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詩篇第八十九篇:大衛的約

本篇的作者是以斯拉人以探,他的另一個名是耶杜頓(參看歷代志上第廿五章及十六章4142節)。他是所羅門最有智慧的謀土之一(王上四:31)。論到上帝怎樣指斥所羅門的罪和他拜偶像的事,並國度要從他兒子手中奪去,以探必然早已知道(王上十一:913),因此本篇的未段記載他向耶和華熱切的懇求。或許以探較所羅門長壽,親眼看見國度的分裂,正如他所描述的。

    這是一篇訓誨詩。訓誨意指教訓和指教。本篇共分兩大段落:

      (一)大衛的約建基在上帝的信實上(137節);

      (二)現今雖失敗,將來必應驗(3852節)。

            (一)大衛的約(137節)
   
    上帝與他百姓所立的約是聖經的要題之—,其中四約關乎以色列國。

    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第十五章),這約關乎一位後裔和一片地土。

    西乃山上立的約關乎從埃及為奴之家得贖的以色列民。他們的國運從此而生,律法和敬拜的地方——會幕也交託了他們(出十九:25)。

    巴勒斯坦的約提醒他們不要敬拜偶像或叛離真道,又說明上帝所賜下至終復歸故土的應許。

    與大衛所立的約論國家和王朝的應許,他和他的子孫要坐寶座上,永遠堅立(撒下七:817)。

    詩篇第八十九篇主要論到與大衛和他後裔的約。第三及四節作扼要的描述,但第十七至三十九節則詳盡解釋。這約是基於上帝兩方面的屬性——他的信實和他的慈愛,每方面都記載七次,前者帶領我們回顧過去,後者使我們前瞻未來。

    大衛一生曾經歷失敗、犯罪,正如今日上帝的百姓一樣。雖然我們剛愎犯罪,我們的上帝仍是信實、慈愛、憐恤,這是我們可以同證的。

    詩人詳盡解釋此約,巧妙地提及彌賽亞源於大衛家。「我也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我要為他存留我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與他立的約,必要堅定。我也要使他的後裔,存到水遠,使他的寶座,如天之久。」(2729節)

    「長 子」這稱謂只指著基督說的。保羅在論及創造和救贖時,也提到「長子」這詞。論到基督神性的榮耀,他說:「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 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 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 住。」(西一:1519

    注意這裡所提及的「首生」,是指著創造和復活兩方面說的。祂不是受造物,乃是創造主,也是救贖主。再看啟示錄第一章五節:「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

    他也是「世上最高的君王」,這稱謂也只能指以馬內利(賽七:1315;九:67;彌五:2)。

    論到大衛的後裔,第卅至卅二節發出一個別告:「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不照我的典章行。背棄我的律例,不遵守我的誠命。我就要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用鞭責罰他們的罪孽。」

    歷 史記錄這事如何絲毫不差的應驗了。猶太人在巴比倫作俘擄七十年,後來分散到地極,在仇敵手下受苦害等等,一切一切都見證先知預言的真理。但上帝的約仍存 在,也不會改變。「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我一次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我決不向大衛說謊。他的後裔要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在我面前,如日 之恆一般。又如月亮永遠堅立,如天上確實的見證。」

    (二)現今雖失敗,至終必應驗(3852節)

    第卅八節出現一個突如奇來的改變,讚美的詩歌並充滿希望和確據的語調忽然變為灰心失望。原因何在?作者論到籬笆被拆毀、保障變為荒場。他頭上的冠冕墜落在塵土中,他的寶座被推倒於地。

    今 天,我們彷彿居高臨下,得以回顧舊日的歷史,才曉得在本篇未段詩人失望灰心的原因。正統的猶太人以頭擊哭牆悲哀地嗚咽,正是今日不信之以色列人的寫照。當 大衛的兒子生在伯利恆,大衛家正由一位虔誠的婢女——童貞女馬利亞和一位工人——約瑟——所代表。他不是生在錫安山的皇宮——大衛昔日的山寨和保障,乃是 生在馬槽的搖籃內。當他向百姓顯示自己是彌賽亞、大衛的兒子和應許之約的應驗者時,那些人竟藐視拒絕他並釘他在十字架上。四十年後,耶路撒冷城和聖殿變成 廢墟,百姓又再分散各國。誠然,籬笆已被拆毀,保障也被摧殘。
   
    但 上帝沒有忘記他所應許的約。大衛的兒子和主被釘十架並從死裡復活,差不多二千年了,然而上帝看千年加一日。何西阿書第六章一至三節甚有意思:「來罷,我們 歸向耶和華,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他打傷我們,也必纏裹。過兩天他必使我們甦醒,第三天他必使我們興起,我們就在他面前得以存活。我們務要認識耶和華, 竭力追求認識他,他出現確如晨光,他必臨到我們像甘雨,像滋潤田地的春雨。」
   
    當 我們思想以色列今日的光景,他們在故土存不信的心而活,不知先知預言的第三天將在何時始露端倪!上帝已用杖管教以色列的後裔,並且雅各遭難的黑暗日子即將 來到,但我們可安心,上帝沒有廢棄,也沒有忘卻與大衛所立的約。按照他所命定的時間,應許必得應驗,寶座、皇位和國度必復歸原處。但那坐在寶座和配戴冠冕 的, 將是大衛的兒子;他是主,是那首生的,勝過世上一切的君王。黑夜將要變成黎明,而本篇最後的話也得著應驗。「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阿們。」

詩篇第七十二篇:主在千禧年作王

    詩篇第二卷書由第四十二篇開始,到第七十二篇完結,其中有四篇彌賽亞的詩篇。第六十九篇是十字架,第六十八篇是升天,第四十五篇是作王作新郎的主,第七十二篇是主在千禧年作王。
     
    舊約有多段經文,預告飽經禍患的世界,將享受一段長時期的和平與安息。六日創造大工完畢,上帝歇了他一切的工,以色列人最後一個節期——住棚節,是預表的真理。

    大衛和所羅門作王,治理以色列十二支派,是政權的寫照。
   
    先知以賽亞文筆絢麗的描述裡,也預言此真理。他的預言共有四段:以賽亞書第二章、十一章、卅二至卅三章、六十五至六十六章。有關千禧年國的榮耀,以西結書、但以理書和撒迦利亞書都有詳盡的描述。
   
