一權威,改革家的字義解經法承自安提阿學派及維克多修道派。宗教改革時期,社會及教會都面對翻天覆地的衝擊,基本上那是一次釋經法的改革,是如何解釋聖經的改革。在釋經學的改革方面,有兩項主要的因素預先爲它鋪好了路:
· 第一項要素是俄坎(Occam) 的哲學體系。過去,按照多馬阿奎那的看法,理性和上帝的啓示彼此有密切的關係,理性不但可以探究哲學,也可以探究自然宗教。所以,對一個天主教神學家,他 可以把神學教條的權威不但建立在上帝的啓示和聖經上,也可以建立在哲學、教會所召開的大會、信條、和教父的著作等。俄坎的看法卻不一樣,他把啓示和人的理 性分開。啓示是憑信心接受的,所包括的領域有救恩和神學。因此,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是全憑啓示,神學教條的權威只能建立在啓示,就是聖經上。馬丁路得受的訓 練是俄坎的哲學體系,他重聖經而輕哲學,被要求證明自己的立場時,他總是根據聖經,而不是其他的傳統。
· 第二項要素是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人們對古典文學,包括希臘文及希伯來文作品又再發生興趣,研究這兩種文字也跟著興盛起來。一五一六年,伊拉斯姆(Erasmus)印行了當時最新的第一版希臘文聖經。而早在一四九四年,希伯來文舊約也已出版。現在人們有整本的原文聖經可供研究。
4。9。1 馬丁路得的釋經原則:(Martin Luther 1483 - 1546)
· 心理學的原則:信心和聖靈的光照乃是解釋聖經者個人必備的屬靈條件。信徒必須尋求聖靈的引導,並且倚靠這種引導。
· 權威的原則:在神學方面,聖經乃是最高、最終的權威,所以應該超越一切教會權威之上。
· 字義的原則:這原則取代了中世紀寓意解經的四重釋經體系 - 字義的、寓意的、靈意的和借喻的。(Literal, allegorical, anagogical, tropological)路德強烈主張按字義解釋聖經的重要性。在這個原則底下,還有三個原則:
1. 路德拒絕寓意法:他稱用寓意法解釋聖經爲“肮髒”、“無賴”、“陳腐”的。他其實反對的是天主教的寓意解經。如果用寓意法解釋的結果是有關基督的,而不是支援教皇制的,那麽他就不激烈反對。
2. 路德接受聖經原文的重要性,他本身竭力鼓吹人多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3. 歷史和文法的原則:這是無法和字義的原則相劃分的。解釋聖經的人必須注意文法;注意作者的時代、環境、和條件;注意該段經文的上下文。
4. 獨立自足的原則:一個敬虔的基督徒能夠瞭解聖經,不需 要羅馬天主教所提供的官方解釋的指引。聖經是一本清楚的書,不是天主教所說的暗晦不明的書。對路德來說,所有信徒皆爲祭司,所以每一個信徒都能明白聖經。 聖經本身足夠清楚,能使信徒明白其含義,並且它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所以我們應該以經解經。聖經中若有含義不明之處,天主教就求助於不成文的教會傳統。可是,路德卻以爲解經者應把自己限制在聖經之內,以含義清楚的經文來解釋含義不明的經文。
5. 基督論的原則:字義解釋聖經的方法,其本身不是解釋聖經的目的。解釋聖經最終的目標是要找到基督。路德說:“試驗聖經中各卷書的一個正確方法是,看看它是否以基督爲中心。”這句話是很有爭議性的,有的人可能因此故意的把基督讀進每一個章節。
6. 律法與福音的原則:這是路德最主要的解經原則之一,就是要仔細分別聖經中的律法和福音。把福音和律法混在一起是錯的,像天主教把福音化爲新律法(行 宗教上的善工等),同樣的,拒絕律法或反律法也是錯誤的。律法乃是上帝論到人的罪以及人的不完全之話語,其目的是要迫使我們在罪惡的重擔之下,屈膝下跪。 福音是上帝的恩典、救贖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解釋聖經時,絕對不可以把上帝這兩種不同的活動,或聖經中這兩種不同的教訓相混淆。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先知書
一、 預言的本質:
一般以為先知是預測未來、占卜,看到未來發生的事;聖經中在先知的職責,是傳講上帝的話語,即便是預言,告訴未來發生的事,但更重要的是期待聽到的人會產生甚麼樣的反應。預言的特質,不是內容本身的重要,而是預言的對象在聽到之後的反應。例如在使徒行傳第2章,在眾人聽完彼得第一次的講道後,37節記載他們的反應。「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這裡顯明先知講預言的期待,是聽者覺得扎心,然後想要知道當怎樣行。當先知提出警告,預言的對象是否覺得扎心,被責備的人會不會悔改與回轉(repent and return)。當預言的對象有行為的改變,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也止住上帝的刑罰。
舊約中以賽亞時期,代下32:25-26記載:「希西家王沒有照他所蒙的,報答耶和華,因他心裡驕傲,所以忿怒要臨到他和猶大並耶路撒冷。」這算是上帝的審判即將來到,「但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一同自卑,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沒有臨到他們。」並非上帝堅持定意臨到你們身上,而是看你們的反應。這是預言的特質,真正重要的是聽者的反應,然後再看上帝的作為會如何。
二、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
舊約中常有這樣的經文:「上帝的話臨到某某人」。
三、先知預言的基礎是與上帝立的約─申27-28章,撒母耳記下7章
要回到舊約的基礎,也就是以色列人存活的基礎;所有的先知書,就是依據申命記27、28章上帝與眾長老立的咒詛與祝福之約。申28:1說明,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就會蒙福,若反之,則以色列人如28章15節之後的經文,祝福翻轉成為受咒詛。
撒下7章 是上帝與大衛所立的約。大衛要為上帝建殿,上帝差先知拿單說出上帝給大衛的應許,記載在9-16節。自12節開始的應許,是針對以色列或大衛後裔;撒7章應許了永遠的國、王位,上帝的慈愛不離開。這大衛之約和申命記27、8兩章的約是舊約預言中的兩個因素。
四、主要的對向適當時的以色列人,附帶周圍的列國:
上帝是萬國、萬民的上帝,故先知書預言的對象,包括以色列周圍的國家,一方面可警惕以色列人。
五、先知的作用
1、 先知為執行「約」的媒介——
上帝不僅與人立約,並且積極的執行約的內容——正面的祝福,負面的咒詛。
2、 先知所言並無創新,旨在奉行既已訂立的約
何四1~2 ……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上帝。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連不斷
由以上1、2兩點來看,上帝立約,並推動這約,藉先知把以色列人導向正面、祝福。上帝不是中立的,袖手旁觀,上帝介入,上帝的慈愛透過先知表達。讀先知書,就是在既有之約上上帝如何推動。當以色列人離棄這約,違背上帝,上帝說:回到我面前來,回來啊,回來啊,上帝一再藉著先知呼喚。先知書的結論與作用,是要人回到上帝面前。
六、先知預言的架構:
1. 先知格式(例:王上二十一17~19)
A. 差遣
B. 先知
C. 指控
D. 宣告審判
先知書與其他書卷的寫法不同。上帝呼召先知出來,有軌跡可行,王上21:17-19短短幾節經文,描述上帝如何差遣祂的先知,以及警戒的對象:亞哈,和指控的事項(原因、理由)。上帝的審判要臨到,上帝差遣先知宣告。
2. 禍哉(賽五;十1~11;二十八1~4;二十九1~4、15;三十1~3;三十一1~4;摩五18~六7;彌二1~4;哈二)
A. 嫌惡
B. 罪行
C. 後果
在上述以賽亞書中的經文,上帝對那些人表示不喜悅、罪行,他們行為的後果是禍哉。新約中類似情形出現於馬太福音23章所記載,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審判。
3. 法庭控訴(例如賽一;彌六;耶二)
A. 召聚證人
B. 陳述案由
C. 控訴
D. 獻祭無效
E. 警告、歸回、順服
以賽亞書第1章,以天地為證人,這是比喻的說法,表達上帝好像也在法庭中,找法官、街坊鄰居來聽。接著是控訴的內容。接著說明是獻祭無效,不是用獻祭這種表面的事情能讓遭受的後果能平息。1:16是教導要如何行。1:2是陳明控告的對象,接著訴說他們的罪行,上帝所期待的是16、17節他們該有的行為改變。第18節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上帝常用這種方式,給人和祂辯論的機會。這樣的一位上帝,竟願意降卑自己在與人平等的地位,令人扎心,也顯明上帝的怒氣。以賽亞書第一章表明上帝的愛、上帝的無奈,牛、驢都認得自己的主人,祂的子民竟然離棄祂。
上帝傷心時,才差遣先知,不是只表達上帝的怒氣,表達上帝的哀傷、憂愁。上帝的子民,「居然」違背祂、背逆祂。這是看先知書要有的態度。
七、歷史背景——
A. 先知書大約集中在主前760~460年之間
B. 當時以色列歷史的特徵是;
C. 史無前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不安動亂
D. 對上帝不敬虔不忠實,無視於上帝與摩西所立的約
E. 人口的遷移與國境的轉變
分裂後的以色列,北國稱為「以色列」,或做「以法蓮」悖逆上帝的約遠超過南方的猶大,阿摩司與何西阿分別預言以色列的亡國,北國以色列於主前722淪亡於亞敘人之手。之後,南國猶大罪孽日漸深重,先知以賽亞、耶利米、約珥、彌迦、拿鴻、哈巴谷和西番雅於此時興起,強權巴比倫於主前586年左右滅南國猶大。之後有先知以西結、但以理、哈該、撒加利亞以及瑪拉基預言上帝將復興他的百姓。以色列人在主後538年開始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一般以為先知是預測未來、占卜,看到未來發生的事;聖經中在先知的職責,是傳講上帝的話語,即便是預言,告訴未來發生的事,但更重要的是期待聽到的人會產生甚麼樣的反應。預言的特質,不是內容本身的重要,而是預言的對象在聽到之後的反應。例如在使徒行傳第2章,在眾人聽完彼得第一次的講道後,37節記載他們的反應。「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這裡顯明先知講預言的期待,是聽者覺得扎心,然後想要知道當怎樣行。當先知提出警告,預言的對象是否覺得扎心,被責備的人會不會悔改與回轉(repent and return)。當預言的對象有行為的改變,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也止住上帝的刑罰。
舊約中以賽亞時期,代下32:25-26記載:「希西家王沒有照他所蒙的,報答耶和華,因他心裡驕傲,所以忿怒要臨到他和猶大並耶路撒冷。」這算是上帝的審判即將來到,「但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一同自卑,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沒有臨到他們。」並非上帝堅持定意臨到你們身上,而是看你們的反應。這是預言的特質,真正重要的是聽者的反應,然後再看上帝的作為會如何。
二、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
舊約中常有這樣的經文:「上帝的話臨到某某人」。
