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的基督論(Christology)是整本新約中最深奧、最高舉耶穌神性的表達之一。它不像對觀福音(馬太、馬可、路加)那樣注重耶穌的比喻與行動敘事,而是透過深層的神學語言與象徵性對話來啟示耶穌的身分。《約翰福音》的目的陳明無遺: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20:31)
這節經文就是《約翰福音》基督論的核心:耶穌是基督(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並且是生命的源頭。
一、永恆的「道」:耶穌的前存性與神性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約1:1)
這開場與創世記1:1呼應,卻賦予「道」(Logos)更高的意涵:
- 「道」不是受造的,而是與上帝同在,並且本身就是上帝。
- 約翰清楚指出耶穌在創造以前就已經存在(前存性),並參與創造:「萬物是藉着他造的…」(約1:3)
基督論意涵:
- 耶穌不是單純的人子或彌賽亞而已,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約1:14)。
- 祂的神性是從起初就有的,這是對猶太單一上帝觀的一大挑戰。
二、七個「我是」:耶穌對自己神性的啟示
約翰福音中,耶穌多次以「我是」(ἐγώ εἰμι)來自我啟示,這是與出埃及記3:14上帝向摩西所說「我是自有永有的」相對應。
耶穌說「我是…」的經文 |
基督論含義 |
約6:35:我是生命的糧 |
祂是屬靈生命的供應者 |
約8:12:我是世界的光 |
祂帶來真理與啟示 |
約10:9:我是羊的門 |
祂是通往救恩的入口 |
約10:11:我是好牧人 |
祂關心、保護並為羊捨命 |
約11:25:我是復活和生命 |
祂掌管生命與死亡 |
約14:6: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
祂是唯一通往父的道路 |
約15:1:我是真葡萄樹 |
與祂連結才有屬靈生命 |
基督論意涵:
- 每一個「我是」都不只是隱喻,而是耶穌自我啟示祂具有上帝的屬性。
- 耶穌不是指向真理的教師,而是祂自己就是真理、道路、生命的本體。
三、上帝的兒子、差來者、與父合一
耶穌在《約翰福音》中不斷宣告祂與父上帝之間的特殊關係:
「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
「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14:9)
祂被稱為「上帝的兒子」、「從天上來的」、「差來者」、「有父的印記者」。
基督論意涵:
- 「上帝的兒子」在《約翰福音》中不僅是彌賽亞的尊稱,更是本質上的神性身份。
- 「差遣」的觀念展現三一上帝之間的使命安排與合一:父差子、子完成工、子將差聖靈來。
四、十字架與榮耀:受死不是失敗,而是神性的彰顯
在《約翰福音》中,十字架不是羞辱,而是「榮耀的時刻」:
「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約12:23)
「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約12:32)
基督論意涵:
- 榮耀(doxa)與苦難不再對立,而是上帝愛的極致表現。
- 十字架是上帝愛與公義的同時展現,也是耶穌完全順服父的記號。
五、「信」與「生命」:信耶穌就是得生命
在《約翰福音》中,關鍵詞「信」出現約98次,幾乎每次都是現在動詞,強調「持續相信」。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基督論意涵:
- 對耶穌的信仰,不只是同意祂說的,而是將生命交託於祂。
- 信耶穌=進入上帝生命的參與(永生),這不只是未來的盼望,更是當下的關係。
六、復活的主與上帝的宣告:主耶穌是「我的主,我的上帝」
多馬見到復活的耶穌後說:
「我的主,我的上帝!」(約20:28)
這是福音書中最直接將耶穌稱為「上帝」的宣告。這也是《約翰福音》鋪陳的高潮與回應。
總結:高舉神性、邀請信靠的基督論
特點 |
約翰福音中的基督論 |
起源 |
道的前存性與創造性(約1:1) |
本質 |
與父同等(10:30)、道成肉身(1:14) |
使命 |
父差來、為人而死、吸引萬人(3:16;12:32) |
身分 |
彌賽亞、上帝的兒子、世界的光、生命之主 |
回應 |
呼召信靠,得生命,進入與上帝的親密關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