    詩篇也有多篇論到彌賽亞千禧年的國,如第二篇、八篇、廿二篇、廿四篇、九十五至一百篇。
   
    新約聖經方面,馬太福音第十七章一至九節和路加福音第九章廿七至卅六節記載主在山上變像,是向門徒啟示有關彌賽亞國度的榮耀的預兆。
   
    在啟示錄第廿章一至七節裡「一千年」共出現了六次,這是撒但遭監禁的時期。那些遭獸逼害,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均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
   
    既然經文多方論證,今日竟仍有自稱為無千禧年派的論者,實在令人詫異。他們否定彌賽亞將來真的會在耶路撒冷作王,就是在他先前被拒絕和被釘的地方作王,他們甚至將這偉大的真理靈意化。
   
    新約雖未有逐字引述詩篇第七十二篇,但這詩實在蘊含關於千禧年這段榮耀時期的所有細節,並以詩的形式將之表達出來。這詩誠然是彌賽亞的詩篇,共載六個主題:

l)王和王子施行的審判(l7節)

2)王國的領域(811節)

3)公正無私的統治(1215節)

4)大自然的景象,咒詛除去(16節)

5)給亞伯拉空之應許實現(1719節)

6)大衛禱告的答覆(2O節)

      1)王施行的審判(17節)
   
    本篇是「給所羅門」的詩。他的統治是千禧年的寫照。他作王時,先審判國內的仇敵。亞多尼雅曾背叛他父親大衛;當押沙龍背叛時,示每曾咒詛大衛;約押不理大衛內心的感受,復殺押尼珥和亞瑪撒,傷透大衛的心(王上二:19)。所羅門登位後首先要作的是判斷這些人,必須按公義行事。本詩第一部分共提及「公義」四次。
   
    同樣,彌賽亞開始作王時,必先施行審判。這審判先臨到在哈米吉多頓大戰中,圍攻耶路撒冷的盟軍,然後臨到地上的列國和大災難中倖存的人(太廿五:3146)。那些在大災難中,接納天國福音和福音使者的人,將得進千禧年國度;但那些拒絕的,將進到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刑裡去。

    2)王國的領域(811節)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他施和海島的王要進貢,示巴和西巴的王要獻禮物。」
     
    千禧年時,耶路撒冷將成為全地的首都。古時,他施是西面最遠的城,示巴和西巴是東面最遠的國。聖經中的「海島」似乎是指歐洲的西岸(王上十:22)。 在創世記第十五章十八節,應許給亞伯拉空的地是「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其中包括利巴嫩、敘利亞、伊朗、伊拉克和沙地亞拉伯等地。「從這海直到那 海,從大河直到地極」大概是指從地中海至波斯灣,從尼羅河至伯拉大河。以西結書第四十七章十三至廿三節列出千禧年間以馬內利地的疆界,但彌賽亞的統治,包 括全地,東、西、南、北四方。一切都在他公義而仁慈的管治下。那時,通訊既迅速又安全。
   
    加福音第十九章十一至廿七節銀子的比喻教導我們,那些在今日教會時代忠心的人,將在千禧年國得站管治的地位。

    3)公正無私的統治( 1215節)
     
    「因為窮乏人呼求的時候,他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他也要搭救……他要救贖他們脫離欺壓和強暴,他們的血在他眼中看為寶貴。」

    先前外邦的四大強國都是以流血和強暴得勢。他們立國後,國中充滿壓逼、奴役和殘殺嬰孩的罪。當彌賽亞作王時,國中必沒有賄賂、敗壞或偏私。那坐在寶座上的擁有完全的智慧、愛和能力。

4)大自然的景象,咒詛除去(16節)

    「在 地的山頂上,五穀必然茂盛,所結的谷實,要響動加利巴嫩的樹林。」山頂常是岩石處處,寸草不生,但這裡如豐沃的田野。因為人的墜落和咒詛,荊棘和蒺藜。雜 草和害蟲,隨處可見。農夫必須汗流夾背,才能收成穀物,賺取餬口。但這一切都要改變。「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必開花繁 盛,樂上加樂,而且歡呼。利巴嫩的榮耀,並迦密與沙侖的華美,必賜給他。人必看見耶和華的榮耀,我們上帝的華美。」(賽卅五:12
   
    「豺 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櫝、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吃奶的孩子 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賽十一:69
   
    當上帝的眾子顯現,受造物的勞苦嘆息(羅八:1822)將變成頌讚的歌唱。

      5)給亞伯拉罕之應許實現(1719節)

    當主在創世記第廿二章向亞伯拉罕顯現,他給他七方面的應許,最後一句是:「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

    關 於他的後裔,上帝賜下三重的應許:如地上的塵沙、天上的星、和海邊的沙。他有地上的後裔,以色列人;屬天的後裔,與他有一樣信心的人——教會;藉著他,地 上的列國成立。保羅在加拉大書第三章十六節指出,「後裔」是指一個人,就是基督。猶太人、外邦人或上帝的教會所得著的每一樣福氣,都源於那位在十字架受苦 的基督,他將要在寶座上作君王、作祭司。

            6)大衛禱告的答覆(20節)

      「結 尾經節十分重要。論到上帝計劃中教會的啟示,大衛並未知曉。但作為接受應許的和上帝的先知,他仰望榮耀的基督,治理以色列和地上的列國。他祈禱完畢,說出 這個心願。論到屬天的事,正如聖靈今日在教會中所啟示的,他全不知道。但作為以色列的君主和先知,他說到屬地的事。」
   
    大衛是禱告者。在生命上種種經歷和重重危機中,他都「求問耶和華」,這是他與掃羅顯著的區別。但現在禱告完畢,他看見千禧年輝煌的異象,大衛的兒子和大衛的主坐在寶座上!

詩篇第八篇:首先和末後的亞當

   新約聖經共引述詩篇第八篇四次,每次都喻指主耶穌。馬太福音第廿一章十六節:主在殿裡顯示他的身份——大衛的子孫,推倒兌換銀錢的人。群眾和小孩子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當時的領袖非常惱怒不悅,主便說: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唸過麼?」

    上帝仍然從小孩子單純的信心得著榮耀,他們高唱榮耀他名之歌。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廿七節:在這裡,我們看見復後榮耀的基督得看最後的勝利,他被稱為第二個人和未後的亞當。「末期」共分四個階段:

    那時,基督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他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盡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那時子也要自己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叫上帝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

       以弗所書第一章廿至廿二節:教會的元首復活、升天、坐在寶座上。萬有都服在他的腳下,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希伯來書第二章六至九節:在這裡,基督是未後的亞當,得著榮耀尊貴為冠冕,重拾首先的亞當所失掉的冠冕和權柄。他與教會一同作王,掌管得贖的受造。這段經文給我們何等豐富的教訓,影顯復活之基督燦爛奪目的榮耀!