三、先知預言的基礎是與上帝立的約─申27-28章,撒母耳記下7章
要回到舊約的基礎,也就是以色列人存活的基礎;所有的先知書,就是依據申命記27、28章上帝與眾長老立的咒詛與祝福之約。申28:1說明,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就會蒙福,若反之,則以色列人如28章15節之後的經文,祝福翻轉成為受咒詛。
撒下7章 是上帝與大衛所立的約。大衛要為上帝建殿,上帝差先知拿單說出上帝給大衛的應許,記載在9-16節。自12節開始的應許,是針對以色列或大衛後裔;撒7章應許了永遠的國、王位,上帝的慈愛不離開。這大衛之約和申命記27、8兩章的約是舊約預言中的兩個因素。
四、主要的對向適當時的以色列人,附帶周圍的列國:
上帝是萬國、萬民的上帝,故先知書預言的對象,包括以色列周圍的國家,一方面可警惕以色列人。
五、先知的作用
1、 先知為執行「約」的媒介——
上帝不僅與人立約,並且積極的執行約的內容——正面的祝福,負面的咒詛。
2、 先知所言並無創新,旨在奉行既已訂立的約
何四1~2 ……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上帝。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連不斷
由以上1、2兩點來看,上帝立約,並推動這約,藉先知把以色列人導向正面、祝福。上帝不是中立的,袖手旁觀,上帝介入,上帝的慈愛透過先知表達。讀先知書,就是在既有之約上上帝如何推動。當以色列人離棄這約,違背上帝,上帝說:回到我面前來,回來啊,回來啊,上帝一再藉著先知呼喚。先知書的結論與作用,是要人回到上帝面前。
六、先知預言的架構:
1. 先知格式(例:王上二十一17~19)
A. 差遣
B. 先知
C. 指控
D. 宣告審判
先知書與其他書卷的寫法不同。上帝呼召先知出來,有軌跡可行,王上21:17-19短短幾節經文,描述上帝如何差遣祂的先知,以及警戒的對象:亞哈,和指控的事項(原因、理由)。上帝的審判要臨到,上帝差遣先知宣告。
2. 禍哉(賽五;十1~11;二十八1~4;二十九1~4、15;三十1~3;三十一1~4;摩五18~六7;彌二1~4;哈二)
A. 嫌惡
B. 罪行
C. 後果
在上述以賽亞書中的經文,上帝對那些人表示不喜悅、罪行,他們行為的後果是禍哉。新約中類似情形出現於馬太福音23章所記載,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審判。
3. 法庭控訴(例如賽一;彌六;耶二)
A. 召聚證人
B. 陳述案由
C. 控訴
D. 獻祭無效
E. 警告、歸回、順服
以賽亞書第1章,以天地為證人,這是比喻的說法,表達上帝好像也在法庭中,找法官、街坊鄰居來聽。接著是控訴的內容。接著說明是獻祭無效,不是用獻祭這種表面的事情能讓遭受的後果能平息。1:16是教導要如何行。1:2是陳明控告的對象,接著訴說他們的罪行,上帝所期待的是16、17節他們該有的行為改變。第18節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上帝常用這種方式,給人和祂辯論的機會。這樣的一位上帝,竟願意降卑自己在與人平等的地位,令人扎心,也顯明上帝的怒氣。以賽亞書第一章表明上帝的愛、上帝的無奈,牛、驢都認得自己的主人,祂的子民竟然離棄祂。
上帝傷心時,才差遣先知,不是只表達上帝的怒氣,表達上帝的哀傷、憂愁。上帝的子民,「居然」違背祂、背逆祂。這是看先知書要有的態度。
七、歷史背景——
A. 先知書大約集中在主前760~460年之間
B. 當時以色列歷史的特徵是;
C. 史無前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不安動亂
D. 對上帝不敬虔不忠實,無視於上帝與摩西所立的約
E. 人口的遷移與國境的轉變
分裂後的以色列,北國稱為「以色列」,或做「以法蓮」悖逆上帝的約遠超過南方的猶大,阿摩司與何西阿分別預言以色列的亡國,北國以色列於主前722淪亡於亞敘人之手。之後,南國猶大罪孽日漸深重,先知以賽亞、耶利米、約珥、彌迦、拿鴻、哈巴谷和西番雅於此時興起,強權巴比倫於主前586年左右滅南國猶大。之後有先知以西結、但以理、哈該、撒加利亞以及瑪拉基預言上帝將復興他的百姓。以色列人在主後538年開始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奇異恩典-遇見上帝
以賽亞書 6:1-8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
電影『奇異恩典』,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了,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時甚至有超過120個教會在2/18日參與『奇異恩典』的主日,同聲高唱《奇異恩典》,並一起欣賞電影片段。
片名「奇異恩典」 (Amazing Grace) 為知名的聖詩,歌詞由英國約翰牛頓牧師(John Newton)所作,這首歌直到如今都仍是深受喜愛的詩歌,今天我們不是要來談這部電影,仍是要來想上帝的恩典真的是十分的奇妙,整本聖經中充滿了上帝的恩典,以賽亞書6:1-8這段經文多數被應用在回應呼召,但這段經文充滿了上帝奇妙的作為。
1. 會死的與不會死的
聖經說:「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6:1)這一節聖經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當烏西雅王死的時候,以賽亞作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從王宮走出來,進入了上帝的殿中。這件事的意義是:他的眼睛從烏西雅王的寶座,轉移到上帝的寶座;從觀看人,轉移到注視上帝。 烏西雅王在位五十多年後去世了,這給以賽亞帶來相當大的打擊,無論如何,過去以賽亞在宮廷中的生活與工作,有一位靠山,就是烏西雅王。但是,現在他的「靠山倒了」。聖經告訴我們,當以賽亞在地上的「靠山」倒了的時候,上帝向以賽亞彰顯祂的恩典,他們世上的君王已經去世,然而,上帝給他一個證據,他在聖殿中看見上帝坐在高高的寶座上,弟兄姊妹!上帝向以賽亞證明一件事,地上的君王會死,但我們的大君王活著坐在寶座上,他仍然掌權,以賽亞的靠山不是烏西雅,而是坐在寶座上的上帝,上帝才是以賽亞的靠山。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將工作、配偶、產業、財富、學問、健康…當成我們的烏西雅王,如果這些屬地的產業沒有了,我們是否仍相信上帝是與我同在呢?
以賽亞看見自己過去是把人當成靠山,專心倚靠人,但是無論誰坐王位,統治多少年,都有倒下去的一天。
詩 118:9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
唯有倚靠耶和華的人,才是有福的,唯有上帝是永遠活著的王。
2. 污穢的與潔淨的
以賽亞是上帝所興起的先知,當時的百姓是犯罪、悖逆的百姓,而上帝是聖潔的,先知的責任是傳遞上帝的話,作上帝話語的出口,所以以賽亞的責任是“說”出從上帝來的話語,使不聖潔的百姓能悔改,嘴是以賽亞事奉的工具。但是當以賽亞看見榮耀的異象,剎那之間,他第一個反應是,他是一個罪人!他說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住在一群嘴唇不潔的人中間。
什麼是「嘴唇不潔」呢?不是說他沒有刷牙,或是嘴唇上沾有髒東西,或是吃東西之後沒有擦嘴巴。聖經的中「不潔」是指上帝厭惡、不喜悅的事,言語是人最容易、方便去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工具了!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去掌控那麼很容易有一些字句是會深深傷害到人,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是多說無益的,像社會的八卦新聞,或是人與人之間的八卦消息,甚至一些教會中不能榮神益人的事。這些事情講多了,就變成「閒話」。上帝不喜歡我們講閒話,因為閒話中可能含有不誠實的話。
為什麼他先看到自己的嘴唇不乾淨呢?因為過去以賽亞的嘴唇都是用在世界和政治的目的上。他是烏西雅王身邊最有前途的政治名人,他是當時政治舞台上一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出名的「名嘴」,能言善道,你可以想像以賽亞的生活圈都是政治名流、達官貴人,他可能迎合官場,講一些不乾淨、不該講的話,總之,過去他的嘴唇不是用在上帝的事工上,如今他被要求對他周圍的人,作上帝公義的見證人,他在異象中驚呼禍哉!我滅亡了的時候,聖經說,上帝差派一位天使從壇上取下「紅炭」,沾以賽亞的嘴唇,象徵上帝潔淨的能力。上帝的愛與恩典是這樣的直接,沒有理由,沒有條件,我們的上帝已經勝過一切的污穢,所有的罪祂都能夠赥免,只要我們求告祂的名。
以賽亞在見到上帝、認識上帝的聖潔時,他的立即反應是發現自己的不潔淨,這種認知對服事主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認識自己的不潔與不足,才能夠完全地倚靠上帝、謙卑地服事主。
「奇異恩典」是約翰牛頓寫的,據說約翰牛頓曾在販賣奴隸船上工作,經常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他在餘生中竭力反對蓄奴。「奇異恩典」是他重生的經驗。他一直為 上帝工作,到八十二歲才退休,當時他說“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二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離世前,他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位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復建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的事工。”
奴隸船可以說是在奴隸歷史中最慘不忍睹的一頁。那些被抓來當奴隸的非洲人被當成裝進貨櫃的貨物一樣,他們被擠進小小船艙之中。許多黑奴在運送的途中死亡,屍體就被無情的拋進大海。對這些死亡的黑奴,船公司認為是可預期的損失。當約翰牛頓意識到自己的罪行,他看清自己的真面貌,他認清自己是一個雙手沾滿血腥的人,他自己是一個活在許多雙手沾滿鮮血的人群之中。然而,透過歌詞他寫道:「奇異恩典,何等甘甜,前我失喪,今被尋回。」我們知道透過耶穌基督的寶血洗淨了他沾滿鮮血的雙手。透過他的詩歌,安慰無數心靈憂傷痛悔的人。我們若要作一個有力量、有影響力的基督徒,我們要求上帝先潔淨我們,像上帝潔淨以賽亞和約翰牛頓一樣。
3. 恩典與呼召
上帝接著說:「我可以差遣誰?誰肯為我去呢?」面對上帝這般的邀請,以賽亞毫不猶疑的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上帝的呼召:
l 蒙恩的:上帝聽了並且同意以賽亞的回答。當然,上帝可以不差遣這個曾經信心動搖的人去傳遞如此重要的信息,上帝有千百個理由對以賽亞說:「不,以賽亞,你的同胞曾經背叛我,我要揀選其他國家來成就我的應許。」但是,上帝並不是這樣做,祂仍然揀選以賽亞,讓他傳揚上帝的話語。這是一個極大的恩典,能夠與上帝同工是恩典,有時候我聽人家說,『沒辦法,上帝選中我了,我不得不啊!』嘿!你知道上帝也可以不用你的嗎?改變我們的心要以蒙恩的態度『哇!我被選中了』來看待呼召,阿門!
