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被擄時期(公元前586 - 516年)
在公元前七世紀,近東一代的政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當時巴勒斯坦地北部有強國亞述,東部有強國巴比倫,南部有強國埃及。這三大強國為了搶奪巴勒斯坦和猶太地而常借這裡開戰。以色列就在這些強國之間周旋,時時要進貢並且要附屬一方來接受保護。公元前735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國侵佔,為了不讓以色列人有機會組合造反,亞述國王把部份的以色列人移到各國,也把其他國家的人民移進以色列地,導致人種大混雜,人民的合作能力大大減少,從此以色列人就失去了北國的九個半支派,剩下南國猶太兩個半支派獨自存在。一百五十年後,即公元前586年,南國猶太因為附和埃及,因此受巴比倫侵佔。耶路撒冷的城牆在當年被巴比倫王犁為平地,猶大省的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去。起初被擄的猶太人皆成為奴隸。猶太人淪落巴比倫有七十年的時間,當時只好在異邦之地作亡國奴。稍後巴比倫王對奴隸政策開放,讓猶太人稍為自由。
在這段七十年的時間中,我們從詩篇中丁口見到猶太人的心情:「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里的柳樹上… 我們怎能在外邦地唱耶和華的歌呢?」(詩137)。亡國及思鄉之情激勵他們反省和改過,一些新的處境產生了:
1.猶大省的人被擄,在巴比倫痛改前非,不再拜偶像,因此產生了純粹一神觀的猶太教。(在新約不再見到猶太人拜偶像)。
2.國敗聖殿亡,人民被迫散居各地。在巴比倫時,會堂(synagogue)成為猶太人的宗教、教育、政治、福利、社交以及司法中心。(從主耶穌和保羅的行蹤中,可以見到各鄉村城鎮都有猶太人的會堂)。
3.猶太人在巴比倫是講亞蘭文(亞蘭文與希伯來文極相似,是希伯來文受巴比倫的閃族語言影響而產生)。這時候,許多聖經通俗本是用亞蘭文寫成;如《他爾谷》(Targums)版本。(耶穌和門徒交談是用亞蘭文,雖然他也可以用希臘語交談)。
B.歸回時期(公元前537 - 167年)
波斯人後來攻佔巴比倫國,波斯王古列(拉1:1-15)大人大量,詔命一出,連在他之後的王都讓猶太人漸漸的歸回故土。猶太人感嘆說:「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好像作夢的人。」(詩126)。猶太人乘此機會,數次組織回國。
1.多次的回歸是以猶大支派(Judas)的人佔多數和優勢。以後他們就以「猶太人」(Jews)自稱了。(新約時巴勒斯坦地的人被稱為猶太人而不是以色列人)。
2.北國以色列的京都撒瑪利亞城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公元前735年)被亞述擄掠。撒瑪利亞人經過長時期的混種而遭猶太人鄙視。猶太人回歸後,數次自告奮勇要求與猶太人合作建立聖殿卻遭挋絕(拉4:1-24)。後來撒瑪利亞人在「基利心山」(Mt.
Gerazim)另建敬拜的聖殿,也自編一本撒瑪利亞摩西五經(Samaritan
Pentateuch),與猶太人的瑪瑣拉版本(Masoretic text)對抗。(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就是由這個背景引起)。
3.後來以斯拉和尼希米大量的帶領猶太人回歸(公元前450-430年),以斯拉校訂了律法書,增加了各種條文,樹立和鞏固祭司制度,文士或律法師的地位也被承認。(以斯拉也被稱為猶太教之父)。社會上許多條文禮俗皆是由文士或法利賽人來解釋。各人必要謹守律法。(主耶穌責備說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他們把難擔的重擋擱在人的肩上)。
C.希臘時期(公元前333 – 公元63年)
希臘文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在地中海一帶興起,希臘王腓力聯盟各希臘地諸王組成希臘國,後來腓力王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雄心壯志,率兵進攻地中海一帶國家,一直攻佔至印度恒河邊為止,統一地中海及中東所有的地方。希臘人大力推崇自己的文化,因此希臘的藝術、文學、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猶太文化。聖經稱這時期為希利尼文化(Hellenistic Culture)時期。
1.希臘文成為了當時的「普通話」。猶太人把整本聖經(舊約加次經)由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LXX)(保羅所用的聖經)。
2.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比較高級的思想,這兩個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當時的文化,甚至初期教會的神學思想也受它們的影響。另外,斯多亞派人的禁慾主義(Stiocism)和以彼古羅派人的享樂主義(Epicureanism)也影響了當時一般年青人的生活。(保羅在佈道中必須和這些人辯論福音,徒17:16-18)
3.希臘文化的入侵,使到保守派的猶太人鼓動了 “反希運動”。後有希臘王入侵耶路撒冷,褻瀆聖殿。在公元前167年猶太領袖馬提亞率領五個兒子 (第三個兒子名叫馬加比(Maccabeus)和一班游擊隊起義抗希而建立「馬加比王朝」。
馬加比的後代卻建立了「哈斯摩年王朝」(Hasmoneans)。當時的王也擔任大祭司的職任。(至耶穌時代,許多門徒還希望耶穌可以像馬加比一樣起義反抗羅馬的統治,致使各人對彌賽亞的來臨有不同的看法)。
4.這時候有一班激進的保守派猶太教徒不願與希臘文化妥協而分別出來自稱「哈西典」人(Hasideans)。法利賽人(Pharisee “分別出來”之意) 是源自這班人。「昆蘭人」(死海古卷主人)也與「哈西典」人極相似。另一班人,「撒都該」人(Sadducee),因為是貴族而比較親希。(在新約,我們見到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成敵對派)。
D.羅馬時期 (公元前63年 - 公元70年)
希臘國在公元前63年被羅馬大將龐比(Pompey)所征服,猶太人從此轉在羅馬鐵蹄下苟安度日。羅馬政府並不強迫統一人民的語言、信仰、文化和生活方式,並且透過強大的統治組織、經濟,給人民許多好處。
1.羅馬帝國疆土遼闊。羅馬人以完善的法律和行政系統統治了地中海一帶國家共五百年。為了便利交通而建大路(條條大路通羅馬)。沿途也屯置兵站以保安全。希臘語仍是普通話。書卷學術也發達。(這些便利可從使徒行傳中見到)。
2.羅馬皇帝也准許各地有分封王(如中國的諸侯)與巡撫管治。殺人王大希律是猶太地的分封王。(他在行將就木之年害怕那「生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出現而殺猶太全地的嬰孩(太2)。他的兒子希律安提帕任加利利王四十三年(4 BC-39 公元)。他騙了同父異母兄弟的妻子希羅底作自己的王后。
施洗約翰指責他們而遭斬首示眾(可6:17-29)。因良心作祟,他以為耶穌是復活的施洗約翰(太14:1-2)。後來他聯合了猶太地的巡撫彼拉多處死耶穌。
3.羅馬的統治所產生的衝擊和便利,使到許多猶太人(稱為猶僑)分居各地 (Diaspora)。這些猶僑的思想也比較開放。(這些猶僑也比較容易接受福音)
4.民族主義精神仍潛伏在猶太人的血液裡。一些熱血青年組織了奮銳黨(Zealots) 進行顛覆活動。在公元67年,他們帶領猶太人與羅馬公開對抗而引起王帝的憤怒。於公元70年,聖城被羅馬大軍犁為平地,連退兵(游擊隊)也死在死海邊。(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教會因記起主耶穌的吩咐(太24:1-2)而提早退至曠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