       思想上帝在天上的榮耀和王權後,在本篇詩裡我們回到伊甸園。然後前瞻千禧年的時候,那時,彌賽亞要坐在寶座上,治理得贖的受造。

    題目:大衛的詩,交與伶長,用迦特樂器。猶太解經家認為「迦特」本源於「革」,樂器之一。其他則解作「酒醉」。達度博士(Dr. Thirtle)說,第九篇的題目「慕拉便」是屬於第八章的,意指「兒子的死」或「王者之死」——歌利亞。若是這樣,這詩可能喻指大衛戰勝歌利亞,是基督受試探時和在十字架上得勝撒但的寫照。因著撒但的狡計和試探,首先的亞當墜落,失掉了權柄;未後的亞當卻榮耀得勝。

    詩篇第八篇共分四部分:
     l)敬拜和見證(12節)
     2)創造的奇妙(3節)
     3)人的權柄(48節)
     4)敬拜(9節)
 
          1)敬拜和見證(12節)
   
    本篇的開始和結尾都是同一頌歌:「耶和華我們的主阿,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完全是敬拜和頌揚上帝尊貴的名。但在這敬拜的背後,那稱為「仇敵和報仇的」 ——撒但——埋伏左右。那蛇曾侵入伊甸園,施行迷惑,破壞上帝指頭所作的工。
   
    這報仇的不是親屬、買贖者及報仇者(goel),乃是為自己而報仇的(naquam,詩四十四:16)。 他因嬰孩和吃奶的見證,閉口無言。蓋伯林說嬰孩是剛重生的靈魂。無疑,這是真實的。但若將之比作小孩子的信心和倚靠,豈不更令人欣悅嗎?我們的主在馬太福 音第十一章廿五節感恩禱告時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 此。」
   
    一般來說,有學問的人常與仇敵和報仇的並列,懷疑、否認上帝的話。主在馬太福音第十八章一至六節再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在馬太福音第廿一章十六節,主引述本篇:「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唸過麼?」

    在這裡,仇敵和報仇的是當時以色列國中拒絕認主的領袖。

              2)創造的奇妙(3節)

      「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

    上帝呼喚人向上仰望,思量諸天。撒但卻鼓勵人向下望,如同田中搖尾乞憐的野獸。希臘文的「人」字(anthropos)意指「向上仰望者」。大衛唯一的望遠鏡是信心。當他在伯利恆之野地牧養羊群,晚上躺臥火光旁時,他有充足的時間,仰觀天上的繁星。詩篇第十九篇描述白日的太陽,但詩篇第八篇卻描寫晚間的月亮星宿。

    天文學顯示人微不足道。試想無數的星系,無盡的宇宙,人的自我該如何五體投地!但這些只是上帝指頭所造的,如上帝的刺繡。至於信徒的救恩和安穩,上帝運用他的手和膀臂來作成。

    聖經說:天上的星如海邊的薩那樣無數。懷疑者卻常嘲諷這真理。在清晰的黑夜,我們能用肉眼數到三千顆星。但在今日天文學發展迅速的日子,利用世上最強大的望遠鏡「bigeye of Mount Palomar」觀看,宇宙便截然不同。我們雖然詫異宇宙的奧妙,卻不能全明其真相。在獵戶星座的OrionBetelgnese星之大,包羅整個太陽系,太陽、月亮和行星在裡面繞行。喀萊爾(Carlyle)說:「論到永恆平靜的宮殿,我們的太陽只如一盞小提燈。」

    我們的地球只加大海洋邊的一粒小沙。

            3)人的權柄(48節)

    當 我們想到宇宙的浩瀚宏偉,實要讚歎不止。然創造宇宙、全能的上帝竟關心地上的人,眷顧我們。在另一方面,一滴河水所充滿的生命,原子內所蘊藏看不見的能 量,同樣令人莫名其妙。因此,大衛發問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亞當之子)算甚麼?你竟眷顧他。」(比較詩一百四十四:34

    自從人的墮落和受咒詛,一隻蚊子或一些細菌都能使人病臥床上,甚至使身葬墓中。詩人轉離人的渺小和軟弱,察看上帝的恩典,使他成為偉大。上帝為較弱的人作了三件事:

     上帝的意念和計劃都顧念人。
       上帝成為肉身,親自眷顧人。
       上帝賜他冠冕,管理萬物。

    在這裡,我們看見人的尊貴、權柄和命運。第四至八節教我們回顧創世記第二章和前瞻希伯來書第二章。
   
    創世記第二章:人被造時比天使微小一點。希伯來文Elohim 上 帝常用的名稱,只有在這裡譯為天使,希伯來書也引述其義。人犯罪之前,上帝使他管理被造之物。他是照著上帝的形像和樣式被造,兩次接受管治的命令。他所管 理的,包括四個領域:家畜、田野的走獸、空中的鳥和海裡的魚。在創世記第二章十九至廿節,他為動物起名。故此,人在犯罪之先,得著四樣恩賜:主權、安息。 配偶和事奉。伊甸是一處很完美的地方,在那裡上帝賜給亞當令牌和冠冕。蘇艾力(Eric Sauer)稱他「受造中的王」
   
    但在創世記第三章,因著亞當墮落,後果不堪設想,一切美好的都遭破壞。他頭上的冠冕掉了下來,手中的令牌落在塵土中。希伯來書的作者憂愁的說:「我們還不見 萬物都服他。」