l 個別的:上帝祂渴望跟我們每一個人有個別關係,你我都是獨特的個體,你我都不是別人的複製品,上帝對每個人都有個別性的呼召,我們必需渴望追求並且實踐那個獨特的個人呼召。
l 上帝要的:以賽亞被差遣去告知萬民他們將會耳朵、眼睛蒙油聽不進福音,這並不是一件好差事,因為人很少會自己發現自己是有問題的,也因此當有人來到我們當中來指正我們的時候其實一般人是很容易反彈的,以賽亞做這件事是很需要勇氣的,有時候我們很想回應上帝,但我們選擇要聽我喜歡做的事、我想去做的事、我可以做的事,但呼召是回應上帝要我做的事。
當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上帝,他勇敢的回應了這件困難的呼召,他以感恩的態度面對他的呼召,烏西雅王的死讓以賽亞深切地體驗到上帝在掌權,雖然英明的國王死了,上帝仍舊掌管一切,他不斷的行在他的呼召裡,呼籲以色列的百姓 和 君王要倚靠上帝,事實上,以賽亞的勸試並不是人人都聽從的,在國家兩度危急時,以賽亞先知都向國王提出呼籲,亞哈斯王沒有聽從,國家淪為亞述的附庸,希西家王聽從了先知的勸誡,終於擺脫亞述的束縛。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當你能夠仔細思考上帝的恩典,你會發現上帝的恩典實在非常奇妙。我們會十分驚訝的發現,上帝的恩典常會在我們走投無路,充滿挫折、失望時,臨到我們的。尤其是我們處於這種多變的世界,我們更會樂意看見上帝如此奇妙的恩典。
當我們看著自己所有的隨時可能會因為政府錯誤的施政而失去,世界的局勢隨時可能由於文化、政局動盪而陷入混亂。然而,我們的掛慮及關心的事情,上帝都顧念,祂提醒我們記得祂的慈愛與良善,祂顯示祂的能力,讓我們知道上帝掌管一切,我們不需要擔憂掛慮,或許我們會期待我們的政府、軍隊的能力要保護我們,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更要依靠天上君王的能力,而不是去依靠地上的君王。
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上帝的奇異恩典,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上帝的權能,那麼就不需要擔憂,如果每個人都知道上帝的慈愛,上帝的兒子甚至為我們而死,那麼我們就會急於悔改。耶穌說過:「來,跟從我,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為什麼是我呢?」你或許會說,為什麼找我?我不配呀,你一定要找一個比我好的人。然而,耶穌回答:「是的,沒錯,放掉你的過去,來跟從我。」
耶穌正在呼招你,你該做甚麼?祂邀請我們與祂同行。祂已經呼招你,讓我們跟隨祂,就像以賽亞一樣。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
電影『奇異恩典』,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了,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時甚至有超過120個教會在2/18日參與『奇異恩典』的主日,同聲高唱《奇異恩典》,並一起欣賞電影片段。
片名「奇異恩典」 (Amazing Grace) 為知名的聖詩,歌詞由英國約翰牛頓牧師(John Newton)所作,這首歌直到如今都仍是深受喜愛的詩歌,今天我們不是要來談這部電影,仍是要來想上帝的恩典真的是十分的奇妙,整本聖經中充滿了上帝的恩典,以賽亞書6:1-8這段經文多數被應用在回應呼召,但這段經文充滿了上帝奇妙的作為。
1. 會死的與不會死的
聖經說:「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6:1)這一節聖經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當烏西雅王死的時候,以賽亞作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從王宮走出來,進入了上帝的殿中。這件事的意義是:他的眼睛從烏西雅王的寶座,轉移到上帝的寶座;從觀看人,轉移到注視上帝。 烏西雅王在位五十多年後去世了,這給以賽亞帶來相當大的打擊,無論如何,過去以賽亞在宮廷中的生活與工作,有一位靠山,就是烏西雅王。但是,現在他的「靠山倒了」。聖經告訴我們,當以賽亞在地上的「靠山」倒了的時候,上帝向以賽亞彰顯祂的恩典,他們世上的君王已經去世,然而,上帝給他一個證據,他在聖殿中看見上帝坐在高高的寶座上,弟兄姊妹!上帝向以賽亞證明一件事,地上的君王會死,但我們的大君王活著坐在寶座上,他仍然掌權,以賽亞的靠山不是烏西雅,而是坐在寶座上的上帝,上帝才是以賽亞的靠山。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將工作、配偶、產業、財富、學問、健康…當成我們的烏西雅王,如果這些屬地的產業沒有了,我們是否仍相信上帝是與我同在呢?
以賽亞看見自己過去是把人當成靠山,專心倚靠人,但是無論誰坐王位,統治多少年,都有倒下去的一天。
詩 118:9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
唯有倚靠耶和華的人,才是有福的,唯有上帝是永遠活著的王。
2. 污穢的與潔淨的
以賽亞是上帝所興起的先知,當時的百姓是犯罪、悖逆的百姓,而上帝是聖潔的,先知的責任是傳遞上帝的話,作上帝話語的出口,所以以賽亞的責任是“說”出從上帝來的話語,使不聖潔的百姓能悔改,嘴是以賽亞事奉的工具。但是當以賽亞看見榮耀的異象,剎那之間,他第一個反應是,他是一個罪人!他說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住在一群嘴唇不潔的人中間。
什麼是「嘴唇不潔」呢?不是說他沒有刷牙,或是嘴唇上沾有髒東西,或是吃東西之後沒有擦嘴巴。聖經的中「不潔」是指上帝厭惡、不喜悅的事,言語是人最容易、方便去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工具了!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去掌控那麼很容易有一些字句是會深深傷害到人,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是多說無益的,像社會的八卦新聞,或是人與人之間的八卦消息,甚至一些教會中不能榮神益人的事。這些事情講多了,就變成「閒話」。上帝不喜歡我們講閒話,因為閒話中可能含有不誠實的話。
為什麼他先看到自己的嘴唇不乾淨呢?因為過去以賽亞的嘴唇都是用在世界和政治的目的上。他是烏西雅王身邊最有前途的政治名人,他是當時政治舞台上一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出名的「名嘴」,能言善道,你可以想像以賽亞的生活圈都是政治名流、達官貴人,他可能迎合官場,講一些不乾淨、不該講的話,總之,過去他的嘴唇不是用在上帝的事工上,如今他被要求對他周圍的人,作上帝公義的見證人,他在異象中驚呼禍哉!我滅亡了的時候,聖經說,上帝差派一位天使從壇上取下「紅炭」,沾以賽亞的嘴唇,象徵上帝潔淨的能力。上帝的愛與恩典是這樣的直接,沒有理由,沒有條件,我們的上帝已經勝過一切的污穢,所有的罪祂都能夠赥免,只要我們求告祂的名。
以賽亞在見到上帝、認識上帝的聖潔時,他的立即反應是發現自己的不潔淨,這種認知對服事主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認識自己的不潔與不足,才能夠完全地倚靠上帝、謙卑地服事主。
「奇異恩典」是約翰牛頓寫的,據說約翰牛頓曾在販賣奴隸船上工作,經常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他在餘生中竭力反對蓄奴。「奇異恩典」是他重生的經驗。他一直為 上帝工作,到八十二歲才退休,當時他說“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二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離世前,他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位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復建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的事工。”
奴隸船可以說是在奴隸歷史中最慘不忍睹的一頁。那些被抓來當奴隸的非洲人被當成裝進貨櫃的貨物一樣,他們被擠進小小船艙之中。許多黑奴在運送的途中死亡,屍體就被無情的拋進大海。對這些死亡的黑奴,船公司認為是可預期的損失。當約翰牛頓意識到自己的罪行,他看清自己的真面貌,他認清自己是一個雙手沾滿血腥的人,他自己是一個活在許多雙手沾滿鮮血的人群之中。然而,透過歌詞他寫道:「奇異恩典,何等甘甜,前我失喪,今被尋回。」我們知道透過耶穌基督的寶血洗淨了他沾滿鮮血的雙手。透過他的詩歌,安慰無數心靈憂傷痛悔的人。我們若要作一個有力量、有影響力的基督徒,我們要求上帝先潔淨我們,像上帝潔淨以賽亞和約翰牛頓一樣。
3. 恩典與呼召
上帝接著說:「我可以差遣誰?誰肯為我去呢?」面對上帝這般的邀請,以賽亞毫不猶疑的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上帝的呼召:
l 蒙恩的:上帝聽了並且同意以賽亞的回答。當然,上帝可以不差遣這個曾經信心動搖的人去傳遞如此重要的信息,上帝有千百個理由對以賽亞說:「不,以賽亞,你的同胞曾經背叛我,我要揀選其他國家來成就我的應許。」但是,上帝並不是這樣做,祂仍然揀選以賽亞,讓他傳揚上帝的話語。這是一個極大的恩典,能夠與上帝同工是恩典,有時候我聽人家說,『沒辦法,上帝選中我了,我不得不啊!』嘿!你知道上帝也可以不用你的嗎?改變我們的心要以蒙恩的態度『哇!我被選中了』來看待呼召,阿門!