    我們現今所見的,是在咒詛下嘆息勞苦之受造物。人看見獅子和蛇便感懼怕,甚至連狗和老鼠也能叫他生畏,首先的亞當和他的後代已失掉原有的權柄。

    希 伯來書第二章,作者在介紹新造和新家庭的元首時說:「惟獨見……耶穌」。在這裡我們看見第二個人,就是未後的亞當。希伯來書第一章說明他七重的神性,並引 述七處舊約經文,加以證明,其中多節錄自彌賽亞的詩篇。第二章表明他作人子七方面的榮耀,並引述四篇彌賽亞的預言,加以證明,第一段就是詩篇第八篇。「將 來的世界」(第五節)是希伯來書的術語,意指千禧年。這將來的世界不是交給天使管轄,天使未有得著管治的權。作者引述詩篇第八篇四至八節說:「我們還不見 萬物都服他。跟著又立刻說:「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得了尊貴榮耀為冠冕。」

    他敘述四件劃時代的事實,應驗詩篇第八篇的預言。兩件是歷史方面,兩件是預言方面:

    因為要受死的緣故,他暫時比天使微小一點。從道成肉身,到被釘十架,共三十三年。賜他榮耀尊貴為冠冕。得榮耀,共二千年。管理你手所造的。加冕,共一千年。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完成,永恆的景象。人子在地上時的生命,顯明他將來的能力和權柄。他掌管大自然的力量(可四:3941;約二:311;六:514)。曠野的走獸服從他(可一:13)。動物服從他(路十九:3O)。海中的魚服從他(太十七:27空中的鳥服從他(路三:22「人子」的稱謂(詩八:4;來二:6
   
    詩篇第八篇四節首次用「人子」這稱謂,後在希伯來書第二章六節也引用。這名代表治理全地的主,掌管海裡、地上和空中的一切,但首先的亞當失掉了這地位。福音書裡首次引用這稱謂是在馬太福音第八章廿一節:「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本該統管,卻遭拒絕。福音書用「人子」這名共八十四次,並常為主自己所用,這是主在世界的稱謂。尤其基督在曠野受試探,就好像伊甸園的景像在重演一樣,首先之亞當失敗了,但基督卻榮耀的得勝。因為他是人子,審判的權柄已賜給他(約五:27)除了使徒行傳第七章五十六節司提反死時和希伯來書第二章六節,這名再沒有被使用,直至啟示錄第一章。新約各卷書信均省了這稱謂,實非偶然。但啟示錄提到未日審判時,卻常用這稱謂。最後一次的記載告訴我們,他頭上戴著許多冠冕降臨,手拿鐮刀和劍,行使管治的權柄(啟十四:14)。當提到他再來作王,他都被稱為人子。但以理書第七章十三節:「有一位像人子的,駕看天云而來。」

    他得著權柄、榮耀和國度。在猶太人中,這是用於彌賽亞最普遍和正式的稱謂。以西結用這名字九十三次,都是喻作軟弱命短的人,與永生的上帝相異。

       因此,這名字在聖經中共有四個意義:
     
    完全的人,預表的真體。亞當失敗,基督卻得勝(詩八;來二)
     
    彌賽亞(但七:13;啟十四:14
     
    他完全的人性——我們的主愛用的名稱。
      
    那將要來的王和審判官,在千禧年間執掌權柄。
   
    「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這句話在新約出現了三次,都喻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希伯來書第二章五至十五節描述他得著榮耀尊貴為冠冕;以弗所書第一章廿二節描述基督和他的教會;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廿五至廿七節描述他帶著榮耀降臨。
   
    「人被造時得著尊貴和權柄為冠冕;但這尊貴權柄只能給予那完全人,就是擁有完美的性格、智慧和能力的人。現在基督已成了人子,在他裡面,我們找到上帝的完全和完全的上帝。」
   
    既然如此,詩人能重複他開始時向耶和華的稱頌:「耶和華我們的主阿,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新約中的詩

    新約中的讚美詩與詩體的經文雖然不那麼多,但亦清楚可見,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嘉柏霖(Gaebelein)注意到五種詩體經文:

1)引用古詩(徒十七28,取自伊皮麥尼德[Epimenides,西元前六世紀克里特島的先知和詩人〕在馬爾斯山的 演講;林前十五33,為雅典的門安德〔Menander,約西元前342-292,希臘新喜劇之鉅子]的格言);

2)讚美詩的片斷(提前三16 腓二6-11);

3)采希伯來詩形式的經文(路一-二的讚美詩);

4)不含韻律,但含詩的高昂表達之經文(太五3-12的八福,或約翰福音的前言,一 l18);

5)啟示的意象中讚美詩的部分(啟四811,五9-10 12-13)。

    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路加福音第一、二章中的讚美詩,以及書信中的信條與讚美詩。

   
新約讚美詩顯然與舊約的模式密切相關。以上大部分的特性都可以在新約中找到例子。單以尊主頌為例,其中就有:

   
l)同義平行句

          
我心尊主為大
          
我靈以上帝我的救主為樂(路一46-47

   
2)綜合平行句

          
他用膀臂施展大能
          
他趕散那些內心驕傲的狂妄之輩(路一51

   
3)反義平行句

          
他叫有權柄的失位
          
叫卑賤的升高(路一52

   
在新約,尤其是書信中,讚美詩是神學最高層次的表達法。信條與讚美詩運用詩的形式,將新約的主要教導呈現出來,尤其是基督論的真理,常以基督的降卑與 高昇為中心(腓二 6-11;提前三16;彼前三1822;亦參弗二14-18,五14;林前十三l-13;來一3-4;或約一l-18)。這些讚美詩提供了極佳的證據,證明在聖經時代,詩歌的形式和最高層次的神學資訊可以混合在一起。

詩篇的神學

    詩篇中的神學   ,

詩篇中的神學

    許多現代批判者強調詩篇的「詩意」和「技巧」,反對其中有神學內涵,喜歡用詩篇所描述的「世界」來看。但是,聖經的詩歌的確表達出古代以色列最深的信仰層 面,尤其是對上帝的觀點。事實上,神學是聖經之詩的中心。以色列的宗教讚美詩為數眾多,有些人想要將其系統化,卻始終無法捕捉它的宏偉和深度。然而詩篇中 的主題確實值得探討。主要來說,詩篇是以崇拜和禱告為中心;這種文體比聖經其他文體更能表達出以色列對上帝的感受。詩篇雖然沒有直接作神學聲明,可是其中 對上帝的感受有很濃厚的神學意味。生活的每個層面都與上帝相關,他乃是一切的掌權者。