l 個別的:上帝祂渴望跟我們每一個人有個別關係,你我都是獨特的個體,你我都不是別人的複製品,上帝對每個人都有個別性的呼召,我們必需渴望追求並且實踐那個獨特的個人呼召。
l 上帝要的:以賽亞被差遣去告知萬民他們將會耳朵、眼睛蒙油聽不進福音,這並不是一件好差事,因為人很少會自己發現自己是有問題的,也因此當有人來到我們當中來指正我們的時候其實一般人是很容易反彈的,以賽亞做這件事是很需要勇氣的,有時候我們很想回應上帝,但我們選擇要聽我喜歡做的事、我想去做的事、我可以做的事,但呼召是回應上帝要我做的事。
當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上帝,他勇敢的回應了這件困難的呼召,他以感恩的態度面對他的呼召,烏西雅王的死讓以賽亞深切地體驗到上帝在掌權,雖然英明的國王死了,上帝仍舊掌管一切,他不斷的行在他的呼召裡,呼籲以色列的百姓 和 君王要倚靠上帝,事實上,以賽亞的勸試並不是人人都聽從的,在國家兩度危急時,以賽亞先知都向國王提出呼籲,亞哈斯王沒有聽從,國家淪為亞述的附庸,希西家王聽從了先知的勸誡,終於擺脫亞述的束縛。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當你能夠仔細思考上帝的恩典,你會發現上帝的恩典實在非常奇妙。我們會十分驚訝的發現,上帝的恩典常會在我們走投無路,充滿挫折、失望時,臨到我們的。尤其是我們處於這種多變的世界,我們更會樂意看見上帝如此奇妙的恩典。
當我們看著自己所有的隨時可能會因為政府錯誤的施政而失去,世界的局勢隨時可能由於文化、政局動盪而陷入混亂。然而,我們的掛慮及關心的事情,上帝都顧念,祂提醒我們記得祂的慈愛與良善,祂顯示祂的能力,讓我們知道上帝掌管一切,我們不需要擔憂掛慮,或許我們會期待我們的政府、軍隊的能力要保護我們,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更要依靠天上君王的能力,而不是去依靠地上的君王。
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上帝的奇異恩典,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上帝的權能,那麼就不需要擔憂,如果每個人都知道上帝的慈愛,上帝的兒子甚至為我們而死,那麼我們就會急於悔改。耶穌說過:「來,跟從我,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為什麼是我呢?」你或許會說,為什麼找我?我不配呀,你一定要找一個比我好的人。然而,耶穌回答:「是的,沒錯,放掉你的過去,來跟從我。」
耶穌正在呼招你,你該做甚麼?祂邀請我們與祂同行。祂已經呼招你,讓我們跟隨祂,就像以賽亞一樣。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啟示文學
當我們查考以色列歷史時,要知道這民族最具特色的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興起和成長是處在一段最英雄(most heroic),也是最悲慘(most tragic)的歷史時期。啟示文學多出現、寫於兩約中間時期。舊約中的但以理書,以西結書,新約的馬太福音24-27章,啟示錄等就是屬於啟示文學類。當然,啟示文學最多出現的地方是在舊約的次經,例如,以諾一書、猶太五十年紀念書、希比利的說話、十二族長的見証集、所羅門詩篇、摩西升天記、以賽亞殉道記等等。
啟示文學的特徵有四個:
1. 先知話語的沒落,啟示文學才興起
學者不能肯定是何種原因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但是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舊約先知話語漸漸沒落而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更有人說,啟示文學作品是由但以理書開始算起,而先知文學中(結38-39;亞1-8,9-14;約珥3;賽24-27)早含有一些啟示文學的蹤跡讓後來的啟示文學作者繼續去發展。
學者留意到,啟示文學的解釋多數集中在那些含糊及未完成的先知預言中。似乎啟示文學作者對許多猶太人想知道的預言都有辦法從啟示文學中獲得答案。他們查考先知的預言,並給與適時的答案,是針對當時的處境,使當時的讀者立刻得到滿足。
2. 神秘的異象(Esoteric in character)
啟示文學作者常自稱他們藉著夢或異象被提至天堂獲得知道許多上帝要啟示的秘密。有時他們自稱是一位天使帶領他們經過天堂並解明一些將在地上發生的事情。這些異象可能是對當時歷史的闡釋,或是對將來之事的解釋,或是關於上帝那將要來臨的國度,末世的審判,惡人的報應和善者的獎賞等。甚至,他對一些雷風,暴雨,閃電都可以解釋。
3. 文學式的表達(Literary in form)
先知和啟示文學皆認為他們傳講的信息都是由上帝那裡而來,但是他們表達信息的方法卻不同。先知多數藉著口來傳講:「你要向他們傳講這些話」(耶13:12),多數是由別人記錄下來,但是啟示文學卻是「把你所見的,寫在這書上」(啟1:11)。先知的權威是「耶和華如此說」(Thus saith the Lord)(賽7:7),而啟示文學卻是「接受這書,好使你保存它們」(摩西升天記1:16),或是「有耳的應當聽」。
4. 符號文字(Symbolic in language)
啟示文學的內容是極戲劇性的描述,因此一般的語言不能盡全的表達其信息,需要使用一些符號文字去表達其意義。
雖然這些符號文字是啟示文學作者的固有財產,但是許多時候它們的根源可追溯至過去舊約中的文字。例如,龍(伯7:12;詩74:13;賽51:9;結29:3;32:2),海獸(伯40:15-24;詩74:14;104:26;賽27:1),拉合(Rahab)(9:13;26:12;89:10;賽30:7;51:9),蛇(伯26:13;賽27:1;摩9:3)。這些獸類也可從當時的巴比倫及埃及文化中找到。
符號當然不只是限定在各種的獸類、天上的星類、風暴、地上的植物、山川河流、各種的寶石,甚至不同的數碼,皆可以成為符號文字。許多時候,這些符號在不同書中重複的出現,但是它們的含意卻有所變動。也是這一點,使解釋啟示文學的工作更加困難。
我們必須先對這些啟示文學的特色有所認識,才不致於隨意解釋其中的經文。這些特色也要求今日的解經者小心處理啟示文學資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研讀 一兩 本好的啟示書卷註釋書,例如有關啟示錄的註釋書。
啟示文學的特徵有四個:
1. 先知話語的沒落,啟示文學才興起
學者不能肯定是何種原因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但是相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舊約先知話語漸漸沒落而造成啟示文學的興起。更有人說,啟示文學作品是由但以理書開始算起,而先知文學中(結38-39;亞1-8,9-14;約珥3;賽24-27)早含有一些啟示文學的蹤跡讓後來的啟示文學作者繼續去發展。
學者留意到,啟示文學的解釋多數集中在那些含糊及未完成的先知預言中。似乎啟示文學作者對許多猶太人想知道的預言都有辦法從啟示文學中獲得答案。他們查考先知的預言,並給與適時的答案,是針對當時的處境,使當時的讀者立刻得到滿足。
2. 神秘的異象(Esoteric in character)
啟示文學作者常自稱他們藉著夢或異象被提至天堂獲得知道許多上帝要啟示的秘密。有時他們自稱是一位天使帶領他們經過天堂並解明一些將在地上發生的事情。這些異象可能是對當時歷史的闡釋,或是對將來之事的解釋,或是關於上帝那將要來臨的國度,末世的審判,惡人的報應和善者的獎賞等。甚至,他對一些雷風,暴雨,閃電都可以解釋。
3. 文學式的表達(Literary in form)
先知和啟示文學皆認為他們傳講的信息都是由上帝那裡而來,但是他們表達信息的方法卻不同。先知多數藉著口來傳講:「你要向他們傳講這些話」(耶13:12),多數是由別人記錄下來,但是啟示文學卻是「把你所見的,寫在這書上」(啟1:11)。先知的權威是「耶和華如此說」(Thus saith the Lord)(賽7:7),而啟示文學卻是「接受這書,好使你保存它們」(摩西升天記1:16),或是「有耳的應當聽」。
啟示文學的內容是極戲劇性的描述,因此一般的語言不能盡全的表達其信息,需要使用一些符號文字去表達其意義。
雖然這些符號文字是啟示文學作者的固有財產,但是許多時候它們的根源可追溯至過去舊約中的文字。例如,龍(伯7:12;詩74:13;賽51:9;結29:3;32:2),海獸(伯40:15-24;詩74:14;104:26;賽27:1),拉合(Rahab)(9:13;26:12;89:10;賽30:7;51:9),蛇(伯26:13;賽27:1;摩9:3)。這些獸類也可從當時的巴比倫及埃及文化中找到。
符號當然不只是限定在各種的獸類、天上的星類、風暴、地上的植物、山川河流、各種的寶石,甚至不同的數碼,皆可以成為符號文字。許多時候,這些符號在不同書中重複的出現,但是它們的含意卻有所變動。也是這一點,使解釋啟示文學的工作更加困難。
我們必須先對這些啟示文學的特色有所認識,才不致於隨意解釋其中的經文。這些特色也要求今日的解經者小心處理啟示文學資料。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研讀 一兩 本好的啟示書卷註釋書,例如有關啟示錄的註釋書。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爲什麽要讀釋經學?(2)
你大概注意到,凡識字的人都好像都可以解釋聖經,在團契和其他場合分享他們對經文的學習心得。稍微有學問的,甚至還會被邀請在主日學教聖經課,在講臺講道等。我不是反對有教導恩賜的信徒參與這些事工,我只是提醒他們要先裝備自己,平時多花時間在查考聖經上,不要冒冒然就做聖經老師或上講臺講道。雅各書三章一節說:“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爲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提前一:7說:“有人。。想要作教法師,卻不明白自己所講說的所論定的。”
除了聖經的教導以外,大概沒有任何專業會有這樣的事發生。譬如說,我不是醫生,雖然我參考了很多醫書,預備了一篇關於高血壓之類的講章,講得頭頭是道,但誰爲聽我的?因爲我沒有這門專業的訓練,根本就沒有資格在人前講解。這是爲什麽我們應該學習釋經學,至少明白一點原則,就像踢足球要有規條一樣,不是說有氣有力,有股熱心就能下場較量。這樣在解經時,就不會因爲得了一點亮光,就如駟馬行空,不受約束,自己還以爲在造就人。我時常說,在靈修時得到的一點亮光,不是解經,就算它能造就自己和造就人,它仍然不是解經。
我想就算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聖經這六十六本書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在不同時期被上帝所用,在聖靈的默示下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因著文化、歷史、地理、風俗、文字、體裁、修辭等等和我們今天隔了一段大鴻溝,除非我們認真地學習釋經學,在我們的心和作者的心之間搭一座橋梁,我們是很難明白上帝在聖經裏說了一些什麽。
大家應該不會忘記,在 1997 年風靡一時的暢銷書《聖經密碼》“The Bible Code"。這本書曾在美國紐約時報的排行榜上高居首位。它的作者是邁可.卓思寧(Michael Drosnin)。根據他的研究,聖經在電腦和數學的分析之下,是一本奇妙的天書,裏面開啓了許多奧秘,如準確預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太空人在月球降陸、水閘門事件、肯尼地總統被槍殺、伊拉克風雲、以色列拉賓總理被暗殺等。這是聖經被人誤用誤解最荒謬的例子。很多異端邪說的教派教主,也是因爲在解經上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從開始一點點的偏差,逐漸發展成爲極端。我們對此不可不謹慎。
不久前,我在網頁上看到有人教導,說敬拜上帝不應當有音樂,有唱詩。他是根據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9 - 20 節,耶穌吩咐門徒出去給人施洗和教訓別人遵守他所教導的,以及歌羅西書第三章 16節 用靈歌彼此教導,來支援他的說法。他大概是一名教會的領袖,我們可以想象,多少他牧養的群羊被誤導了。
以上四個理由足夠說明爲什麽我們必須要學習釋經學。最後,我想用提後二:15 “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和大家共勉。
除了聖經的教導以外,大概沒有任何專業會有這樣的事發生。譬如說,我不是醫生,雖然我參考了很多醫書,預備了一篇關於高血壓之類的講章,講得頭頭是道,但誰爲聽我的?因爲我沒有這門專業的訓練,根本就沒有資格在人前講解。這是爲什麽我們應該學習釋經學,至少明白一點原則,就像踢足球要有規條一樣,不是說有氣有力,有股熱心就能下場較量。這樣在解經時,就不會因爲得了一點亮光,就如駟馬行空,不受約束,自己還以爲在造就人。我時常說,在靈修時得到的一點亮光,不是解經,就算它能造就自己和造就人,它仍然不是解經。
我想就算我不說,大家也知道,聖經這六十六本書是由四十多位作者,在不同時期被上帝所用,在聖靈的默示下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因著文化、歷史、地理、風俗、文字、體裁、修辭等等和我們今天隔了一段大鴻溝,除非我們認真地學習釋經學,在我們的心和作者的心之間搭一座橋梁,我們是很難明白上帝在聖經裏說了一些什麽。
大家應該不會忘記,在 1997 年風靡一時的暢銷書《聖經密碼》“The Bible Code"。這本書曾在美國紐約時報的排行榜上高居首位。它的作者是邁可.卓思寧(Michael Drosnin)。根據他的研究,聖經在電腦和數學的分析之下,是一本奇妙的天書,裏面開啓了許多奧秘,如準確預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太空人在月球降陸、水閘門事件、肯尼地總統被槍殺、伊拉克風雲、以色列拉賓總理被暗殺等。這是聖經被人誤用誤解最荒謬的例子。很多異端邪說的教派教主,也是因爲在解經上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從開始一點點的偏差,逐漸發展成爲極端。我們對此不可不謹慎。
不久前,我在網頁上看到有人教導,說敬拜上帝不應當有音樂,有唱詩。他是根據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9 - 20 節,耶穌吩咐門徒出去給人施洗和教訓別人遵守他所教導的,以及歌羅西書第三章 16節 用靈歌彼此教導,來支援他的說法。他大概是一名教會的領袖,我們可以想象,多少他牧養的群羊被誤導了。
以上四個理由足夠說明爲什麽我們必須要學習釋經學。最後,我想用提後二:15 “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和大家共勉。
爲什麽要讀釋經學?(1)
你大概聽過人家說:“聖靈是真理的靈,我只要多多禱告,祈求聖靈的引導,就可以解釋聖經。看一看今天教會的發展,不是印證了我們一路來所做的是對的。”
說這些話的人不是等閒之輩,很多是有高深學歷,很虔誠,很熱心事奉,很愛主,爲主受盡逼迫的僕人。他們說的話對嗎?我們不否定解釋聖經的必備條件之一是,要完全倚靠聖靈的引導和指示,不過,我們也得承認,聖靈的帶領無法像當初默示聖經時那麽清楚、明確。我們應把默示和光照二者加以分別。默示是不會錯誤的,但是光照卻不然。沒有人能夠說,他從聖靈得到絕對不錯誤的光照。聖靈的光照不是傳達真理,傳達真理乃是聖靈默示的工作。
安格斯和格林在他們的Cyclopedic Handbook to the Bible 說:“爲了把這真理說得更完整,我必須再說,無論一個基督徒是如何的可教導、如何的順服、如何的敬虔,上帝的聖靈不會向他傳達任何超越聖經本身已有的教義或意義。聖靈可以使人聰明到能瞭解聖經所記載的,當不會淩駕在這一切之上。”
事實上,不管我們怎樣禱告祈求,我們都不會得到聖靈的啓示,告訴我們希伯來書的作者是誰。同樣的,關於聖經導論的其他方面,人也不能禱告求上帝給他答案。
聖靈在釋經和解經中扮演的角色是:
·
他的參與並不代表人的解釋是無誤的。“聖經無誤”是指聖經的原稿,不是指解釋聖經的人。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解釋聖經,但這權利並不表示每一個人的解釋都一定是正確的。
·
聖靈在解經中的工作,不表示他會給予解經的人一些偏離經文正常字面意思的“隱藏”意義。 一個基督徒若犯了罪,他對經文可能會作出不正確的解釋,因爲他的心思意念與聖靈不調和。信徒不是自然就受到聖靈的引導,使他明白聖經。順服是明白真理的必要條件。