    克萊基(PCCraigie)指出,詩篇的框架是聖約的概念:「他們對上帝的認識深植於聖約之中;他們會向上帝祈禱、讚美,或在特殊狀況之下向上帝呼求,乃是因為已有聖約關係存在;這種關係使得這樣的回應成為可能。」

    大體而言,詩篇描述這位立約的上帝和它的子民關係密切;從這個角度來說,詩篇可謂反映出一般人的宗教狀況,因為它們反映出從君王直到平民,每一個上帝兒女信心的生活。

   
無論是整體或是個別詩篇,判斷其中神學的第一步,是考慮文體問題。每一種類型都有特殊的資訊。哀歌主要論受苦與試煉,王室詩以君王(有時為彌賽亞)為中心, 而咒詛詩是論仇敵。不過,無論那一篇,上帝的主權與聖約的應許都是核心。其次,詩篇讚揚上帝子民的倫理責任,他們要對上帝忠心,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如此。詩 篇中的「義」是與生活相關的,描述經歷上帝憐憫之人的實際道德生活;主要是與上帝的關係,然後是其結果信心的生活。

   
第二個要訣便是整全的解經。由於詩篇的詩意很高,常用隱喻,詮釋者必須從整體來解讀部分。誇張法(在咒詛詩中)經常出現,因此必須依據整篇詩來研討其中的重大主題,並參考主題類似之各篇中的神學路線。

   
第三,所有適用於智慧文學的掌控因素,都適用於詩篇。讀者不能單獨解釋一段聲明,例如,第一篇中提到義人的興旺,似乎一帆風順,但這一點卻需要從整個 詩篇來看。有些詩(如第一篇)強調信心生活的正面,另一些(如第三十九篇)則注重其負面,講到生命稍縱即逝。裏德布斯(Ridderbos)和克萊基說: 「整個詩篇反映出,人與上帝建立關係之後,在人生各方面所表現出的智慧;個別的詩篇則只包含整幅圖畫中的一部分」(19861038)。

   
最後,每一方面都多少與以色列的宗教儀式、敬拜系統相連。甚至其中的智慧,主要也是在表明以色列人活在上帝面前的歡欣喜樂。從這方面而言,詩篇乃是生活的歡 慶,它強調一項事實:若沒有上帝的同在與認可,生命便毫無意義。大半學者都同意,每篇詩在以色列的敬拜中都可以用到。全體的哀歌與感恩詩最能反映出這種用 法,而就連個別的詩篇都多少與宗教禮儀相關。詮釋者必須明白這種正式的場合,因為這乃是所以會有神學的理由。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聖經詩歌體之釋經原則


1
.注意詩的分節(stanza)模式

    結構分析是解經的第一步。希伯來詩歌的主要成就是平行的行與節之模式。新的譯本將 行與行並列、將平行句內縮、在節與節之間留空行,對讀者很有幫助。尋找分節最重要的標準,是思路的發展。

    例如,第三十一篇中,第一段(l-5節)是大衛呼求幫助,第二段(6-8節)為他信靠的聲明,第三段(9-13節)則為他的抱怨。文體的改變也暗示出新的分段。在第三十篇中,第一段(l-3節)是向上帝說話,第二段(4-5節)是向聖徒說話,第三段則轉到詩人和上主的關係(67節),第四段(8-10節)為直接向上帝祈禱,第五段(11-12節)描述其結果。

    此 外,交錯法或頭韻法可以作段的區分。在第一一九篇中,字母的大綱很清楚,每一段中有八行,每一段的頭一個字母,都是順著字母的排列而來。細拉的效果尚有辯 論,它的意義到如今都沒有一致的看法。凱瑟提出要小心,因為這個詞出現的地方有時很費解(如在詩的標題內,或節的當中),不過有些詩中可以用它來分節(詩 四十六,在五十七,六十七六十八則不能)。

2
.集體平行句

    詩人用非常富感情、生動的辭彙,透過整個單位來表達他的思想。前面已經提過,詮釋者要細心區分,一方面不要將過多的意 思讀進行句中,另一方面也不要假定,凡是思想相似,就必定是同義句。

    達戶(Dahood)提到,烏加列詩和希伯來詩中,有一千個「字對」 Wordpairs)或同義詞。在這種時候,讀者要避免過分區別的試探。但是,同時要由上下文來辨識,究竟這些子句是否意思完全 相同。例如,詩篇二十三篇2-3節上的三行,形成一個單位,應當一起解釋: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他領我到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蘇醒。

   
大衛並不是按時間順序講。第三行的靈魂蘇醒,乃是說明第一、二行意象的意義。再者,注意到平行句的類型也很重要。這三行並不是純粹的同義平行句。克萊 基注意到(1983207),「青草地」或許會讓人想起「神聖的草場」(“ holy pasture”,出十五 13),那是離開埃及的目標;而「可安歇的水邊」或許為「安息之所」的回聲,與約櫃在曠野的漂流相關(民十33)。所以,這個意象添加了上帝的引導與保護的意思,從出埃及、曠野漂流,到大衛目前的體驗。這兩行基本的思想很類似,但是第二行添加了一點含義。

3
.研究隱喻的用語

    詩歌的象徵性辭彙很多,有時比在散文中更不容易明白。第十九篇講到「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不是要教導希伯來的天文學,詩篇一二一篇1節 (「我要向山舉目」)也不是指上帝住在那裏。這些意象的背景能讓人對全詩有更豐富、更深入的瞭解。第二十三篇或一二一篇是何等美,所用的牧人與西乃山之隱 喻生動無比。可是咒詛詩的意象就必須小心處理,要從立約的咒詛來看。神學很少會出於隱喻,而是出自隱喻所屬的全文。透過結構的分辨,讀者可以看出該隱喻在 整個資訊中的位置為何。第一步要看出詩篇是否有高潮平行句、交錯式、包容式,或重複式架構,然後才能決定其中的隱喻如何互 動,產生整篇詩的資訊。