·
聖靈在解經中扮演的角色,意味著他不是突如其來地使人靈光一閃。不少經文是清楚易懂,但有些是必須謹慎查考才會漸漸明白。這是爲什麽我們必須學習釋經學,以恐懼戰兢的心,謹慎的確定上帝在聖經裏說了什麽,決定他所說的話語的意義,如此才不致於把上帝的聲音和人的聲音相混淆。
你大概聽過講臺上有關路加十章好撒瑪利亞人的精彩講解: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 這個人是亞當
耶路撒冷是代表天上的樂園,亞當是從樂園被驅逐出來。
耶利哥的原意是月亮,表示亞當有歸於塵土的一天。
落在強盜手中 - 他們是魔鬼和他的使者。
他們剝去他的衣裳 - 指亞當的必死。
把他打個半死 - 引誘亞當犯罪。
半死 - 肉身是活的,靈魂卻死了,所以是半死。
祭司和利未 - 代表舊約的祭司制度。
撒瑪利亞人 - 代表基督耶穌。
包裹他的傷處 - 罪被轄制。
用油和酒 - 油代表有盼望的安慰;酒代表熾熱的靈事奉。
騎上自己的牲口 - 牲口指的是耶穌的道成肉身。
帶到店裏去 - 店就是教會。
第二天 - 復活以後。
拿出兩錢銀子 - 應許今生和來生。
店主 - 使徒保羅。
如此講解這段經文的不是泛泛之輩,他是主後四世紀對中世紀西方教會影響巨大的天才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他是用釋經學裏被稱爲寓意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來解釋聖經。寓意法是在一個故事上加上另外一個故事,它通常主張一段經文的字義或歷史的意義是“肉體的”,但寓意的內容是“屬靈的”。這樣的解經不錯是很新穎和有趣,但肯定的是,主耶穌在說這比喻的時候沒有此意。
奧古斯丁不是惟一這樣解經的,比他早兩百年的教父俄利根(Origen)已經這樣解釋過。他說落在強盜手中那人是亞當,那些強盜是他的敵人、魔鬼和敵党。祭司代表摩西的律法,利未人代表先知,而好撒瑪利亞人是基督自己。驢子是基督的身體,旅館代表教會。好撒瑪利亞人應允再回旅館是象徵基督的再臨。這種寓意式的解經後來發展成爲“四重理解”- 即寓意式、神秘式、字面式和道德式。中國的宋尚節也是以寓意或靈意解經而聞名遐邇。(請參考他的上、中、下三巨冊讀經集就可一窺全貌。)
由於這些人被上帝所用,在基督教的圈子裏影響頗大,所以人們以爲他們的釋經和解經應該是對的,也就競相模仿。上帝用人的軟弱成就他的旨意,並不表示他們的解經是對的。當這些人引領一百個人歸向主,熱心服事主的同時,很可能有一千個人因對上帝的話語有誤解,而在基督教圈子裏造成很多的破壞。
這是爲什麽我們必須學習釋經學,確定上帝在聖經裏說了什麽,也決定上帝所說話語的意義。這樣我們在解釋經文的時候,就不會如脫繮之馬,一發不可收拾。
說這些話的人不是等閒之輩,很多是有高深學歷,很虔誠,很熱心事奉,很愛主,爲主受盡逼迫的僕人。他們說的話對嗎?我們不否定解釋聖經的必備條件之一是,要完全倚靠聖靈的引導和指示,不過,我們也得承認,聖靈的帶領無法像當初默示聖經時那麽清楚、明確。我們應把默示和光照二者加以分別。默示是不會錯誤的,但是光照卻不然。沒有人能夠說,他從聖靈得到絕對不錯誤的光照。聖靈的光照不是傳達真理,傳達真理乃是聖靈默示的工作。
安格斯和格林在他們的Cyclopedic Handbook to the Bible 說:“爲了把這真理說得更完整,我必須再說,無論一個基督徒是如何的可教導、如何的順服、如何的敬虔,上帝的聖靈不會向他傳達任何超越聖經本身已有的教義或意義。聖靈可以使人聰明到能瞭解聖經所記載的,當不會淩駕在這一切之上。”
事實上,不管我們怎樣禱告祈求,我們都不會得到聖靈的啓示,告訴我們希伯來書的作者是誰。同樣的,關於聖經導論的其他方面,人也不能禱告求上帝給他答案。
聖靈在釋經和解經中扮演的角色是:
·
他的參與並不代表人的解釋是無誤的。“聖經無誤”是指聖經的原稿,不是指解釋聖經的人。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解釋聖經,但這權利並不表示每一個人的解釋都一定是正確的。
·
聖靈在解經中的工作,不表示他會給予解經的人一些偏離經文正常字面意思的“隱藏”意義。 一個基督徒若犯了罪,他對經文可能會作出不正確的解釋,因爲他的心思意念與聖靈不調和。信徒不是自然就受到聖靈的引導,使他明白聖經。順服是明白真理的必要條件。
·
聖靈在解經中扮演的角色,意味著他不是突如其來地使人靈光一閃。不少經文是清楚易懂,但有些是必須謹慎查考才會漸漸明白。這是爲什麽我們必須學習釋經學,以恐懼戰兢的心,謹慎的確定上帝在聖經裏說了什麽,決定他所說的話語的意義,如此才不致於把上帝的聲音和人的聲音相混淆。
你大概聽過講臺上有關路加十章好撒瑪利亞人的精彩講解: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 這個人是亞當
耶路撒冷是代表天上的樂園,亞當是從樂園被驅逐出來。
耶利哥的原意是月亮,表示亞當有歸於塵土的一天。
落在強盜手中 - 他們是魔鬼和他的使者。
他們剝去他的衣裳 - 指亞當的必死。
把他打個半死 - 引誘亞當犯罪。
半死 - 肉身是活的,靈魂卻死了,所以是半死。
祭司和利未 - 代表舊約的祭司制度。
撒瑪利亞人 - 代表基督耶穌。
包裹他的傷處 - 罪被轄制。
用油和酒 - 油代表有盼望的安慰;酒代表熾熱的靈事奉。
騎上自己的牲口 - 牲口指的是耶穌的道成肉身。
帶到店裏去 - 店就是教會。
第二天 - 復活以後。
拿出兩錢銀子 - 應許今生和來生。
店主 - 使徒保羅。
如此講解這段經文的不是泛泛之輩,他是主後四世紀對中世紀西方教會影響巨大的天才神學家,奧古斯丁(Augustine)。他是用釋經學裏被稱爲寓意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來解釋聖經。寓意法是在一個故事上加上另外一個故事,它通常主張一段經文的字義或歷史的意義是“肉體的”,但寓意的內容是“屬靈的”。這樣的解經不錯是很新穎和有趣,但肯定的是,主耶穌在說這比喻的時候沒有此意。
奧古斯丁不是惟一這樣解經的,比他早兩百年的教父俄利根(Origen)已經這樣解釋過。他說落在強盜手中那人是亞當,那些強盜是他的敵人、魔鬼和敵党。祭司代表摩西的律法,利未人代表先知,而好撒瑪利亞人是基督自己。驢子是基督的身體,旅館代表教會。好撒瑪利亞人應允再回旅館是象徵基督的再臨。這種寓意式的解經後來發展成爲“四重理解”- 即寓意式、神秘式、字面式和道德式。中國的宋尚節也是以寓意或靈意解經而聞名遐邇。(請參考他的上、中、下三巨冊讀經集就可一窺全貌。)
由於這些人被上帝所用,在基督教的圈子裏影響頗大,所以人們以爲他們的釋經和解經應該是對的,也就競相模仿。上帝用人的軟弱成就他的旨意,並不表示他們的解經是對的。當這些人引領一百個人歸向主,熱心服事主的同時,很可能有一千個人因對上帝的話語有誤解,而在基督教圈子裏造成很多的破壞。
這是爲什麽我們必須學習釋經學,確定上帝在聖經裏說了什麽,也決定上帝所說話語的意義。這樣我們在解釋經文的時候,就不會如脫繮之馬,一發不可收拾。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眾先知
後面講到這個眾先知的事,就有太多了,包括早期的以利亞、以利沙這些人;還有在國家分裂的時候,出來警告君王的這些先知;還有先知書裡的這些大先知,包括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但以理,和這些小先知;還有一些在《列王紀》、《歷代志》裡面所說的神人、先知。他們都是上帝的僕人。
先知的意思就是「說上帝話的人」。先知最重要的是說上帝的話,而不是預言將來要發生什麼事。只不過他會說,「如果你們聽上帝的話,就……」這個上帝的話也不是先知發明的,這上帝的話絕對必須吻合摩西的話。所以,先知有的時候反而是回到以前,回到回到上帝藉摩西所講的話,而不是預言未來。先知是要人聽上帝藉著摩西所說的這古老的、純正的信息,這是先知的重點。與其說先,不如說過去。只是,「如果你們聽,將來會怎麼樣;不聽,將來又會怎麼樣。」所以也有預言的成分。
注意,先知最重要的是傳揚上帝的話。當然我們也常常想到,尤其是一講到像阿摩司、彌迦這種責備罪惡的先知。但你也不要忘記,就算是阿摩司,當上帝要懲罰以色列人的時候,他也是為他們禱告;就像在《創世記》裡第一位先知,亞伯拉罕,當他為所多瑪、蛾摩拉禱告的時候,也是求上帝赦免和拯救。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先知跟祭司其實也沒那麼大的差別。固然是嚴厲,固然是說上帝有審判;但也講到,信靠上帝,能夠悔改,與上帝和好就最好了。先知和祭司都做這個工作。
這些先知做了些什麼事?
從《希伯來書》十一章33節起來看這些有信心的先知:「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來十一33-35)這些都是有信心的人因著信、因著聖靈的工作、因為上帝的工作而有的作為。他們是因為對上帝的啟示、上帝的工作有正面的反應,而不是出於人的血氣、人的情慾、人的想法。
這些有信心的人跟一般的偉人是不一樣的,世俗的人在記載這些人的時候會說,他們是偉人。可是,我們雖然說他們是「信心的偉人」,其實「偉」字可以去掉,因為這些有信心的人跟你我都有一樣的性情,就像《雅各書》五章17節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基督教的救恩正是因為每一個平凡、弱小的人,甚至越平凡、越弱小,越知道去倚靠上帝的人,就越有福氣。基督徒一定要記得這一點:我們所有的良善都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自己。
這些人是因著信,不是因著他們聰明的智慧、良好的訓練、優秀的背景等等。我們要說,後天的訓練、優秀的背景,甚至他先天的基因,都是很好;因為那也是上帝造的,也是上帝引導的。但是,這些非常好或非常壞的先後天條件,如果不是因著信心,也就是出自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應許,讓人心中產生一個正面的反應,那就不是聖經所肯定的了。
信心必須是因著上帝,產生了信心。若非信心,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愛因斯坦……,他們的成就都遠遠大於這些人。我們也不能達到他們那樣,因為這個世界要的是菁英,我們不是菁英。可是,每個不是菁英的基督徒,我們的盼望就在於:我們信靠上帝,上帝能化腐朽為神奇,在我們這些軟弱的人身上顯出祂的大能。
這些人都沒有什麼了不起,其他的眾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等,他們也都有他們的軟弱,但是當他們信靠上帝的時候、轉眼仰望耶穌的時候、轉眼仰望上帝的應許的時候,就產生了能力,於是能制伏敵國。
有信心的人能制伏敵國!因此,有信心是靠著上帝的恩典去制伏惡者,並不是從此懶惰,什麼事都不做。保羅說:「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上帝的恩與我同在。」(林前十五10)一個基督徒,一個有信心的人,絕對不是懶惰的。我們非常努力、也非常上進,但是我們把榮耀歸給上帝。也就是,我們所有的努力和上進都是上帝推著我們而有的。
他們是憑著信心「制伏了敵國」。看這些偉人,有人研究他們的戰略,有人研究他們的性情,有人研究他們的聰明智慧。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在自己有或沒有能力、敵人強或弱的時候,都信靠上帝。
然而公義是多麼不容易行啊!在這個罪惡的世界裡,我們看到多少世俗的例子,若要能夠站立得穩、不受潮流的影響,要成為中流砥柱,就必須力挽狂潮,抗拒這些腐化的、引誘的紅包和壓力。但我們能抗拒多少? 柏楊 先生寫的很多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是抗拒不了。我們也不怪別人,因為壓力太大。但是,對基督徒而言,如果信靠上帝,這個世界對我們不過是一粒灰塵。遵行上帝的旨意才是永遠長存的,如此我們才能行公義:抗拒腐化、引誘、敗壞、黑道、白道……一切的錯誤。
軟弱不是好事,軟弱常常就是表示一種失敗或者是處在重壓之中,我們會害怕的痛苦。可是,我們因著這樣的軟弱倚靠上帝,越軟弱越倚靠上帝,那不是更好嗎?表示我們所有一切的成就,真的不是出於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被提醒,周圍的人也被提醒。軟弱變成剛強,這是上帝的工作。
上帝使外邦的全軍非常強大的時候,為的是要使我們知道自己渺小而去倚靠上帝。我們不可試探上帝,故意在大冷天把自己弄得好像要得肺炎一樣,看看上帝是不是保守我們不生病;或故意不踩煞車,看看上帝能不能讓車子停下來;或故意在紅燈的時候過馬路,看看車子是不是不會壓到我們。這是試探上帝,這是為難上帝。我們是憑著上帝的應許、上帝的保證、上帝的啟示,我們才能產生正面的態度。上帝說去打,我們就去打。祂說我們能得勝,我們就一定能得勝。
婦人得著死人復活:在以利亞的時候,好像不大看得到那個小孩的復活是婦人的信心,應該是以利亞的信心,不過這個也沒有什麼妨礙。我們都希望是我們自己有信心,但是的確在走天路的歷程裡,很多時候是其他弟兄姊妹的信心,幫助了我們的信心。也許有一天,是我們的信心也能幫助別人的信心,那就非常的美好。
以利沙也有類似的情形,《列王紀下》四章記載書念的婦人得了孩子,但是後來又死掉了,那婦人好像也不大有信心,剛開始也是對以利沙說:「我沒有求過兒子,你給我兒子,結果現在死掉了!」以利沙就禱告,那個孩子又活過來了。我們沒有看到那個婦人說「我現在知道你是神人」,因為她一直都知道。她雖哭泣、難過,還是對上帝的僕人有信心,於是以利沙就叫這孩子復活。以利沙的信心也不是那麼大,他甚至用了一些方法,好像把體溫傳過去一樣,因此使用醫療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吃藥也不一定沒有信心。信心是人看不到的,信心是對上帝有正確的回應。以利沙有信心,跟以利亞有信心一樣,就讓小孩復活了。
信心,最重要的是當事人有沒有信心,但已經死了的人不能有信心,就與拉撒路復活一樣,不是拉撒路有信心才復活,是耶穌有信心,馬大和馬利亞都很少信心。所以,因著信不一定是因著當事人的信。五餅二魚餵飽的那五千人中,五千人可能都沒有信心,但是那個拿出餅和魚的小孩有信心,交給主就好了。不是說個人不要有信心,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永遠都要這樣,但是在我們信心成長的過程中,的確其他人的信心也能幫助我們。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不一定是婦人有信心,我們看了也不大有信心,兩個小孩死了更是不能有信心,但是以利亞、以利沙有信心,雖然很小,但芥菜子般的信心就能使他們復活了。
先知的意思就是「說上帝話的人」。先知最重要的是說上帝的話,而不是預言將來要發生什麼事。只不過他會說,「如果你們聽上帝的話,就……」這個上帝的話也不是先知發明的,這上帝的話絕對必須吻合摩西的話。所以,先知有的時候反而是回到以前,回到回到上帝藉摩西所講的話,而不是預言未來。先知是要人聽上帝藉著摩西所說的這古老的、純正的信息,這是先知的重點。與其說先,不如說過去。只是,「如果你們聽,將來會怎麼樣;不聽,將來又會怎麼樣。」所以也有預言的成分。
注意,先知最重要的是傳揚上帝的話。當然我們也常常想到,尤其是一講到像阿摩司、彌迦這種責備罪惡的先知。但你也不要忘記,就算是阿摩司,當上帝要懲罰以色列人的時候,他也是為他們禱告;就像在《創世記》裡第一位先知,亞伯拉罕,當他為所多瑪、蛾摩拉禱告的時候,也是求上帝赦免和拯救。
當然,我們可以看到,先知跟祭司其實也沒那麼大的差別。固然是嚴厲,固然是說上帝有審判;但也講到,信靠上帝,能夠悔改,與上帝和好就最好了。先知和祭司都做這個工作。
這些先知做了些什麼事?
從《希伯來書》十一章33節起來看這些有信心的先知:「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來十一33-35)這些都是有信心的人因著信、因著聖靈的工作、因為上帝的工作而有的作為。他們是因為對上帝的啟示、上帝的工作有正面的反應,而不是出於人的血氣、人的情慾、人的想法。
這些有信心的人跟一般的偉人是不一樣的,世俗的人在記載這些人的時候會說,他們是偉人。可是,我們雖然說他們是「信心的偉人」,其實「偉」字可以去掉,因為這些有信心的人跟你我都有一樣的性情,就像《雅各書》五章17節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基督教的救恩正是因為每一個平凡、弱小的人,甚至越平凡、越弱小,越知道去倚靠上帝的人,就越有福氣。基督徒一定要記得這一點:我們所有的良善都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自己。
這些人是因著信,不是因著他們聰明的智慧、良好的訓練、優秀的背景等等。我們要說,後天的訓練、優秀的背景,甚至他先天的基因,都是很好;因為那也是上帝造的,也是上帝引導的。但是,這些非常好或非常壞的先後天條件,如果不是因著信心,也就是出自上帝的啟示、上帝的應許,讓人心中產生一個正面的反應,那就不是聖經所肯定的了。
信心必須是因著上帝,產生了信心。若非信心,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愛因斯坦……,他們的成就都遠遠大於這些人。我們也不能達到他們那樣,因為這個世界要的是菁英,我們不是菁英。可是,每個不是菁英的基督徒,我們的盼望就在於:我們信靠上帝,上帝能化腐朽為神奇,在我們這些軟弱的人身上顯出祂的大能。
一. 制伏了敵國
他們因著信,他們制伏了敵國,不是因為自己多勇敢。看看這些人!基甸有多少了不起的能力呢?他是在戰略上有不錯的能力,但是跟米甸人打仗的時候,他也是膽小、懦弱的。巴拉也算是懦弱的,需要底波拉一再地鼓勵,而且是另外一個女人雅億得到了榮耀。參孫更是好色、好吃、好鬥,充滿了血氣。耶弗他也是會糊塗的;大衛的弱點我們更是知道。撒母耳也不是沒有弱點,他對掃羅有落井下石的嫌疑。這些人都沒有什麼了不起,其他的眾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等,他們也都有他們的軟弱,但是當他們信靠上帝的時候、轉眼仰望耶穌的時候、轉眼仰望上帝的應許的時候,就產生了能力,於是能制伏敵國。
有信心的人能制伏敵國!因此,有信心是靠著上帝的恩典去制伏惡者,並不是從此懶惰,什麼事都不做。保羅說:「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上帝的恩與我同在。」(林前十五10)一個基督徒,一個有信心的人,絕對不是懶惰的。我們非常努力、也非常上進,但是我們把榮耀歸給上帝。也就是,我們所有的努力和上進都是上帝推著我們而有的。
他們是憑著信心「制伏了敵國」。看這些偉人,有人研究他們的戰略,有人研究他們的性情,有人研究他們的聰明智慧。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在自己有或沒有能力、敵人強或弱的時候,都信靠上帝。
二. 行了公義
他們「行了公義」。行公義也要憑信心。我們是因信稱義,憑著信心稱義的。我們也是因信行義的。很多人喜歡講,現在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六8);很對,但是我們是憑著信心,也就是依靠上帝來行公義。然而公義是多麼不容易行啊!在這個罪惡的世界裡,我們看到多少世俗的例子,若要能夠站立得穩、不受潮流的影響,要成為中流砥柱,就必須力挽狂潮,抗拒這些腐化的、引誘的紅包和壓力。但我們能抗拒多少? 柏楊 先生寫的很多歷史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是抗拒不了。我們也不怪別人,因為壓力太大。但是,對基督徒而言,如果信靠上帝,這個世界對我們不過是一粒灰塵。遵行上帝的旨意才是永遠長存的,如此我們才能行公義:抗拒腐化、引誘、敗壞、黑道、白道……一切的錯誤。
三. 得了應許