4
.如果可能,要注意詩篇的歷史背景

    許多時候,背景可以從傳統的詩篇標題看出。雖然這些標題是後來加上去的,不屬於正典的一部分,但是其中多半是可靠的傳統,只是學者對可靠的程度意見不同。其中有五類不同的資料:與詩篇有關的作者或人物、歷史背景、音樂標示、禮儀說明,和詩篇的類別 (如,詩一二,「上行之詩」)。在這裏,我們所感興趣的是歷史背景,共有十四篇的標題提供這方面的資料(三,七,十八,三十,三十四,五十一,五十二, 五 十四,五十六,五十七,五十九,六十,六十三,一四二),都與大衛生平有關。許多人懷疑標題的真實性,認為是在傳統的晚期才加上的;也就是說,這些資料加 進正典時,大部分詩篇已經有了標題,這可由基督的時期(如七十士譯本的證據)看出。但有人認為,標題具正典性,並主張它們完全真實,理由為:這些詩篇從未 有與標題分離的證據。

   
不 過,對標題的態度,最好是審慎的樂觀。整體而言,標題的基本可靠性沒有值得懷疑之處;這類資料在其他古詩中也曾出現,很可能是古時的慣用方式。但是同時, 我們不能假定馬索拉傳統總是正確的,要從內容來衡量其歷史的注明。絕大部分來說,標題與內容都十分相配。不過,有幾處卻有困難。例如,第三十篇是感恩詩, 感謝上帝拯救脫離病痛,但標題卻說是為「獻殿(或房屋)」而作。根據標題,有人將這詩篇與歷代志上二十一至二十二章相連,尤其是上帝在第二十一14-30節免去了瘟疫,導致第二十二章建殿的預備。可是另有人(如CraigieLongman)對此表懷疑,因為這是一篇個人性的詩,與聖殿的禮儀和敬拜沒有什麼關係。大體而言,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小心一些。

   
注 釋書可以幫助讀者逐篇處理這些問題。詩篇的內容本身幫助更大。從聖經記載中加入歷史資料,會使得詩篇的資訊更生動。例如,標題告訴我們,大衛寫五十一篇的 懺悔詩,是在拿單指責他與拔示巴犯姦淫之後(撒下十二)。他靈裏深處的哀痛和他的悔改,可以藉這段歷史情境得到更大的亮光。若輔導曾落入性試探而犯罪的 人,不妨用這篇詩作為必讀內容!按照大衛生平的順序,來傳講一系列的詩篇(根據標題),會是很好的講道題材。

5
.研究詩篇的類型和基本立場

    每 一類詩篇(哀歌、讚美詩、王室詩),研究的角度都不同。有些會重疊(如王室哀歌),解釋時也應當顧及。每一類詩篇對上帝和它子民的關係,說法都不同,對現 代應用的情形也有別。想要敬拜上帝的人,會選讚美詩,而不選哀歌;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心情沉重的人,則顯然會需要後者。

6
.研讀彌賽亞詩,要先看在歷史中該篇詩的功能,然後才看它在未世論上的重要性

    詩篇第二、八、十六、二十二、四十、四十五、六十九、 七十二、八十九、一O二、一O九、一一0和 一三二都是彌賽亞詩,或是全篇,或是其中部分的內容。可是它們都有歷史的情境,主要是大衛生平的狀況。這兩方西都需要注意,並要結合在一起,才能明白經文 的整個意義。詮釋者必須首先解析詩篇,確定作者的用意。許多「彌賽亞詩」或許原初並沒有彌賽亞的用意,但是可以從預表的角度這樣看。這時候,我們應當主要 從它原初的意思來看,而正典式/彌賽亞式的角度則成為次要。當然,這裏無法詳盡討論這些,不過這樣概括性的提醒一下,還是很有用。

7
.在下結論之前,要研讀整篇詩

    詩篇的思路對其含義很重要。這也要按照一般釋經原則來處理。分析了一段經文的基本結構,並解析各項細節後,必須再回頭來重新整理,然後再闡釋其意。詩篇應當視為文學單位,因為是在不同的狀況下分別寫成的。所以,全體是通往部分的要訣,這一點對詩尤其真實(超過散文)。

8
.新約的詩歌必須從兩個層面來研讀

    既然新約常引用信條與讚美詩,在它們被納入經文之前,一定已在教會的禮儀當中使用。此外,既然它們具「正典」地位,其意義對我們也很重要。第一個層面是原來的神學意義,第二個層面是個別情況對這些信條或讚美詩的運用。例如,腓立比書二章6-11節,首先應當從它是道成肉身的讚美詩來看(它的原來意義),其次才從它是基督徒態度的榜樣來看(它在腓二1-11上下文中的用處)。

2014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咒詛詩

一、引言

    你怕不怕被別人咒詛?為什麼?你相信咒詛的效果嗎?在什麼情況下你會想要咒詛人?

    其實咒詛只是人的語言,真正有能力的是上帝。很多時候咒詛令人感到有效,是因上帝早就訂定一些法則;人只是自作孽,並不是咒詛的功效。有時候則是因為人害怕而產生自我應驗的行為。無論如何,我們的生命與一切禍福都在慈愛和全能的上帝手中,祂必保守,我們不必害怕。

    聖經裡也有咒詛的事情。請讀兩段咒詛詩:

    「願他們消滅,如急流的水一般;他們瞅準射箭的時候,願箭頭彷彿砍斷。願他們像蝸牛消化過去,又像婦人墜落未見天日的胎。」( 58:7-8)

    「願他的年日短少!願別人得他的職分!願他的兒女為孤兒,他的妻子為寡婦!……因為他不想施恩,卻逼迫困苦窮乏的和傷心的人,要把他們治死。」 ( 109:8-916)

    讀到這些詩,你的感想如何?你能夠體會、想像詩人的心境嗎?

    民數記22-24章記載摩押王巴勒僱了巴蘭要來咒詛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巴蘭想說的咒詛全部變成祝福。而事情進展時,以色列人都不知情。上帝的百姓只要行在上帝旨意中,一點也不必怕敵人的咒詛。

 二、如何看待咒詛詩

    咒詛詩是詩篇裡令人感到困惑的詩,它最主要的目的在於咒詛敵人,願敵人遭受極重的報應。詩篇第 3569109 等篇明顯地屬於這一類,其他還有不少散見的經文,像第 3571036525859646983129137139140141143 篇裡都有。這些詩除了第 83129137 篇外,其餘都標明是大衛的作品。前面讀過的讚美詩,詩篇第 139 篇,有四節(19-22 )都是在罵惡人的,其意義似乎跟前後不連貫。有人因而主張如果第 139 篇止於第 18 節的話,它就可以算是最優美的詩篇之一了。這是代表一種看待咒詛詩的心態:忽略它,彷彿它並不存在。

    另一種極端的態度是推崇它,把它的精神解釋成善意的。另有一些學者相信,咒詛詩代表的是一種巫術的宗教精神,它是對付敵人的「有效咒詛」。但是舊約聖經並不贊成巫術。卜洛克認為對待咒詛詩比較理想的態度是:認真地面對它、體會作者內心的掙扎,並思考它如何成為上帝的話語。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雖然強烈地表達了對惡人惡事的痛恨,並且呼求上帝伸冤,他自己絕未採取報復的手段,只將此事交託給上帝。詩人一向謹守上帝藉著摩西所啟示的原則:「伸冤報應在我。」( 32:35)

    可 見,在詩詞裡所表達出來的痛恨,只是詩人情感真誠的流露,並不代表詩人所要採取的行動。這個分野相當重要,情感的宣洩和實際的行動是兩回事。情感的舒解, 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即使聽來有多可怕,仍是可以接受的。比較令人擔心的是那些不說出來、卻不斷累積的憤懣。有時候,會有一些報復和殘忍的行為出現,就是 因為有許多的情感不得宣洩的緣故。像報紙曾經報導,有一個在學校被視為模範生的國中學生,竟然殺了自己的父親,聞者無不覺得該生大逆不 道。事實上,這學生在家裡遭受性虐待,他的憤懣、不滿的情緒都壓抑下來不得舒解,累積到一個地步無法再忍受,才發生這種駭人聽聞的事件。

    通常你如何舒解你的情緒?這些方法是否有效?比較重要的是情緒得到適當的宣洩,而又不致於傷害別人。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咒詛詩,咒詛是上帝與以色列百姓立約條款中的一部份,它啟示了上帝聖潔與公義的本性,顯出上帝對惡之痛恨與審判。摩西帶領百姓出埃及、要進入迦南地以前,曾經在基利心上為百姓祝福,也在以巴路山上宣布咒詛( 27:11-26);他一再地吩附百姓,遵行上帝的誡命必蒙福祉,違逆主言必受重禍( 28:1-68)。咒詛詩的精神與此並不相違。咒詛詩和新約還有一項密不可分的關係,那就是新約引用了不少咒詛詩的經文。

    約翰福音 15:25 耶穌引用詩篇 35:1969:4 來說明世界無故地恨他。使徒行傳1:20彼得曾引用詩篇69:25109:8 論猶大「因為詩篇上寫著,說: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

    保羅解釋猶太民族淪為眼瞎,正應驗了詩人的咒詛(羅 11:9-10、詩69:22-23)。這些都讓我們看到新約的作者洞悉咒詛詩裡有預言的性質。

    綜上,有幾種看待咒詛詩的方法:

1.忽略它

2.推崇它

3.把它當作巫術

4.把它當作情感的流露

5.把它當作啟示上帝聖潔公義的本性

6.把它當作預言

    後三種我們都可以接受,前三種比較不相宜。

    有人說,咒詛詩和新約中耶穌的教導不合。耶穌曾經吩咐門徒,要愛仇敵,因為上帝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5:43-45)。這樣看來,好像舊約和新約的精神不同;舊約才有這種狠毒的咒詛,新約強調的都是愛。

    但是仔細研讀聖經,這樣的區分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舊約也有愛人如己( 19:18)、要替仇敵著想( 23:4-5)的觀念;而新約一樣有咒詛的想法( 9:3、林前 16:22、加 1:8-9)。特別是加拉太書 3:13-14 說:「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 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靈。」

    可見,耶穌為我們受了咒詛,成就了上帝的義,使我們可以因信得生,脫離律法的咒詛,這更讓我們看到咒詛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不過我們也不必感到害怕,只要信靠耶穌基督,必能脫離一切的咒詛,因為這是上帝所應許的。上帝若幫助我們,我們還懼怕誰呢?(參看羅馬書 8:31)

悔罪詩

    古代的教會把詩篇第 6323851102130143 篇等七篇詩歸為悔罪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詩篇第 51 篇。

    詩篇 51 篇是大衛在拔示巴的事上犯罪,招來先知拿單的責備之後,所寫下來的真誠悔改的心聲。它的歷史背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 11:1-12:23。這是傳統的看法,因為 51 篇的詩題就是這樣說的。近代學者認為詩篇裡的詩題都是後來附加的,並非原來詩篇所有。若持這種看法,詩篇的作者究竟是誰就無法確定。不過,既然詩題這樣說,它也算是代表了當時人們的看法,我們可以將詩題當做一種詮釋,來看待這首詩。

    無論如何,詩篇 51 篇很明顯地是一首悔罪詩,它包含三個要素:

1.祈求赦免:1-27

2.承認犯罪:3-6 

3.祈求復甦:810-17 

    19-20 節是附言,有可能原來不屬於這首詩,後來才被收藏在一起。請將詩篇 51 篇讀一遍。在這首詩裡,那一句話最能代表你的心聲?或說,你最喜歡那一句?悔罪的意義是承認罪、面對它、離棄它。這不是一般人所喜歡的。一般人對罪的反應 是遮蓋它、掩飾它。事實上,罪帶給人的不安,帶給人與上帝疏離,只有真誠的悔改,得上帝的拯救與赦免,才能解決。

    做了基督徒以後還會犯罪嗎?你的看法如何?什麼事情最容易引發你的罪惡感?你如何處理?

    一個人要得到赦罪的喜樂,有兩個步驟:

    第一,要相信上帝願意赦免。這裡牽涉到對上帝本性的認識。有些人對上帝沒有這樣的體認與信心,讓自責或是魔鬼的控告佔據他的心,這是十分可惜的。約翰福音 3:17 說,「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

上帝的心意是要赦免人的罪,不是要定罪。約翰壹書 1:9 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所以,不是憑著我們自己,而是完全信賴、仰望上帝,並主耶穌的救贖。只有上帝能夠使我們復甦,為我們重新造清潔的心、正直的靈。

我 們要特別注意如何分辨撒但的控告和聖靈的責備,免得憂傷過度。聖靈的責備同時也會帶給我們赦罪的平安;而撒但的控告通常會帶來混亂、不安,使我們不敢親近 上帝。如果是後者,我們要學會拒絕,而讓上帝的聖靈來引導、幫助我們。你是一個容易自責的人嗎?你如何處理自己的罪惡感?