「得了應許」:他們到底有沒有得到應許?很多時候,憑著信心是可以得到上帝的應許。但如果沒有信心,上帝應許終究不會臨到我們。這個下一段再討論。四. 堵了獅子的口
「堵了獅子的口」:可以說,是參孫把獅子打死;也可以說,但以理有信心,以至於獅子不能咬他。五. 滅了烈火的猛勢
「滅了烈火的猛勢」:可以說,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在火窯中,大火不能消滅他們,因為他們信靠上帝。事實上,他們並不知道上帝會不會拯救他們,但他們說得很好:「我們的上帝會救我們,但是就算祂不救我們,我們也不拜你的假神。」這就叫真的有信心。不管上帝怎麼對我們,我們都認定了上帝,這就叫有信心。不是用自己的私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打算來做為我們生活的衡量。我們是憑著信心,憑著上帝給我們的應許而活。六. 脫了刀劍的鋒刃
「脫了刀劍的鋒刃」:刀劍的追趕,當然可以是指大衛,也有人說是兩約之間猶太的民族英雄馬克比家族的事情。不管怎樣,在鋒刃的刀劍追趕我們的時候,唯有依靠上帝才能得到勝利。七. 軟弱變為剛強
「軟弱變成剛強」:我們本來就軟弱,像亞伯拉罕一樣,身體如同已死;像保羅說的:「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9-10)軟弱不是好事,軟弱常常就是表示一種失敗或者是處在重壓之中,我們會害怕的痛苦。可是,我們因著這樣的軟弱倚靠上帝,越軟弱越倚靠上帝,那不是更好嗎?表示我們所有一切的成就,真的不是出於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被提醒,周圍的人也被提醒。軟弱變成剛強,這是上帝的工作。
八. 爭戰顯出勇敢
「爭戰顯出勇敢」:爭戰顯出勇敢,可以說是拿破崙、漢尼拔、亞歷山大大帝,這些人在戰爭中顯出的勇敢。我們基督徒從來不是說,我們自己的天性、氣質,先天後天訓練得多好。這些是很好的事,但我們還是說,如果只有先天、後天得天獨厚的人,或者很會這樣操練、鍛鍊自己的人,才能夠出人頭地,上帝就實在不公平了,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有信心,都可以在上帝的恩典中,因著信靠上帝,顯出勇敢來。像基甸、巴拉,都不能說是很勇敢的人,但是憑著信心,就改變了。信心是能更新變化、化腐朽為神奇的。壞的在我們身上能成就為好的,是因為我們轉眼仰望上帝,信靠祂。或者像《哥林多後書》四章17節說的:「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九. 打退外邦的全軍
「打退外邦的全軍」,這也可以在《士師記》、《列王紀》裡看到,外邦的軍隊很厲害,敵人很強盛,我們沒有別的可以倚靠,我們只有單單信靠上帝,這很好。基甸打敗敵人的時候,上帝把他的人數刪減到最少,因為上帝務必要他們承認一件事:這場戰爭的勝利絕對是上帝,因為以他們的人數而言,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得勝的。上帝使外邦的全軍非常強大的時候,為的是要使我們知道自己渺小而去倚靠上帝。我們不可試探上帝,故意在大冷天把自己弄得好像要得肺炎一樣,看看上帝是不是保守我們不生病;或故意不踩煞車,看看上帝能不能讓車子停下來;或故意在紅燈的時候過馬路,看看車子是不是不會壓到我們。這是試探上帝,這是為難上帝。我們是憑著上帝的應許、上帝的保證、上帝的啟示,我們才能產生正面的態度。上帝說去打,我們就去打。祂說我們能得勝,我們就一定能得勝。
十. 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
接著,「有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來十一35):以利亞、以利沙都曾叫死人復活過。在死人復活的事上,他們有多少的信心呢?我們不大看得出來,就是當幫助以利亞、以利沙的女人的小孩死的時候,她們也曾抱怨,但是她們終究還是信靠上帝的僕人;上帝的僕人就叫她們的孩子復活了。這事也非常好,我們看到那兩個媽媽時不會說,有信心的人就是一定要這個樣子,而我沒有這個樣子就是沒有信心。許多事,我們會有抱怨或不解。感謝主,在以利亞、以利沙的時候,孩子死了,母親很難過,但她們還是願意尊重上帝的僕人;上帝的僕人就讓孩子復活了!婦人得著死人復活:在以利亞的時候,好像不大看得到那個小孩的復活是婦人的信心,應該是以利亞的信心,不過這個也沒有什麼妨礙。我們都希望是我們自己有信心,但是的確在走天路的歷程裡,很多時候是其他弟兄姊妹的信心,幫助了我們的信心。也許有一天,是我們的信心也能幫助別人的信心,那就非常的美好。
以利沙也有類似的情形,《列王紀下》四章記載書念的婦人得了孩子,但是後來又死掉了,那婦人好像也不大有信心,剛開始也是對以利沙說:「我沒有求過兒子,你給我兒子,結果現在死掉了!」以利沙就禱告,那個孩子又活過來了。我們沒有看到那個婦人說「我現在知道你是神人」,因為她一直都知道。她雖哭泣、難過,還是對上帝的僕人有信心,於是以利沙就叫這孩子復活。以利沙的信心也不是那麼大,他甚至用了一些方法,好像把體溫傳過去一樣,因此使用醫療方式也不一定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吃藥也不一定沒有信心。信心是人看不到的,信心是對上帝有正確的回應。以利沙有信心,跟以利亞有信心一樣,就讓小孩復活了。
信心,最重要的是當事人有沒有信心,但已經死了的人不能有信心,就與拉撒路復活一樣,不是拉撒路有信心才復活,是耶穌有信心,馬大和馬利亞都很少信心。所以,因著信不一定是因著當事人的信。五餅二魚餵飽的那五千人中,五千人可能都沒有信心,但是那個拿出餅和魚的小孩有信心,交給主就好了。不是說個人不要有信心,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永遠都要這樣,但是在我們信心成長的過程中,的確其他人的信心也能幫助我們。婦人得自己的死人復活,不一定是婦人有信心,我們看了也不大有信心,兩個小孩死了更是不能有信心,但是以利亞、以利沙有信心,雖然很小,但芥菜子般的信心就能使他們復活了。
以賽亞的異象
一、禱告時見異象—-主坐在高高寶座上
六章一節首句是『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烏西雅是個好王,他給以色列國帶來復興。以賽亞是個愛上帝的國度,一直盼望上帝的王權的人。所以當鳥西雅崩時,他心裏難過。因難得有一個好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又曾收復許多失地。(儘管末了也有點失敗),加今卻去世了。所以傷痛、損失催逼他上耶和華殿去禱告。他一進殿,主就向他顯現,讓他看見主坐在高高寶座上。上帝藉此異象告訴他,地上君王會死,但這位治理全宇宙的,聖潔的萬王之王,萬主之王,祂不會死,祂是永活的,祂也永不失敗。
「祂的衣棠垂下,遮滿聖殿。」這衣服是指上帝的靈,教會要承受聖靈無限量。這衣服所包藏之處是無限廣大的屬靈境界,所以他又看見「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服權柄的記號,表示不敢在上帝前出頭,兩個翅膀遮腳—-謙卑,即使工作有果效,也不能誇口,不夠上帝之一點。這是一個屬靈原則:我們若要在上帝面前有一分工作,先得有兩倍在祂面前的侍立與追求。馬丁路得說,工作越忙,越需要禱告。
三節「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撒拉弗是代表上帝之神聖。這神聖不僅充滿殿中,並且充滿全地。
二、見異象的結果—-認識自己
當以賽亞看見那麼大的異象時,他反而喊不出哈利路亞,而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他看見坐寶座之主的榮耀、神聖的同時,他看見了自己「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六5)以前他只看見百姓有禍,烏西雅不潔;如今他在光中看見自已的天然何等不潔;這是以賽亞的大轉機,也是被上帝使用的條件:他認識了自己的不潔,上帝纔能潔淨他(撒拉弗用壇上取下來的火炭沾他的嘴);他被潔淨後,上帝纔能用他來傳上帝的話。
三、呼召與應召
以賽亞被潔淨後,就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六8)
主沒潔淨他前,主不能用他。就如路加五章彼得整夜勞力打不到什麼時,照主吩咐撒網後,竟裝滿了二船的魚。就在那時,他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主並沒離開他,卻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五10)
六章一節首句是『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烏西雅是個好王,他給以色列國帶來復興。以賽亞是個愛上帝的國度,一直盼望上帝的王權的人。所以當鳥西雅崩時,他心裏難過。因難得有一個好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又曾收復許多失地。(儘管末了也有點失敗),加今卻去世了。所以傷痛、損失催逼他上耶和華殿去禱告。他一進殿,主就向他顯現,讓他看見主坐在高高寶座上。上帝藉此異象告訴他,地上君王會死,但這位治理全宇宙的,聖潔的萬王之王,萬主之王,祂不會死,祂是永活的,祂也永不失敗。
「祂的衣棠垂下,遮滿聖殿。」這衣服是指上帝的靈,教會要承受聖靈無限量。這衣服所包藏之處是無限廣大的屬靈境界,所以他又看見「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服權柄的記號,表示不敢在上帝前出頭,兩個翅膀遮腳—-謙卑,即使工作有果效,也不能誇口,不夠上帝之一點。這是一個屬靈原則:我們若要在上帝面前有一分工作,先得有兩倍在祂面前的侍立與追求。馬丁路得說,工作越忙,越需要禱告。
三節「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撒拉弗是代表上帝之神聖。這神聖不僅充滿殿中,並且充滿全地。
二、見異象的結果—-認識自己
當以賽亞看見那麼大的異象時,他反而喊不出哈利路亞,而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他看見坐寶座之主的榮耀、神聖的同時,他看見了自己「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六5)以前他只看見百姓有禍,烏西雅不潔;如今他在光中看見自已的天然何等不潔;這是以賽亞的大轉機,也是被上帝使用的條件:他認識了自己的不潔,上帝纔能潔淨他(撒拉弗用壇上取下來的火炭沾他的嘴);他被潔淨後,上帝纔能用他來傳上帝的話。
三、呼召與應召
以賽亞被潔淨後,就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六8)
主沒潔淨他前,主不能用他。就如路加五章彼得整夜勞力打不到什麼時,照主吩咐撒網後,竟裝滿了二船的魚。就在那時,他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主並沒離開他,卻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路五1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