第二,要願意放下面子、放下驕傲、承認自己的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是罪得赦免必經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悔罪詩是在公開的場合念誦 的,雅各書 5:16 也說,「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因 此,願意在人面前承認自己的罪,不但可以得到赦罪的喜樂,也能夠激勵別人。不過有時候,把內心隱藏的惡念告訴別人,除了讓自己安心一點以外,對別人可能沒 有多大幫助,這時就必須斟酌。路德會的禮拜程序中有這樣一項,信徒向上帝認罪,然後牧師宣告上帝的赦免。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安排,一方面讓信徒不忘記自己 是個蒙恩的罪人,同時又能得到赦罪的平安。

在這當中,我們需要對上帝有信心。詩人深切地體會到:「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易輕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 103:8-9)

因此發出這樣的感歎與讚美:「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130:3-4)

對上帝的慈愛與公義有這樣的體認,必能得到赦罪的平安,同時又對上帝產生敬畏的心!

讚美詩

詩篇裡有許多讚美詩,事實上,希伯來文中有許多字彙都是用來表示讚美的,詩篇裡也反覆出現這樣的字眼。不過更重要的是讚美的內涵,它多半是在描述上帝的本性和作為。當詩人看見上帝創造奇妙的大自然時,他就發出讚美( 819)。有時是為豐收而感恩,如詩篇第 65 篇。有的是在描述敬拜中的喜悅,如第 95  100 篇。有的是在節期慶典中使用,如第 111  118 篇。至於第 146  150 篇則被稱為「大讚美」。而第 145 篇則是唯一以「讚美詩」為詩題的一首詩。

其實詩篇裡的讚美詩並不限於以上所述。像第 103 篇,也是一首典型的讚美詩,它的讚美詞主要是在破題(1-2 )和結尾(20-22 );中間部份則在描述耶和華的作為。

詩篇 139 篇,有人把它當做一個人被控告而向上帝投訴的哀歌。上帝是無所不知的,因此詩人懇請上帝鑒察。這是從第 19-22 節所推論出來的,作者似乎被惡人逼迫,不得不到上帝面前求助。但是看第 1-18 節這比較長的一段,字裡行間所散發出來的氣息是讚美,是從詩人對上帝認識所發出來的讚美。雖然詩文裡並沒有出現「讚美」的字眼,但實際上,詩的字裡行間卻充滿了對上帝的讚美與敬畏。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魏斯特曼(C.Westermann)把它歸類為讚美詩,其讚美主題是上帝的創造。

詩篇 139 篇共有 24 節,劃分段落的方法有許多種。比較簡單的分法是把它分成四段,每段節:1-67-1213- 1819-24

第 一段所論述的是上帝的無所不知,詩人體會到上帝在每一方面鑒察他。巴斯德認為第一節應該翻譯成「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的心思」,而不只是「認識 我」而已。如此,一個人的心思、意念、行動、言語,上帝都知道。這是一種平行法的運用,表示上帝徹底的認識一個人。有此等體認,會讓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害怕、敬畏、歡喜、安慰?這對你的行事為人有什麼樣的影響?如果上帝是這樣徹底地認識你,你會有怎樣的反應?

第二段提到詩人想要逃,可是發現上帝到處都在,使他無法逃避。詩人用五個極端來描述上帝的無所不在:極高(天上)、極深(陰間) 、極東(清晨)、極西(海極)、極暗(黑暗)。這也是一種平行法的運用,表示上帝無所不在。

第三段描述上帝創造的奇妙和大能,巴斯德認為這是在述說上帝的無所不能。體認到上帝這樣的作為,詩人不禁要從心裡發出稱謝和讚美!

第四段,依照巴斯德的分析,它是從上帝的聖潔這個角度出發,因此必須要討論上帝如何對待惡人。一個人對上帝的聖潔有深刻認識的話,必須 與惡行斷絕關係。詩人用一個禱告作結束,希望能夠在上帝的鑒察、幫助之下,脫離罪惡,走在永生的道路上。由於這一段和前面的經文似乎不連貫,有學者以為它是作者後來加上去的。

其實詩人並沒有用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上帝的聖潔等這些神學字眼。他只是從個人的經驗中,體會到上帝的本性、上帝和人的關係。全篇用「你」字 34次,「我」字47 次,是「你我」之間靈交的真實體驗。

讀過詩篇第 139 篇,你對上帝有那些新的認識?139 篇裡有那一句話是你想要用來向上帝說的話?我們曾經提到,詩篇是人心與上帝的對話。詩人把他跟上帝的對話、他對上帝的認識寫下來,在歷代以來,引起許多的共鳴。這就是詩篇受人喜愛的原因,也顯示出上帝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 119:89)

讀者和經文的問題

    解釋的問題起於讀者,也終於讀者。如何才能回到古時經文背後的觀點和資訊中?我們在談話中要互相解釋對方的意思,都相當困難,因為每個人的觀點都有稍許不同,我們用字雖然相同,可是含義卻不盡相同。

真 正要開始溝通,首先必須將觀點協調一致。而如果我們把這種狀況擴及兩千年,跨越聖經時代直到今日的發展,問題就似乎太難克服了。一般的傾向總是會將現代的 問題讀入經文中,要取得純粹「客觀」的看法,就是重演原初的狀況,不受現代先入為主觀之影響,實在非常困難,甚至應當說不可能。在進行解釋的時候,我們已 置身於一種文化與神學架構中。事實上,若要發揮瞭解力,這種架構乃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可是這樣一來,經文又居於什麼地位呢?

   
弗 瑞的見解十分令人信服,他認為,這並不是二十世紀的新問題。歷代以來聖經學者都在掙扎,究竟應當用字面(以經文為中心)或非字面(按文化或神學)的角度來 看聖經。不過,最近年來,這個問題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出來。弗瑞說,近幾十年之前,就辯護的一面而言,釋經學對故事類經文缺乏實際的作法,因為 「歷史批判法藥性強烈,以致讓人無法將故事本身的解釋當真。」

簡言之,這個方法既然不容許經文為自己說話,真正的釋經就無法進行。釋經的重心從經文移轉到個人,因為焦點不再是經文如何揭示(探討解釋經文的方法),而是質疑「瞭解」本身的架構。

因此,注意力就從經文轉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